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鸡上学转不转户口该问谁(只能用于自己转户口吗?我又要给谁转啊?)
作者 | 李艳
为了择校,各地都在办理转学手续。有家长表示,前两天有个家长在学校群给我吐槽,说孩子现在要休学一年,不然明年就要复学了。我觉得问题就出在这里,那些休学的家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家长?有没有陪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有没有寻求老师的帮助?我建议他们去问这两个问题,把自己的问题抛给老师。
如果你能帮我回答这个问题,我相信对于这三个问题,很多父母都有答案。
01
第一个问题: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需要被尊重,需要被倾听,需要被爱。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需要被尊重。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需要被尊重,需要被尊重。
我经常会问一些父母,什么时候尊重孩子?有些父母说,孩子很小的时候,什么都尊重他,这是很好的一个方面,因为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觉得孩子还小,大了就可以不尊重孩子。但其实,长大以后,孩子也有独立的想法,也有自己的情感,也会有自己的情绪,这些情绪不会轻易被压制,不会被忽略,就不会被挤压。
在中国有句谚语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说,一个人成年以后,如果他还是婴儿,他的母亲在他三岁以前,出现了情绪问题,他的父亲就带着他一起去找心理医生,做心理治疗。
可是,当他到了十三四岁,他的父亲说他很有“网瘾”,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从小就对他的“打骂”教育,他从未感受过“棍棒教育”的爱,“棍棒教育”带来的痛苦。
“外在环境,被虐待者,跟他一样,也会受伤害。施暴者通常是坏人,但是那些经常被打的孩子,会变得更加叛逆,更不听话,更加打的更加起劲,这些暴力的手段其实都是父母控制欲在作祟。”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实例,发生在江西南昌市的一个小男孩,因为被父亲毒打,被父亲辱骂,被父亲从十三四楼的窗户扔出去,又将其扔出门外,整整两天,男孩一直没还清,自己也想要报警,被父亲狠揍了一顿,但是还没等警察来,自己就一个人跑到阳台上说,“我不想活了”。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方式也非常惯用,父母可能会认为这样的方式是出于爱孩子,其实不然,更加常见的就是控制型。控制型的家长通常会利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揣摩孩子的行为,从而限制孩子的行为。家长的这种行为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我被忽视”的感觉,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对自身的认知产生偏差,缺乏安全感。
但是,如果家长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用爱的陪伴来滋养孩子,并相信孩子能在家长的爱中获得自信,孩子的安全感就会逐步形成。
其实,孩子的叛逆也不是一件坏事。父母理解孩子,也就不会再和孩子针锋相对,把他当成敌人。而是愿意尊重孩子,理解他,鼓励他,让孩子更加的自信、独立。
5、用肯定的方式代替批评
很多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喜欢用否定的方式,比如说“你这样不行,你不行”,“你做不好,你很笨”等等。这样的话孩子可能就会对你恨你,久而久之,就很难沟通了。
6、不要用激将法,比如说“你看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是这样”,这样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7、不要总是唠叨、指责
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犯错,就会立马开启唠叨模式,“你怎么这么不听话?都是因为你不听话。”“要是听话,我真的要揍你。”等等。家长们喜欢用“激将法”来刺激孩子,以达到让孩子变得更好。
事实上,孩子在被激将法刺激到以后,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自毁前程的现象。
8、家长不必要的关心与叮嘱尽量避免
有的时候,家长的关心与叮嘱,很有可能会成为激怒孩子的导火索。比如,孩子某天早上赖床不肯起床,提醒家长不必太过心急,耐心可以一点点,比如:“宝贝,你的时间观念早已经养成了,如果你今天早上起不来,就会迟到的。”“妈妈,我今天迟到了,会被老师骂。”等等。这种方式,会激发孩子的负面情绪,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认为自己的言行举止是不会受欢迎的。
其实,当孩子对自己的言行产生质疑时,家长应该冷静下来,并且要和孩子一起找到原因。
●针对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进行低落时,家长要及时地帮助孩子找到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帮助孩子进行分析和处理,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会生气,怎样才能让自己更好地投入到下一次的学习中去。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让孩子4-8周重返学校爱上学习的六个步骤》的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