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海关以南的人们看来,东北三省,也包括蒙东三市一盟,其生活习惯、人文风貌、饮食特色几乎一样,这个地方可以统称为东北,这里的人可以统称为东北人。再加上三省人民认同感、归属感极强,互认老乡,也就给其他人造成了“三个省像一个省”的印象。其实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同属东北三省,黑吉辽三个省份的气质、性格区别还是不小的。
首先我们从自然环境入手,看看东三省的行政区划、环境气候有哪些差异。
顺治九年(1652年)清政府率兵驻守宁古塔,翌年升为昂邦章京。东北地区被划分为宁古塔、盛京两大军事 行政区域。康熙元年(1662年),改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
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于黑龙江左岸瑷珲旧城设黑龙江将军,形成盛京、宁古塔、黑龙江三将军并立,从此刻开始,东北三省的雏形就此诞生于这片黑土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3月,清政府裁撤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设立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此时的黑龙江省大部分的行政区域正是如今的蒙东三市一盟,所以蒙东地区才和东三省有着解不开的历史、地理、人文缘分。并且在后续的100多年时间里反复的归属、离开东北地区。这是后话,咱们暂且不表。
新中国建立后,几经调整,东三省的行政区划定格到如今的范围。从自然环境来看,黑龙江省地处最北,其气候严寒,黑龙江省的西北部更是有着中国唯一的寒温带,冬季漫长干燥极寒。黑龙江西部的大兴安岭,北部的小兴安岭,像两条巨龙拱卫着广袤黑土地,在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的冲击之下,沃野千里的三江平原逶迤绵长,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北大仓。
从黑龙江省向南跨过拉林河就是吉林地界,吉林省的自然地貌与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大庆、牡丹江等地市差异不大,整体气温基本与这些地区持平。吉林长白山一带受垂直地貌影响,入秋后气温急剧下降,温度低于省内其他城市。发源于长白山深处的松花江在流经吉林省吉林市后,在松辽平原地带变得温婉谦逊,一路北上黑龙江省,并继续向北,汇入黑龙江。嫩江平原、三江平原、松辽平原,共同组成了中国最大的平原地区——东北平原。
辽宁省的自然条件一直是黑吉两省十分羡慕的,因为辽宁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且气候条件湿润温暖,不像吉林、黑龙江两省这么严寒。一些在山海关以里可以种植的农作物,在这里也可以生根发芽。营口、庄河、大连等地的海产品闻名全国,其出产的海参甚至优于胶东半岛。辽宁省多丘陵、山地,南部区域已经与河北等关内地区差别不大了。对于北上黑龙江,勇闯冰雪大世界这件事来说,很多辽宁老铁颤抖的表示:黑龙江的冷,和辽宁真的不在一个量级上。
接下来我们再了解一下东北地区的人口及民族来源。长期以来,东北地区一直是东北亚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辽宁是满族的发源地,吉林则汇集了中国绝大多数的朝鲜族。而黑龙江则是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赫哲族的故乡。这其中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因为能征善战,连八旗兵都要避让三分,被称为索伦三部,是满清军队刀锋中的刀锋,堪称那个年代的特种部队。在平定大小金川、收复新疆等战役中屡建功勋,立下了汗马功劳。
东北地区原住汉族比较少,大部分的汉族都是在清末以及民国时期闯关东到此生活的。而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汉族人口来源也大为不同。
东北土著汉族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胶辽文化区土著汉族、东北文化区土著汉族、幽燕文化区土著汉族。胶辽文化区土著汉族分布于辽东半岛,大体是营口——岫岩——丹东连线以南。东北文化区土著汉族分布于辽西丘陵 辽河平原南部,大体是凤城——沈阳连线以西。幽燕文化区土著汉族分布于朝阳、赤峰一带。这三个组成部分除赤峰,其他都位于辽宁境内。
