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清楚与长征有关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从时间上来看: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中下旬,结束于1936年10月,整整2年的时间。
从原因上来看:最为直接的原因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失败,红军在中央苏区已经无法立足,被迫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转移。
从长征的主体来看:有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25军,红六军团,红七军团。
从路线图来看:红军途径15个省份,翻越了二十多座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总行程二万五千里。
长征对于红军来说,它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1.长征的胜利让红军转危为安
1934年的夏天,国民党调集了数十万的军队把红军紧紧地包围在了中央苏区。军情十分危急,而长征途中,红军也一直处于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之中,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没有吃过一顿安分的饭。而红军红军到达陕北后,终于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终于找到了一块暂时安稳的立足之地。
2.经过长征的艰苦历练,共产党形成了自己的领导核心,共产党逐渐地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是一个重要的时机节点。在毛泽东之前,党内主要领导人,他们大多有着共产国际留学的背景,例如王明、博古。他们对于苏联的革命模式无比推崇,马嘴马列,满腹经纶。但是这些人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严重缺乏实践经验。这些人领导中国革命,那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大家可想而知。在这些人的领导下,党内长期存在左倾路线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失败,在党内对博古等人的领导能力产生了质疑。接下来是红军长征途中湘江战役的失败。由于博古等人不顾毛泽东等人的一再劝阻,执意要过湘江。致使红军出现重大伤亡。史料记载,湘江战役中,红军将士的尸体一度把江水染红。当地百姓称: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湘江一战,红军人数从八万多人一下子锐减到三万多。
这么惨重的失败,必须有人出来负责。在党内对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的不满已经达到了顶点。也让毛泽东等党内同志下定了决心结束党内的左倾军事路线。
1935年1月15日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毛泽东参与军事指挥。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这是我党同志第一次以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精神解决党内的人事任免问题。遵义会议之后,我们党真正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
3.长征的艰苦锻炼了党的干部
当年红军几大主力,历经千辛万险到达陕北,一共有6万多人。这6万多人后来证明是我党的宝贵干部财富。他们是日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些人有效地保卫了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例如抗美援朝战争,我们同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美军进行较量。彭老总指挥英勇的志愿军战士,在天寒地冻的朝鲜,吃的是炒面,喝的雪水,他们手中的武器只有简陋的步枪,炮兵没有重型火炮,天上没有飞机,海里没有轮船,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应是把美军从中朝边境顶回到三八线。今天一些网络喷子,他们主张我们要看英语版本的朝鲜战争,要看美国和韩国方面的数字……。从各个方面诋毁我们的英雄。对付这些喷子的办法其实最有效的就一条:看战争的结果。战争的结果是我们把美军推回到三八线。
许世友
再比如指挥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指挥官。徐向前,许世友,杨得志。许世友是红四方面军军的军长。经过长征的历练,他的才能已经晋升到元帅级别。许世友同样出身红四方面军,他打过无数次恶战。杨得志出身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担任红一军团第一团的团长。
杨得志
在建国初期,为什么我们的武器装备水平很差,为什么我们的后勤补给水平很差,朝鲜战场中,曾经连一个苹果的补给送去都很困难。可是为什么,我们打得对手一败涂地呢。根源在于我们的军事人才的军事素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特别是长征的艰苦实践,是对他们军事才能的终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