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买手机,就不去辅导班,为何孩子会把学习当成是威胁父母的武器
豆豆是一位九岁的小男孩,妈妈告诉豆豆,只要他每周坚持去辅导班,就奖励给他一个奖品,奖品可以由他自己决定。为了奖品,豆豆每周都能按时去辅导班,学习成绩也还不错。
刚开始,豆豆还只要一些小玩具,后来,豆豆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自行车到电脑,从几十块钱的东西到几百的东西。面对豆豆的要求,豆豆妈妈能满足的都满足了。
直到有一次,豆豆提出,妈妈必须给他买一部苹果手机,他才去辅导班的时候,妈妈疑惑了:为何孩子会把学习当成威胁自己的武器?难道奖励孩子,真的从一开始就不正确吗?
伸手要礼物的孩子
相信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疑惑,究竟该不该用物质奖励的方法来鼓励孩子呢?
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需要!这种方法最简洁而且效果最好。
当孩子在新知识、新技能、新习惯的初始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奖励还是很有必要的。针对某一行为进行奖励,这一行为就会频繁出现,这种作用叫强化作用。
强化有很多种方式,其中有一种叫固定时间的强化,也就是每隔一段时间提供奖励。
例如,小聪每天都会做一些家务,因为爸爸妈妈许诺他,只要每天按时完成家务工作,就会在周末的时候带他去吃一顿肯德基。这两天,小聪“罢工”了,原因就是周末的时候爸爸妈妈忘记带他去吃肯德基了。
小聪父母许诺每周带小聪吃一次肯德基,就是一种固定时间的强化。固定时间的强化不能维持新的行为。当没有新的奖励的时候,个体就会失去热情,继而罢工,这其实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扇贝效应”。
所以,小聪父母本意是为了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习惯,结果却变成了没有奖励就不干活了。
愤怒的孩子
用物质奖励的方法来鼓励孩子,本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产生“扇贝效应”。该如何避免“扇贝效应”呢?如何避免孩子把一切都当成威胁父母的武器呢?
首先,要避免“扇贝效应”,可以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
长时间的持续的使用连续、固定的强化会产生扇贝效应,所以家长在使用物质奖励孩子的时候,就要避免扇贝效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
如前面例子中小聪,当小聪已经连续几个星期为了肯德基而做家务的时候,就可以延长强化的效果。父母可以告诉小聪,如果小聪能坚持半个月做家务,就满足他的一个愿望。当然,这个愿望比肯德基更加吸引小聪,但如果没有完成好家务,那就要取消奖励了。
给予小聪的奖励的时间越来越长,慢慢地,小聪养成了做家务的习惯,即使没有奖励,他也能按时完成自己的家务活了。
其次,在延迟强化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间隔时间。
在延迟强化的过程中,家长还需要不断改变间隔时间,以便让孩子不能从中找到规律。要知道,孩子都很聪明,他们很容易找到家长的弱点。
例如,豆豆妈妈可以每半个月奖励豆豆一次,也可以每隔一个月奖励豆豆一次。当豆豆无法猜到妈妈究竟什么时候会奖励自己的时候,就不会再将注意力关注在时间,甚至奖品上。
做家务的孩子
第三,奖励也要多样性。
在奖励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强化物的多样性,避免使用不同的强化物,因为长时间使用一种强化物会让孩子失去新鲜感。
例如,如果父母总是让小聪吃肯德基,总有一天,小聪会觉得厌烦,并抱怨:“总让我吃肯德基,我都吃腻了。”下一次,孩子说不定还会为了避免吃肯德基而故意不干家务呢。
最后,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要坚决不同意。
在超市里,总会遇见这样的场景,即孩子要买一个玩具,家长不给买,孩子就倒地哇哇大哭。后来,家长被缠得没有办法,又给买了。
其实,正是家长一次又一次的妥协,让孩子知道只要自己使劲哭闹,家长最后总是会同意的。孩子如此“猖獗”,原因就在于家长的妥协和让步。
如果一开始,就坚决地让孩子明白,无理要求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那孩子明白是什么是合理要求,什么是不合理要求,也会学会提出合理的要求。
例如,前面例子中,如果豆豆妈妈在豆豆第一次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时候,就严肃地告诉他“不行”,那么也就不会出现后面豆豆的变本加厉了。
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使用这种间隔强化的方法,可以纠正孩子很多的坏习惯,例如爱看电视的习惯、孩子写作业拖拉、父母讲话时爱插嘴、喜欢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等等,都可以使用这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