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友情三重奏”的观众来说,4月20日无疑是个不平凡的夜晚。在这个微凉的春夜,来自中日韩的三位音乐家,郑明勋、竹泽恭子和王健,这三位认识多年的老友用钢琴、小提琴与大提琴,在上海音乐厅奏响勃拉姆斯与柴可夫斯基的乐章。
“友情三重奏”现场 主办方供图
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三位当代音乐大师对经典的致敬,更是对友情、对观众、对音乐,乃至对世界的致敬。
王健、竹泽恭子与郑明勋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洁图
郑明勋再度化身钢琴家,三位大师首次三重奏“合体”
问及为何来看“友情三重奏”,不少观众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他们十分好奇以钢琴家身份登场的郑明勋。
来自韩国的指挥家、钢琴家郑明勋,是被各国乐迷和顶尖名团公认的一位亚洲指挥家,但他在钢琴领域的造诣常被忽视。事实上,郑明勋的音乐生涯始于钢琴演奏,于1974年获得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银牌。2016年,他也曾以“指挥加独奏”的双重身份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办独奏。
“他们(王健与竹泽恭子)演奏的都非常好,所以我一点都不担心,我就是躲在他们后面,这是我的真心话。”郑明勋在接受采访时谦虚地说道。
日本“元老级”小提琴家竹泽恭子笑着说,这次跟钢琴家郑明勋合作“有一种在演奏大乐队的效果”,“他可以看到乐曲乐谱当中的很多重要的问题,然后把这些点传递出来。”
竹泽恭子与郑明勋 主办方供图
虽然三人两两合作过多次,但本次“友情三重奏”却是三位老友首次以三重奏形式,登台合作室内乐。
室内乐演出有何特色?郑明勋认为,室内乐是演奏古典乐的一种非常宝贵(precious)的形式,它能够探索个人之间最深、最真实的情感。“倾听对方,互相欣赏,这是我认为在室内乐当中最重要的。”
音乐会分为上下半场,三位乐者带来勃拉姆斯的《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Op.8)(修订版)与柴科夫斯基《A小调钢琴三重奏》(Op.50)“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这次的选曲无疑是颇为巧妙的,两首曲目不仅是作曲家经典之作,其背后的故事更是暗合“友情”主题。
勃拉姆斯的《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Op.8)创作于1853—1854年。这一年中,他与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相遇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又与舒曼一家结识,得到了舒曼的赏识与不遗余力的推介。在这样的境遇下,勃拉姆斯一气呵成《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这是他创作的第一首钢琴三重奏,也是首部发表的室内乐作品。
柴科夫斯基《A小调钢琴三重奏》(Op.50)作于1882年,副标题中“伟大的艺术家”是致敬作曲家的良师益友,19世纪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尼古拉·鲁宾斯坦。这部三重奏以罕见的两乐章形式来布局,第一乐章抒发哀悼、尊敬、感恩等复杂情绪;第二乐章的十二个变奏以俄罗斯民歌为主题,追忆了二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这个作品味道很浓,可以说是三重奏味道最浓的作品。他欢乐的赞美和心碎的悲哀产生了非常极端的对比。”大提琴家王健对柴科夫斯基《A小调钢琴三重奏》有很高的评价。在王健看来,这个作品不光是对朋友的哀悼,也是对他生命的庆祝,比如其中许多钢琴旋律,都是可以在俄罗斯的庆祝仪式上听到的。“虽然他的朋友离开了,但是他的生命,他的一生是值得我们庆祝的,值得我们去热情赞美。”
一位观众对记者说,室内乐通常是几位好友一起组合演奏,大抵是好友间能互通心意。演出时,三位音乐家常常进行眼神沟通,对视一眼,会心一笑,便知下一步如何配合。
演奏过程中,三人常有眼神交流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洁图
