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和“断魂”,杜牧《清明》的“诗眼”你读懂了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

“行人”和“断魂”,杜牧《清明》的“诗眼”你读懂了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

图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视觉文化评论家刘树勇的作品。“你不静下来听一听,春风就会吹过了。再不去郊野看一看,那些花儿就落了。”

清明将至。

这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习俗。

而情感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更可谓五味杂陈。

“行人”和“断魂”,杜牧《清明》的“诗眼”你读懂了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

为你读诗:瞿弦和(国家一级演员、表演艺术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经典名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描述清明时节主人公雨中赶路的愁苦心境和问询牧童的瞬间情形,抒发异乡思亲的沉痛心情。

情感深沉的素描

“行人”和“断魂”,杜牧《清明》的“诗眼”你读懂了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起笔破题,交代时令与天气,以节令与环境来渲染凄冷的气氛。清明时节,细雨淅沥,春寒料峭,这既是自然背景的描述,又是全篇感情基调的铺垫,暗示了诗人凄冷的物理感受和复杂的心理情绪。

这与宋代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紧承首句意脉,点明诗中主人公的“行人”身份和正在赶路的状态,“欲断魂”三字是此篇的“诗眼”和理解的关键,特别突出了极为沉痛悲伤的心境。

三、四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采用生动活泼的问答方式,透露以酒解愁的心理活动,而牧童的肢体动作语言,不仅将作者、读者的视线引向凄迷的远方,而且以在清明时节开放的“杏花”呼应了题目与开头的“清明”,既给人留下了意乱花迷的想象余地,又暗写了诗人忧伤情怀的沉痛执着与不可解脱。

“行人”和“断魂”,杜牧《清明》的“诗眼”你读懂了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

全诗以素描形式将“细雨”“行人”“牧童”“酒家”“杏花村”等意象糅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自然凄迷、清淡素雅、灵动秀丽而又情感深沉的画面,创造出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凄美意境。

经典诗歌往往将情、景、事、理、趣熔于一炉,创造优美感人的意境,展现巨大的艺术魅力。杜牧这首《清明》诗以抒情为主调,因事而见情,层次分明,画面清新,易读易记。

但真正读懂和正确理解本义的读者并不普遍。诗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关键词往往被忽略:

一是“行人”,

二是“断魂”。

“断魂”是体现全诗情感基调的关键。“魂”即灵魂、精神;“断”即隔断、分离;“断魂”就是精神灵魂离开了人的身体,形容精神恍惚;“欲断”则是接近“断”的边缘而尚未完全“断离”。作者以“欲断魂”极写心情沉痛的程度之深,昭示全诗情感基调。那么,诗人为什么这样悲伤沉痛呢?其实这与另一个关键词“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行人”就是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就字面本身理解可以是“走在路上的人”,或者说是远离家乡的“游子”。由于清明是祭祖扫墓、亲人团聚、踏青郊游的时节,主人公却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在家过清明,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念和孤独导致其沉痛悲伤,甚至达到了“欲断魂”的程度。

其实,“行人”除了上面的一般理解之外,还有着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行人”在中国古代是一个表示官职的专用名词,考先秦典籍《周礼·秋官》即有“行人”一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均有“行人”,故《国语·晋语八》有“叔向命召行人子员”之句。汉代大鸿胪属官有“行人”。明代设“行人司”,复有“行人”之官。

一般来说,“行人”在中古之前多指“采诗”之官。《汉书·食货志上》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牅户而知天下。”两汉时期不仅有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乐府”机构,还酝酿形成了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形式“乐府诗”。魏晋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都简称为“乐府”。

“行人”和“断魂”,杜牧《清明》的“诗眼”你读懂了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

唐代及其以后诗人的“拟乐府诗”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王官采诗制度,不但说明了诗歌在封建政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显示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民主元素。

当然,“行人”有时也指负责执行外交公务或其他职责的官员。如《论语·宪问》“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此处的“行人子羽”即是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吏。

《清明》诗的作者杜牧正是运用这种历史文化积淀,交代了诗中主人公不同于一般“行人”的特定身份,将自己肩负公务而不能与家人团聚的内心矛盾用诗歌的形式深刻生动地表达出来。

深厚的文化底蕴

“行人”和“断魂”,杜牧《清明》的“诗眼”你读懂了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

杜牧《清明》诗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上面关于“行人”的诠释已略见一斑。除此之外,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季节时令文化内涵的深刻性。题目《清明》既是诗歌创作的具体背景与环境,又是农耕社会备受关注的时令名称。清明是自远古农耕社会就备受关注的时令节气。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时期,就已经有了历法的酝酿。《尚书·尧典》则有关于“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记载。这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就有关于清明节令的认识。

汉代《淮南子·天文训》也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的明确记载。清明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农业播种的重要节点,以致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

这说明清明时节对人民耕种生产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和提醒作用,所以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行人”和“断魂”,杜牧《清明》的“诗眼”你读懂了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

杜牧抓住了清明这个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抓住了广为人们熟知的内容,贴近社会和生活,必然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而广为传播。

二是节令深厚的人性化生活化色彩。清明节是人们祭祖扫墓的节令。宋代庄季裕《鸡肋篇》有关于“寒食上冢”的记载,寒食即清明。

高翥《清明日对酒》有“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的诗句,描写的就是清明扫墓的情形。祭祖扫墓表示怀念祖先,感恩先人,体现着浓厚的人情味。

