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塑造了许多血肉饱满、个性鲜明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其中尤其为人所熟知的便是那位中举后发疯的范进。
但是我本人比较喜欢,也是今天要说的这位,可能知名度一般。他就是小说第十三回出场的马二先生。
先生何许人也
先生不晓得是姓马名静,字纯上;还是名纯上,字静,总之人称马二先生就是了。
书中说他为浙江处州(丽水的古称)府人。
职业是文章选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历年高考优秀作文选著名编辑。他编的书江浙一带书店都有售卖。
年龄未知,从其自言“补廪二十四年,共考过六七个案首,只是科场不利”这句话来看,想必也不会比五十四岁考中秀才的范进年轻多少。
从上文可知,先生没中过举,因而学历还是个秀才。
再看外貌。书中说他“身长八尺,形容甚伟;头戴方巾,身穿蓝直裰,脚下粉底皂靴,面皮深黑,不多几根胡子。”可见是个老实忠厚的读书人形象。
古道热肠,仗义疏财
要说马二先生对朋友真叫一个诚挚。来嘉兴编书选文章,结识了蘧公孙。一来二去才几次交集,在他心里便当做是深交。当蘧公孙因一个枕箱被差人讹诈,马二先生便可在对方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倾其所有,拿出编书稿费剩下的九十多两银子为他消灾解难。事后再对朋友深情劝诫,不求回报。
直至离开嘉兴,去往杭州。蘧公孙没说还钱,先生也不曾讨要。临行前,对方不过聊备酒馔,封二两银子的盘缠给他送行而已。
初到杭州,没什么文章可选,随处闲逛。奈何囊中已羞涩,醋鱼也不敢点,东坡肉更不敢尝鲜,八成龙井茶也喝不起了。要知道马二先生可是个吃货,当日在蘧公孙家,书上说“他一人就吃了四碗饭,再将一大碗肉吃得干干净净,后又添出一碗来,连汤都吃完了。”
可是你看怎样,马二先生找个小馆子吃碗面,嚼嚼处片(笋干),再吃些饼子也就完了。照样毫无怨言,更没有悔意,可见其心中的光明与坦荡。怨不得蘧公孙当日曾说:“像这样的,才是斯文骨肉朋友,有意气,有肝胆!相与了这样的正人君子,也不枉了!”
工作与治学态度
马二先生对科举考试即八股文章虔诚而执著,还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所以他劝年轻人总应该以文章举业为主,其余皆非正途。如给蘧公孙讲如何选文章时他说:“文章总以理法为主……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词赋气……”
这与小说第三回中,周进面试童声魏好古时说过的那句“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如出一辙。毕竟吴敬梓著《儒林外史》的主旨有讽刺迂腐僵化的八股取士制度之意。就像中举后又考中进士做了官的范进竟不知道苏轼是谁一样。
马二先生不仅教导他人如此,自己更是身体力行、踏实勤奋,还屡败屡战。前文说过,考了二十四年没中举,这都够四年没考上秀才的洪秀全造反好几次了。然而,马二先生却始终未改初心,坚持不懈。可谓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后人评价马二先生,批评之声远超过褒扬,说他是被封建教条毒害而迂腐僵化。然而我想说的是,今天的社会心态,普遍浮躁,急功近利,人人想着挖空心思,投机取巧,缺乏的不正是这种脚踏实地的执著精神吗?因此我看今人恐怕都是聪明过头了,到是该返璞归真“迂腐”一些的好。
马二先生游西湖
马二先生评选文章更是一丝不苟,用他自己的话说:“时常一个批语要做半夜,不肯苟且下笔。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想十几篇的道理,才为有益。”
甚至还被自己曾经帮助过的匡超人讥讽嘲笑。如第十八回书中说马二先生两个月才批阅三百篇文章,而同样的数量,匡超人只要六天时间。如此对比来看,方显出马二先生治学态度的严谨。
除此外,先生对待工作极有原则。为什么这么说?那日在文海楼蘧公孙来拜会,看见刻的墨卷目录上写着“历科墨卷持运”,下面一行刻着“处州马静纯上氏评选”。他就问能否在编选作者中也添上自己的名字,不想却被马二先生正色拒绝,并说出一番道理。
