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学睡睡,要么是孩子偶尔一两天不去上学,但是过了几天他又会起来,这其实就是分离焦虑的表现。
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分离焦虑
1、幼儿时期
,一般1-3岁的宝宝,都会经历分离焦虑。此时的宝宝还没有上幼儿园的年纪,在幼儿园里,他们更需要父母的关爱。
有很多研究发现,幼儿在6岁之前,主要是透过父母的眼睛看世界,从而形成对世界的初步认知,从而开始建立自己的“内心”。
这段时间孩子的内心主要是与父母建立起紧密的“依恋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孩子的安全感得到满足,就会觉得自己是被爱着的,和父母是分离的。
当孩子的这种“心理安全感被破坏掉时,就会对一些事情产生恐惧感,这就会变成了分离焦虑症。”
孩子黏人,家长“怎么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式
在孩子三岁的时候,可能孩子的分离焦虑症越来越严重,而家长们却发现孩子好像很粘人,无论多大事情都要“粘着”在一起。
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体里有一个““依恋物”,孩子是不愿意让妈妈去抱自己的,并且还会对自己的妈妈形影不离的,这个“依恋物”很可能就是他们的“心理安全感”。
这个“心理安全”是指,妈妈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用心、用心、用心,不能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安全感,并且相信自己的妈妈,并且能够勇敢地将这份安全感传递给孩子。
3、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不愿意让别人认为自己比别人差,但是一旦家长们认为孩子做的事情并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就会表现出对孩子不信任的态度,同时,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不想让父母失望而不愿意与家长沟通。
比如,有的孩子虽然比较内向,但是他也愿意和父母交流,可能他并没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或者有的孩子很有主见,这些好的习惯往往都会迁移到其他方面。
如果孩子真的不愿意说,不妨可以先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去了解他为什么不愿意沟通,比如问问他是不是在学校受到了什么委屈,他为什么不愿意与父母分享?这也许是打开孩子心扉的一个好机会,也许你还能了解孩子内心的一些想法。
孩子在想,我不想说了,说了我应该怎么办?
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有耐心,多听听孩子怎么说。
孩子说完之后,我们不要急着给出评价,我们可以跟孩子讲讲一些道理,告诉孩子以后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可以一起分析一下怎么办。
家长应该做的是支持孩子,而不是评判孩子。
面对孩子的问题,不要急着去帮助孩子解决,而是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用孩子的语言去跟他交流,告诉他“你能够听得懂我的话,我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
那么孩子就会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做好的,他就不会想通过自己的办法来完成。
03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情况
有些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之后,就对孩子打骂了,甚至于孩子因为害怕被打,就开始逃避。
实际上,这种逃避行为是一种被动行为,家长应该主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孩子被打,心里肯定是恐惧的,所以,家长要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放松,等他自己慢慢地平静下来之后,家长再与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
但是,如果这个时候家长的态度很强硬,那么就会适得其反,他不想去幼儿园也是因为害怕被老师批评。
所以,家长要有同理心,并且告诉孩子:你被打的时候,是很难过的。
而不是指责孩子的错误,让孩子感觉到被否定。
如果孩子被老师批评,觉得不好意思,而家长却想着跟老师唱反调,那么,孩子是不会向你交心的。
更不会有同理心,以后你也不愿意告诉你家长了。
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那什么样的方式才是同理心呢?
我一直强调的是同理心,这一点其实很不错。
因为同理心不是你一个人的专属,它更像是一个心理医生,你需要别人理解你。
假如你没有人理解你,去医院你也不会承认自己的问题,更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一个人被别人理解,你就是一个心理医生,这个世界就会充满希望。
因为信任,所以不用再去否定别人。
既然信任我,我就不需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和看法,我相信我可以做好自己,别人也会信任我,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事情是能够让我放弃的。
也许你当时的做法,就会是在孩子伤口上撒一把盐,然后让他“悔悟”。
因为理解和信任,给了他充足的安全感,他就不再试图用“偏科”这件事来回避这件事情,而会选择找到合适的机会去克服困难。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让孩子4-8周重返学校爱上学习的六个步骤》的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