闯关东而来的山东汉族移民,大多数来源于胶东半岛的烟青威潍四地,民国时期,临沂、兖州等地的移民也有所增加。移民数量在东北地区呈现北多南少的局面,从胶东地区闯关东的汉族移民后裔,以黑龙江为最多,吉林次之,辽宁最少。但从陆路而来的河北、山东西部移民,则呈现出辽宁最多,越往北越少的局面。早年间,河北唐山人在辽宁的商业版图上有着重要的一笔。山东人务农,河北人经商,这在东北地区是比较普遍的共识。
由此看来应该是辽宁地区的汉族口音更为单一,而黑龙江、吉林地区的汉族口音更为复杂,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黑龙江省、吉林省,包括曾经被拆分的热河省的口音,其实是略带有东北口音的普通话,因为北迁至此的山东移民们来自烟青威临各地,其口音本身就千差万别,甚至县和县之间都有明显的差别,登莱、莱青之间的过渡地区尤为严重。闯关东最多的烟青威临四地,老一辈人各县之间交流就有困难,反倒是处于相对少数的鲁西北和鲁西南人口音更统一一些。生根于东北后,为了沟通方便,他们不得不追求一种更接近于普通话的方言,因此黑、吉两省的闯关东后裔并没有保留山东的口音,但是语言中很多词汇仍然是山东方言的词汇。
而辽宁话就比较复杂,辽宁话整体上可以分三块:辽中为清初辽东话残留,为满族八旗所说语言;辽东半岛地区因为自明清以来和对岸的烟台关系密切,所以大部分以登州话为基础,尤其大连一带的原住民,几乎祖籍较为集中的来自烟台北部蓬莱、龙口、福山一带,在外人听来,大连话几乎与烟台话没什么区别。辽西方言为明代辽东话(宁远一带的辽东都司难民),后受冀东话影响,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辽西口音与冀东口音都以扬声结尾,质疑全世界。
整体而言,黑龙江和吉林的口音更接近普通话,但黑龙江口音更偏重喉部音和舌根音,说话比较硬,吉林口音更多口腔音,说大部分的词汇和句子时口型很圆。外地人不容易区分。
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地方饮食习惯,除了辽东半岛地区,东三省饮食的共同特点就是多炖煮类做法、喜欢熏酱类食品、喜欢生吃蔬菜蘸酱菜。但三省由于自然环境的些许差异,在饮食层面也有很大不同。
辽宁凭借其海洋资源优势,在饮食上不仅有东北地区独有的粗犷,更有沿海省份的精细。葱烧辽参,游龙戏凤,红烤全虾,很多辽菜都是“大席”的种子选手。很多辽菜的精细程度会让人觉得这不是东北菜而是鲁菜。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这种粗犷型的菜品其实并不是这里的主流。
黑龙江地处最北,气候寒冷,菜品上桌后特别讲究温度,因此火爆、热气腾腾是这里的美食最主要的特色。黑龙江地区的餐馆上菜喜欢用酒精炉来加热,炖锅、火锅、砂锅、干锅等烹饪方式大受欢迎。以哈尔滨红肠为代表的熏酱类食品更是畅销全国。锅包肉、酱大骨、铁锅炖,就算是没来过黑龙江的人,也一定听说过这些美食。哈尔滨的俄式西餐更是闻名全国。
吉林多朝鲜族聚集地,因此这里的饮食习惯更多的是甜辣、酸辣的习惯,冷面、泡菜的种类不比韩国少。吉林湖泊资源丰富,对淡水鱼的食用也堪称一绝。一年一度的查干湖冬捕堪称一场民俗节日,更是一场食材的大聚会。
上述地理地貌、人文口音、餐饮习俗,或多或少的都可以在个性之中找到一些共性,但在城市面貌上,东三省主要城市的符号还是比较鲜明,各具特色的。
哈尔滨因为更靠近俄罗斯,在一战之后到二战之间一直是东欧移民的主要城市之一,大街小巷遍布各色俄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哥特式建筑,中央大街极其沿线区域更是堪称世界建筑博物馆。
长春曾经是伪满洲国的政权所在地,多日式建筑。如今遗留下来的伪满皇宫,也成为了这座城市最著名的景点。长春是东北几百年历史的缩影,也曾经深受日本殖民影响。而今年长春南北主干道的人民大街,便是这段屈辱史最有力的见证,时刻提醒着我们不忘历史,民族自强。
沈阳是满清政权的龙兴之地,被清朝历代皇帝视为老家。因此在他们定鼎中原迁居北京后,沈阳的故宫依然并未停止修缮。时至今日,也只有北京、台北、沈阳三地建有“故宫”。研究清朝入关前的满族历史离不开沈阳故宫,离不开辽宁这片热土。
东三省,会因为锅包肉是糖醋汁还是番茄汁而争论一番,会因为排序到底是黑吉辽还是辽吉黑而掰扯半天。但是,自家兄弟火了,黑龙江省能从辽宁借来凤凰,能从吉林老天爷的手里借来雾凇,东三省,亲如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