树高万丈不忘根,人若辉煌莫忘本。做人首要,不能忘本。说到不忘本,就不能不提“毋忘在莒”。
01
毋忘在莒,也有的写成“勿忘在莒”,出自《吕氏春秋》,用来比喻不忘本,不忘初衷和曾经的艰苦岁月。
毋忘在莒一词与齐桓公吕小白有关。齐桓公还是公子小白时,曾到莒国避难。即位后,九合诸侯“尊王攘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开始“有点飘”。曾陪他在莒国避难的鲍叔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便一直想找机会提醒一下。
有一天,齐桓公和管仲、鲍叔牙、宁戚一起喝酒。喝到兴头上时,齐桓公对鲍叔牙说:“鲍爱卿,您口才绝佳,怎么不给我们来个祝酒词呢?”
鲍叔牙双手捧起酒杯,恭恭敬敬地进言:“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也。”
鲍叔牙用一杯酒提醒了三人:希望桓公不要忘记避难莒国的岁月,希望管仲不要忘了在鲁国被绑于囚车的经历,希望宁戚别忘了过去赶车喂牛的时光。
一语惊醒梦中人,齐桓公听了,离开座席向鲍叔牙行礼,说:“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齐桓公明白了,只有永不忘记过去的艰难岁月,始终励精图治,齐国才能越来越强大。
此为毋忘在莒典故的由来。鲍叔牙以“毋忘在莒”之言警诫,意即居安思危。
02
毋忘在莒以其深刻的内涵被历代援引。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魏征与唐太宗谈“君臣鉴戒”之事,魏征援引了“毋忘在莒”的典故,劝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在治思乱,唐太宗当即表示:“朕必不敢忘布衣时,公(魏征)当不得忘叔牙之为人也。”
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入侵,当时一些王公大臣不思变法,一心议和。康有为深为忧虑,上书光绪帝说:“窃谓经此创深痛巨之祸,必当为卧薪尝胆之谋,朝野上下,震动愤发。齐桓不忘在莒,勾践不忘会稽,庶励人心以祈天命。”
毛泽东有一次在南方视察时,问及广州军区政委刘兴元家住何处,当听说刘兴元是山东莒县(今莒南)人时,也曾提及:“毋忘在莒嘛!”
03
“毋忘在莒”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能忘本。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强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向全党同志郑重提出“三个务必”,其中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们党如此强调“初心”的重要性,就是在强调不能忘本,不能割断自己的血脉,不能忽视自己的基因。如此注重增强忧患意识,就是常怀远虑、居安思危。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如此,才能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仗。
当今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容易思想松懈,丧失斗志。而这正是我们党所面临的“四种危险”之一,且是最危险的“危险”。党员干部必须要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地去拼,去闯,去扛……才能不断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毋忘在莒,不懈奋斗,创造更好未来!
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