大不同于今天的职场,要求情商高,不得罪人。对上级阿谀谄媚,同僚之间左右逢迎,处处讲生存法则。
思想单纯,知恩图报
话说马二先生才到杭州时,由于之前的仗义疏财行为,自己变得一穷二白,于是他也琢磨着寻个发财机会。这才有了第十五回“巧遇”洪憨仙的故事。
马二先生因为读了洪憨仙住处用来故弄玄虚的一首绝句,便深信不疑自己遇见了一个从南宋时候活到现在,已经三百多岁的老神仙。其实这洪憨仙不过是个老骗子,早看中马二先生的名声,想利用他做局诱骗欲高价购买自己“烧银之法”的胡三公子。
而所谓的“烧银之法”,其实是把事先用煤粉涂黑的真银子拿来用水煮。马二先生从洪憨仙处拿回去亲自试验,果然煮出了银子,几次下来足有八九十两之多。便信以为真这“老仙人”实有把煤块变成银子的法术了。吴敬梓这一笔写出了马二先生单纯与天真的一面。
奈何天不作美,骗人的伎俩未等实施,洪憨仙真的“成仙”西去了。从其女婿口中,马二先生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换做一般人,到此也就算了,做个旁观者哪儿来的哪儿去,何况死的还是个骗子。然而马二先生不是一般人,恍然大悟后他却想:“(洪憨仙)他亏负了我甚么?我到底该感激他。”这是书中原文。于是不晓得又拿出多少银钱来,帮着洪憨仙装殓了,还付了住处的房钱,又赠予几个跟班的银子,让他们做还乡的盘费。
明明是洪憨仙在利用他,他却以从人家手中得过银两,解了燃眉之急而不忘其好。撇开正邪善恶的大道理不说,知恩图报这点马二先生绝对是典范。
于当今时代的意义
这就是有血有肉,宅心仁厚的马二先生。观其书中言行,他乐于助人,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义薄云天,比那关公也毫不逊色。因此,我认为作者塑造马二先生这一形象,不仅在于讽刺科举制度。从情节安排上看,我相信,吴敬梓对于马二先生的人格是给予肯定的。你看他虽然毫无防人之心,却处处逢凶化吉。作者让他千金散尽还复来,就是让好人得到好报。同时又让不懂感恩者受到惩罚,比如后来倒霉的匡超人。
应该说,马二先生确实有其迂腐的一面,其思想也深受制度的毒害。然对于当代,他却是有着一定积极意义的。我们无需死盯着糟粕不放,而忽略了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一面。
首先是脚踏实地、一往无前的精神,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缺少的。马二先生始终不忘初心,这又是我们新时代一直在强调,也应该长久树立的正确观念。
其次,我们很少敞开心扉,习惯于把世界想象得过于复杂。因而人前总要呈现出一副假相,甚至完全遗失了自己的本真。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习马二先生真诚待人,始终表里如一,用真心直面世界的精神。
对于当代教育的反思
马二先生对待科举考试的虔诚,以及劝诫别人用心举业的行为,长久以来被人们所批判为迂腐僵化,说其是封建制度毒害下的产物。然而,这种情况很可能直到今天都没有彻底改变,我们的应试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表面上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其实谁都知道最终是要看分数。一切以考试为王,与考试无关内容一概不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马二先生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依然适用于今天的莘莘学子们。毕竟如《儒林外史》楔子中所写的王冕那种有才学又轻视功名者少之又少,大多数读书人是要靠知识改变命运的。
因此,既然无法脱离制度和环境,除了让自己适应外,还能有更好的选择吗?何况若真有志于改变制度,也要先具备融入它能力和资格。
所以,在你不够绝顶聪明之前,我看到不如踏踏实实地先学马二先生,做一个“迂腐”之人呢!
※本文由薛定谔的文艺猫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