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建立者为大禹,亦又说是启,定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
根据史书记载,禹本来传位于益,但益却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这段历史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开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夏朝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经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中原地区包括禹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在内的夏朝时期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点。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面纱,如今二里头遗址为夏朝都城遗存已逐渐成为学界共识,
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夏部族大约是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颛顼以后逐渐兴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献均把夏部族追溯到颛顼。其中《史记·夏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称鲧为颛顼之子,认为:黄帝次子曰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名鲧,鲧之子名叫禹,为夏后启(即夏启)父。[12-14]但《汉书·律历志》引“伯禹帝系”则认为“颛顼五世而生鲧”。[15-17]无论世系如何,这些记述表明,夏部族很有可能是颛顼部落的一支后裔,是黄帝后裔颛顼高阳氏与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个部落,夏部落一开始居住于渭水中下游,后东迁至晋南、豫西伊洛流域。[14][18]夏的区域大致在今河南中西部至山西南部一带,奉鲧、禹为祖神。《史记·六国年表》载:“禹兴于西羌。”《史记集解》引《帝王世纪》:“孟子称大禹生石纽,西夷人也。”近人的研究也表明,直到两汉魏晋时期,仍广泛流传着禹出自西羌的传说,称禹为“戎禹”,而羌人中也保持着对禹的崇拜。历史学家、甲骨文专家徐中舒认为,夏朝的主要部族是羌,根据由汉至晋五百年间长期流传的羌族传说,没有理由再说夏不是羌。林向《“禹兴于西羌”新证》运用考古新证夏羌文化关系。以禹为代表的西羌(姜)戎文化与晋南豫北原有的文化相结合,构成华夏文化的主干。有学者认为石峁古城是夏人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