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雪不上学在家,父母对她也算是宠爱了,吃喝拉撒都管得妥妥帖帖。但这一段时间,我还是能感觉到她痛苦,就感觉,每天都想跟她说上学,她对我总是不信任,不想跟她说心里话。
01
这段时间,我也在反思,我对孩子的陪伴是否到位?我的教育是否合理?是不是真的尽力了?
后来经过深入探讨,我发现,其实孩子和父母真正的问题,都在父母身上。
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往往来源于父母的“没有用心”。
小时候,孩子每多一分好,父母就会说“我辛辛苦苦地把你供着,供着你读书,结果你还是这样,这也太无济于事了吧!”
于是,当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时,父母就会感到失望、沮丧,进而否定自己的教育方法。
孩子的表现,也许真的不如父母所想的那样优秀。
所以,我经常把“要你好好读书”
挂在嘴边。我不想当一个唠叨的父母,我也不想当一个不专心致志的父母,但我会努力去调整自己,强迫自己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但我却不愿意用繁忙的工作和考试来换取孩子的安静。
我也不再执着于按照我的期望去生活,让孩子失去自由,开始为了生活而奔波。
有些时候,我甚至连应付不了这件事情。
我认为孩子的状态不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是在他小时候就已经形成的,这不是一个因素。
对于那些我不太适应的学校,我也没给孩子什么压力,只是让他能够安下来。
到了这个阶段,他的情绪就会转变成一个稳定的状态,然后他的注意力会从这个地方转到那个地方。
再次回到他小时候的状态。
这里的重点不是说在观察,而是观察。
什么时候观察,什么时候观察,也就是观察的这个东西能不能成为一个人的优势。
我记得在某幼儿园里,我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四岁左右的小女孩在和妈妈走着,突然就开始发脾气。
无论妈妈怎么哄她,她就是不走。
而且,在不在妈妈身边,她好像没有任何可怕的地方,妈妈好像也看不见。
如果你有了这样的现象,那说明你很难判断她是害怕什么。
而如果你能找到这个“害怕”的事物,就能更准确地判断出这个“害怕”的事物的属性,或者说他能找到更好的东西。
我们可以把“害怕”换成“喜欢”,就像动物怕虫子一样。
我们可以通过打开“害怕”的东西,来判断孩子的心理状况。
如果孩子不愿意离开,我们就可以帮助他们看出他们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对恐惧的认知。
那么我们如何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去正确引导呢?
首先,我们要有耐心地去看待他们的感受,不去指责他们的行为。
比如说,我们可以对孩子说:
“宝贝,你有点害怕啊,可以跟我们说说吗?”
“是害怕。”
“可是我担心爸爸妈妈妈会批评你的。”
“爸爸妈妈会同意你的,我们会陪着你。”
在孩子的心理世界里,爸爸妈妈是他们的依靠,是他们依靠,他们是爸爸妈妈的玩具,是他们的安全感来源。
这时候如果爸爸妈妈们以不尊重孩子的方式回应他们的感受,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不被爱的。
最后,想让孩子听进你的话,你得学会示弱。
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是父母,孩子就必须听我的,因为我们觉得这样做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不信任自己。
其实,想让孩子听我们的话,前提条件是先认同他们的感受。
不管是不是孩子的感受,先听懂他们的话,然后再提出建议,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解决问题。
3、有效的沟通方式是先倾听,后说。
听完了孩子的抱怨,妈妈们有哪些反馈呢?
建议一:不急于评价,先听孩子说完,之后再说。
孩子抱怨的时候,会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超载的委屈,难过,绝望。
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觉得很难去做,而且对于未知的事情,孩子也很容易情绪躁动。如果孩子遇到事情的时候,因为担心受到指责而无法控制情绪,那父母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先调整自己的情绪。
第二个阶段:认可自己,接受自己。
有的孩子之所以会表现的不如意,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做了很多的努力,所以得到了父母的认可,这个时候孩子感觉好像不对自己有什么期待。也许自己真的做的不够好,也许自己只是需要父母的一个安慰,才是真的。所以这个阶段,孩子需要更多的认可,认可他们的努力和付出,而不是否定。
第三个阶段:12岁,也就是12岁之后。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让孩子4-8周重返学校爱上学习的六个步骤》的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