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是地理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人类在其中扮演着最积极、最活跃的角色,同时又是其对立面。人们无法脱离环境而生活,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制约着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塑造着不同人群的特点。与此同时,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也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引发深刻的变化。因此,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错综复杂。
中国古代拥有独特的文比系统和风水地理理论,这些理论从萌芽时期起就蕴含着对人地关系的深刻理解。中国古代地理学和西方地理学基于不同的哲学观,形成了各自的人地关系理论,这些理论深深渗透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之中。
在中国古代对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认识中,存在以下三种主要倾向:
一、是“听命于天”的观念,即“天定胜人”论。
在西方地理学中,这被称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它认为人是自然环境的附属,环境是塑造人类生活的决定力量。在这种理论下,人类并非自由因素,而是随自然指引前行。
二、“人定胜天”论
这种思想将人类视为自然的主宰者,认为人类可以随意支配自然环境,甚至决定一切。它过度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力量,认为人类可以创造、塑造、安排所有客观的地理环境条件。在“大跃进”时期,这种思想导致中国走过弯路,出现了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口号,忽视了地理环境的自然规律和生命的机理,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深刻的教训。
这是一种环境虚无论和人类中心论的体现,认为科技进步将使人类无所不能,摆脱自然界的束缚,用技术圈和智能圈替代生物圈。这种思想将建筑视为可独立于环境之外的人为控制场所,认为人类能在任何环境下依靠自身力量生存。
然而,这种征服自然、忽视环境的观点极为危险。我们必须铭记一个基本事实: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行为和生存都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我们应当尊重并与之和谐共生。
三、人、地协调论
这是一种整体、有机循环的人地思想,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地理观念。早在周代,农业飞速发展之际,人们已认识到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紧密关系。周文王曾警示,若不爱惜自然资源,终将导致力竭。他强调发展与地理环境相协调的重要性。
居住环境对人类影响深远,关乎体质与智力发展。风水学对此尤为关注,如《阳宅十书》所述,良好的环境能带来神灵安宁、子孙昌盛;反之,则可能导致各种不利。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缺乏某些元素易引发地方病,如甲状腺肿与缺碘、克山病与缺硒等。特殊环境也易导致疾病传播,如流行性出血热多发于湖泊、河湾等地,血吸虫病则流行于江南湿热地区。而恶劣的自然环境则可能引发滑坡、洪涝等灾害。
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促进身体健康,还利于智力发展。现代研究显示,优质环境可提高大脑效率15%~35%。如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繁荣、自然景观优美,孕育了众多文人。其繁荣不仅因政治、经济等因素,更得益于自然环境。
现代文明发展虽带来利益,但也引发环境破坏与污染,降低居住质量。过度开发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滥用与人口失控引发饥荒,工厂排放加剧城市公害。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环境问题,总结历史教训,发展科学的环境工程学,并纠正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错误观念。风水学之所以重新受到关注,部分原因即在于解决环境生态问题。
东方文化生态观关注自然环境选择与城市规划,追求人与自然和谐。选择、保护这种和谐关系,将带来吉利与昌盛。当前,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科学与文化的研究兴趣浓厚,这反映了科学发展的综合性趋势。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思想,发掘人与自然关系机理,对未来科学发展和建立复杂地理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人地关系有三种理论,其中自然与人等价值论主张人与自然平等,各有尊严和价值。虽有其可取之处,但过于绝对,人类仍需寻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