“艺术的生命就在于每一次都是再生。”早在1996年大提琴家王健便演奏过《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但于他而言,跟不同音乐家一起,会激发不一样的想象力,他们的个性与演奏风格都会造成自己的变化。哪怕是同一个组合,每每演奏也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所以古典乐它可以长久地被演奏,它的生命力很强。”
最打动人的,是音乐,也是互动
Crystal来自苏州,这个月初去韩国观看了不少演出,她也是全场一楼唯一携望远镜来观看表演的观众,她几乎全程通过望远镜看完近2个小时的演出,“我在想,他们一定是关系很好,才会在这个年龄又组合在一起。”
当然,作为郑明勋的乐迷,Crystal也很直白地点出了自家“偶像”的小问题,相较两位常年练琴的提琴家,作为指挥家的郑明勋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练琴,与他主职的指挥方向不同,钢琴更需要精准的肌肉控制能力。“稍微有一些快的地方,我觉得他是跟不上这位小提琴家(竹泽恭子)的。”但是最后的返场加演让Crystal十分感动,“我觉得他可能也是在找回初心,和朋友一起开心地演奏。”
郑明勋 主办方供图
在采访过程中,有钢琴专业的同学主动对记者表示了对今晚音乐会的喜爱,兴奋与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尤其是到老柴终曲的时候,钢琴低音的声音一出来,跟整体配合得很好,让我对他(郑明勋)的钢琴演奏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借摄影记者职务之便,记者能够多方位观看舞台,也因此看到了许多细节——令人感动的不仅是三位音乐家的互动,更有观众对音乐的反响。
音乐会不仅有幼童,也有白发老者,有学生也有“社畜”,有乐迷也有外行。近2个小时的演出中,每位观众都表示了对音乐的敬重——没有人在演奏时出入场,甚至连咳嗽声都是等完整的章节结束才响起。全场没有杂音,以免扰动艺术的诞生。
当柴科夫斯基《A小调钢琴三重奏》奏至紧凑激昂的章节,全场观众的情绪几乎都被琴声打动,不少观众身体随着音乐节奏起伏,手指下意识地挥舞。
当终章在钢琴低沉渐缓的音符中结束,几个呼吸的沉默后,随即迸发猛烈的掌声,更是有零星观众直接站起来鼓掌(当然,马上被身后观众制止),以示最崇高的赞赏。
场外久未散去的观众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洁图
音乐,是跨越国界的力量
音乐的无界与交流,是三位大师想通过本次国内三场演出(杭州、上海、北京)传递给观众的精神。
郑明勋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这场“友情三重奏”是充斥着人文精神的一场深度音乐会。虽然三位音乐家分别来自中日韩三国,语言互不相通,但是三位音乐家可以通过音乐进行交流,因为音乐、音乐家,或者是音乐作品本身,是无界的,是超越了国界的,“这是没有任何的语言文字或者视觉艺术可以来比拟的,只有音乐可以做得到。”
“如果不是因为这样一个超越国界的音乐,那么王健老师就只能演奏中国音乐,竹泽女士就只能演奏日本音乐,而我本人就只能演奏韩国音乐,我们之间就没有任何的交流可言了。”
最近许多媒体都在报道,说上海街头外国人变多了,有更多的外国人在主动探寻中国文化,以个人的经历带动文明的交流。对艺术的宽容,对文化的接纳与交流,一直是上海的文化名片,将这么一场跨越国界的音乐会放在上海举行,再合适不过。
三个国家的音乐家,通过音乐这个纽带,在上海这个国际化的舞台,将最好的音乐传递出来。“不仅仅对音乐,对于整个社会人文与国际交流都是非常有好处的。”郑明勋说道。
这场室内乐三重奏,某种意义上是轻松亲切的,音乐家之间的友情与互相欣赏通过音符流淌,观众为之倾慕;其音乐也是庄重肃穆的,除却艺术性,还有摒除语言与多国文化壁垒的重担,以音乐的力量跨越国界,传播美好。
在采访的最后,郑明勋说,“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愿望,尽毕生之所力通过乐器来把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传递给听众。”在杭州音乐会期间,王健接受采访时也表示,音乐是抽象的,室内乐等演奏的艺术形式则为其带来“仪式感”,让音乐家能够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与真实情感。
“很多人认为音乐就是‘美’,但作为一个古典音乐者来说,‘美’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一个终结。任何好的艺术都是从‘美’开始的,但是他要从‘美’走出很多的路,才能达到真正艺术的境界。艺术中表达的这种情感,是远远超出‘美’的。”王健说道。
毋庸置疑,在这场音乐会上,我们听到了三位大师的心声。
谢幕时三人拥抱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