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19—2020版《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发布,覆盖12个省市共64622份样本的调研结果指出,18至34岁青年的焦虑平均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而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一系列数据都提示:儿童、青少年、青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发,重视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然而,每每谈及心理疾病与就诊,不少人依旧有病耻感。但正如体检之于生理健康有极大的重要性,我们如何保证心理的健康?
一种全新的尝试正在长宁区开展: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心理咨询中心(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第二门诊)今天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该中心选址仙霞路299号,是一所开在天山商圈写字楼中的心理咨询中心,正如长宁区精卫中心院长沈颉所说,“我们将心理健康服务的半径扩大出去,第一步到街道、楼宇,今后还将辐射到学校等更多机构,为更多人群筑起心灵的港湾。”
开在白领楼宇的心理咨询中心
“5月初我们开始试运行,在此期间已接待免费咨询42人次,开展公益讲座2次。”第二门诊负责人、副主任医师张郦介绍,除了在职白领,儿童青少年是前来咨询的主要群体,以青春期情绪问题为多。每一次心理咨询约为45分钟,在充分私密的环境内,来访者更愿意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子。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大众对疾病的恐慌、居家隔离、保持社交距离等都带来了普遍性影响,加剧了人群的压力与焦虑情绪。“作为区级精神专科医院,我们有专业的心理医生团队,能提供优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但由于精神疾病的污名化、病耻感,有很多需要心理咨询服务的来访者拒绝来院就诊。”长宁区精卫中心副院长鞠康说,如此一来,心理健康问题越积越多并成为疾病,失去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后,会影响患者的生理、社会功能,更严重者影响家庭,乃至社区与社会。
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第二门诊应运而生。坐落在白领楼宇的心理咨询中心,挂着蓝白相间的招牌,仅有“华师大”字样。“希望能为有顾虑的来访者,尤其是职场人群提供专业性好、私密性好、服务环境好、交通便利的优质心理咨询服务。”
院校合作让1 1>2
副主任医师陶华介绍,去年,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互联网医院也正式成立,成为本市首家获批的区级精神专科、也是长宁区内首家互联网医院,“在该第二门诊,如经医生评估诊疗后认定受访者确需用药,可通过这一互联网医院平台直接将药品快递到家。”据悉,第二门诊心理咨询费用按本市收费标准设定,药品等纳入医保,与在医疗机构院内收费标准一致,双休日也提供服务,市民可通过电话、网络等进行预约。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门诊的咨询专家团队不仅有来自长宁区精卫中心经验丰富的副高及以上医师,还有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及行业内知名心理学专家。
两年前,华东师范大学与长宁区人民政府正式签订了“共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协议,院校合作进入快车道。华师大PI科研团队代表、长宁区精卫中心挂职副院长严超介绍,目前双方已联合组建PI团队13个,共同开展科研合作项目20余项,合作获得国家级项目4项,发表署名SCI/SSCI论文70余篇,科研成果丰硕。
严超说,这一次,从纸上再到地上,开在医疗机构之外的心理咨询中心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专业医疗资源托底作为保障,如受访者症状较为严重,可转归住院治疗;高校专家与社会力量的加入,也作为技术支撑,引导、支持、帮助来访者预防心理问题演变为心理疾病,促进和谐生活,提升幸福感。
以党建为抓手,首创心理“护照”
在第二门诊正式运行之际,今天,“长宁区心理健康党建服务年”也正式启动。会场里,许多人手中都拿着一本红彤彤的小册子——“心”语“心”愿心理健康护照。据悉,这也是长宁区创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发布的全国首创心理“护照”。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长宁区创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收官之年。走出医院,老百姓对心理健康服务还需要什么?长宁区精卫中心开展了调查。“大家普遍关注情绪管理、亲密关系、个体成长、亲子融洽,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内容带到市民身边?”
为此,长宁区精卫中心以与天山路街道党工委的合作为试点,开启了通过党建平台有力推进的公益性心理健康服务。四季12个单元、每月一主题,由精神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公共卫生、社会学、脑科学等专业人员组成“春夏秋冬”单元的编写团队,紧密契合社会热点和重点,推出每月固定主题课程。
“6月主题是亲子关系——成为孩子最好的发展心理学家。”严超介绍,如孩子的金钱观、如何与孩子谈论生死、如何培养“快乐学霸”等,根据街道党工委反馈的重点话题,专家将为党群服务中心覆盖的在职人群提供讲座课程。护照上,党组织按实际参与课程的人数敲章,该人数乘以20%即兑换名额,可在第二门诊享受增值的个性化心理健康服务。“如20人参加课程,4人可获得咨询、评估、互动体验等服务。”
不谈心理健康本身,而是通过人文、艺术等,让大家关注心理健康,不回避、不贴标签。正如长宁区卫健委党工委书记池捷说,“心理医生和专家走出医院、走向社区、走向社会,才能惠及更多百姓,让亚健康人群在生活中有触手可及的优质心理服务,这也是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创新举措之一。”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顾泳
来源:作者:黄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