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帮助人的、利益人的,决不后悔,就是喜。有时大家作了好事又后悔,像是布施一百元,后来想想,其实八十元就可以了,就后悔了。贪、嗔、痴、慢、疑、悔,为什么悔在根本烦恼中有这么重要?每个人一天到晚都在后悔中,比如吃饭,多吃了半碗,饭后要吃消化药,后悔多吃了,这也是悔。真正的喜心是,布施出去了就忘了。我常劝同学不要向人化缘,四川人讲:「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让人愈想愈痛,不是功德啊。有个故事说孙悟空成佛之后,世界上出了个魔王,神通本事比孙悟空还大,大闹世间。大家公推孙悟空来降魔,孙悟空来了一看,这个魔王我老孙降伏不了。就去找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在打坐,懒得理,叫他去西天找佛。佛就找了一个小沙弥,给了他一个小小的黄包袱上路。小沙弥去找魔王,魔王正待发作,小沙弥请他先看个东西,就从黄包袱中拿出化缘簿,请魔王写个名字,魔王一看就跑了。连魔都怕这个,你们不要随便去化缘。
这个「欢喜无悔」非常难,你帮助过的人后来对不起你,你一定愈想愈后悔当初去帮他。能做到「怨亲平等」,才是功德。
「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佑,无所希望。」我常说,一看到宗教徒就怕,当然我不是宗教徒,更不是佛教徒,因为我不够资格,我不是慈悲喜舍,一付魔王面孔。我为什么怕教徒呢?这些人一到他们教主的像前,就下跪求平安求财富,都是求。如果这些教主、神明因为人家拜了就保佑他们,那第一就犯了贪污罪,收受贿赂。宗教应该是好的人你要救,不好的人更要救,拜了他要照应,不拜他的也要照应才对。所以这些宗教徒的心理很可怕的,都是有所求。大乘菩萨是一切放下,施与人家的恩惠记都不记,没有任何希求,所作的功德自己不求回报。乃至你打坐修行都不求成佛,只求自己心中的安详,因为自己的安详能影响到他人也安详,如此而已。即使对自己的子女也是持这样态度,我的孩子都去了海外,我同他们说,父子因缘到此为止,因缘是前生的事。我很抱歉,没有钱给你们,只能送你一张文凭,你从此也不用当我是你的父亲,我是公仆,路死路埋,不用你孝顺。
——恭录自《维摩诘的花雨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