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人住一起孩子不听话想发脾气
经常跟父母不回家,经常跟爸爸妈妈吵架
这些都是孩子内心对父母的愤怒情绪,孩子对家没有安全感,不想跟家人在一起,父母会打骂,甚至吵架后会揍孩子。而且孩子会通过打人来发泄自己的愤怒,家长就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厌学提学习成绩的6个步骤》的电子书
有的孩子小时候摔打打父母,就知道自己这种错误行为是父母所不能容忍的,他们会以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是等到长大后,没有跟父母之间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甚至会影响亲子关系。
孩子对父母不依恋,是因为没有建立安全依恋关系。
当孩子被欺负时,他在父母面前也不敢反抗,因为在他心中,家是安全的,可以依靠的,父母是可以依靠的,他有足够的底气。
这就是安全感建立的基础。
如果孩子在这个基础上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他就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怒,就会寻求他人保护,把自己的情绪附着在他人身上,导致出现攻击性行为。
有些孩子被欺负后,没有寻求父母的支持,但他有一种可能就是:“攻击性行为”,但没人教他这是“攻击性行为”,很明显是别人的。
另外,有的孩子会因为长期处于低价值感中,而人际交往能力也受到影响。
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批评指责,否定,“被否定”的环境中,他习惯了这样的关系,会慢慢变得没有安全感。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性格内向的孩子,很少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但如果孩子长期处在父母指责的环境中,孩子的性格会越来越懦弱,性格会越来越自卑。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被否定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会降低,被否定和否定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我的事情,我自己决定”的心理。
因为被否定,孩子会陷入深深的自责,逐渐的开始否定自己,不允许自己犯错误。
对于孩子来说,因为害怕被父母否定,所以不敢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父母。
他们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外界发生任何沟通,而是选择把所有的情绪压抑在自己的心理,最后形成一个“心理障碍”。
比如,当孩子考得好的时候,但凡考得不好,他们就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也会觉得自己会失败,感到内疚和自责,甚至觉得对不起父母,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无助之中。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努力,成绩都不会达到父母的期望,也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毫无用处。
要知道,这其实是一种心理障碍的表现,因为对于那些成绩差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成绩没有任何突破,而且会陷入一种自卑的心理状态中。
其实,面对孩子的“自卑”心理,父母要做的,不是给孩子加压力,而是要想办法帮助孩子,把“自卑”变成“自信”。
1. 为孩子提供帮助
当孩子成绩不好时,父母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有助于孩子心理提升,减少自卑感。
1. 认识自己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长处,并且告诉他们如何改正。
对于孩子的成绩不满意时,要做到不要责骂,而是耐心的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告诉他们下次如何做得更好。
2. 避免威胁孩子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难免会对孩子进行恐吓。比如说“你不好好学习就会变成这样”,“不好好学习就会像你的爸爸一样”。
这种威胁的话语只会让孩子内心产生更多的恐惧,更加的抵触。
3. 对孩子的人生做规划
生活中,总是会听到一些父母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就给你哥哥(妹妹)打……”
这类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孩子内心深处的驱动力。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不妨对孩子的人生做一些合理规划,给孩子做出一份合理的选择。
4. 要与孩子成为朋友
有些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命令式的话语。比如说“去去把杯子拿过来”,家长说的就一定要把杯子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