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鸿遍野"这个成语来源于《诗经·小雅·鸿雁》,原文是:“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这里的“哀鸣”指的是鸿雁的叫声,而“哲人”指的是周文王。后来,“哀鸿遍野”被用来比喻遭受灾难后的悲惨景象,尤其是战乱或自然灾害之后,人们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的情景。
这个成语并没有特指某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故事,而是一个普遍用来描绘苦难场景的成语。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诗人用“哀鸿遍野”来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例如,杜甫的诗《春望》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哀鸿遍野”四个字,但所描述的景象与“哀鸿遍野”所表达的意境是一致的,都是在描绘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