赵鼎《清明》“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反映的就是清明民间上坟祭祖的普遍性。

同时祭祖又形成了家人团聚、家族聚会的民风民俗,成为加深家庭成员情感的重要因素。唐代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高翥《清明日对酒》“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都是表达清明时节思念亲人或家庭团聚之乐。

因此,清明节是交流沟通亲情的重要时机,让人们表达相互的关心关切和挂念,从而密切亲人之间的和睦和谐。

“行人”和“断魂”,杜牧《清明》的“诗眼”你读懂了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

三是广泛参与的社会化大众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社会参与的普遍性和个体参与的社会化。

唐韦庄《长安清明》:“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诗人描述了由“紫陌”“绿杨”“骏马”“秋千”等意象构成的长安繁华风光。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更呈现出远超前代的繁华热闹,体现了社会参与的普遍性。

而宋代程颢《郊行即事》诗“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词“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都是描述清明踏青郊游的情景,充分体现了个体参与的社会化。

这些诸如踏青、郊游之类的活动,既有益于身心愉悦,又创造了人民深入广泛交往交流的机会。凡此种种,都在表现清明时节人们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活动,体现出对社会文化的创造与传承。

“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行人”和“断魂”,杜牧《清明》的“诗眼”你读懂了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

清明节深厚的文化底蕴饱含着“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杜牧《清明》十分典型。

“行人”和“断魂”,杜牧《清明》的“诗眼”你读懂了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

一是以清明为主题,体现对人类生存的关切。时令季节与农耕有着直接的关联。清明是一个适宜播种的节令。适时播种才可能有好的收获以满足人民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作者以“清明”为题,抓住了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题材。

二是感恩先辈与笃于亲情。如上所述,清明节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扫墓祭祀活动,以表达感恩祖先,感谢先辈对家族、国家作出的贡献。与此同时,浓厚了亲人感情与家族意识。这种对祖先的感恩,对于孝的感知、传递和继承,意味着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流动与传递,使得“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断发展的文化动力。

三是对社会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强化。清明春暖花开,也是人们赏春的美好季节,更是人们社会交往和思想交流的好机会。但清明时节也会让一部分身在仕途的职员为保持社会正常运转而坚守岗位,所谓“忠孝不能两全”。

总之,杜牧《清明》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我们应该正确理解诗歌本义,领悟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让古老的节日历久弥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分别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生)

“行人”和“断魂”,杜牧《清明》的“诗眼”你读懂了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

关于清明的诗词还有哪些呢?随小编一起来看下吧~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行人”和“断魂”,杜牧《清明》的“诗眼”你读懂了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行人”和“断魂”,杜牧《清明》的“诗眼”你读懂了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

清明日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8月10日 上午9:09
下一篇 2024年8月10日 上午9:15

相关推荐

  • 大二休学两年复学大四了吗

    大二休学两年复学大四了吗? 曾经,我也是一个充满了活力和梦想的年轻人。我热衷于学习,喜欢挑战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似乎陷入了一个困境,无法摆脱…

    教育百科 2024年5月26日
  • 猩红热休学几天

    猩红热休学几天 自从猩红热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内都受到了它的严重影响。猩红热是一种由猩猩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它能够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由于猩猩是唯一的灵长类动物,所以猩红热对人…

    教育百科 2024年8月4日
  • 一片冰心在玉壶上一句出自哪一首古诗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诗句。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登高远望,看到了壮丽的山河和美景,内心感到无比的纯净和安宁,仿佛心中的一颗纯净的灵魂被放在了一个玉壶之…

    教育百科 2025年1月10日
  • 宁波2025年普高招收人数多少

    宁波2025年普高招收人数多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宁波已经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在2025年,宁波普高招收人数将会有多少呢?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宁波的教育事业取…

    教育百科 2024年11月22日
  • 骨折休学证明是医院开还是学校开的(骨折休学证明是医院开还是学校开)

    骨折休学证明是医院开还是学校开 骨折是一种常见的损伤,它可能会导致身体部分残疾或疼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需要休学一段时间,以便接受治疗和恢复。休学证明是学生需要向学校提交的一个…

    教育百科 2024年7月12日
  • 象声词和拟声词的区别是什么关系

    象声词和拟声词是汉语中常用的两种词汇,虽然它们看起来有些相似,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象声词和拟声词的区别是什么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象…

    教育百科 2025年2月6日
  • 孩子叛逆有必要休学吗

    孩子叛逆是许多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在青春期的时候。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在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他们开始独立思考和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果他们在学业、社交和家庭等方面遇到困难,可能会…

    教育百科 2024年10月23日
  • 孩子想休学在家

    孩子想休学在家 孩子们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渴望探索世界,发现新的事物和体验。然而,随着孩子们的长大,他们开始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这可能让他们感到疲惫不堪。于是,孩子们可能…

    教育百科 2024年7月30日
  • 肾综的孩子能上学吗(肾综要休学吗)

    肾综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通常由肾脏感染或损伤引起。对于患有肾综的学生来说,休学可能是一个必要的选择。 肾综患者通常需要休息一段时间,以便肾脏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如果患者的病情比…

    教育百科 2024年5月10日
  • 孩子爱玩手机的原因小孩爱玩手机游戏

    孩子爱玩手机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手机游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于其中。孩子爱玩手机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我们将逐一探讨。 手机游戏可以给孩子带来乐趣和放松。手机游戏通常具…

    教育百科 2024年9月28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