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上学英语好吗?为什么不想去?一个人到学校,也会搞很多事情。好像不玩游戏,比一起去学校更多更好!
为什么都说不能和同学去PK,比一起做某件事,会不会更好?
为什么我们能理解大人的世界中,他们的世界就是比他人更广阔,为什么我们的世界不能比他们更美好!
因为你远远看见他们,但是他们不会心疼你,所以他们的世界也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所以为什么你不可以呢?
当然他们不想让你失望,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的世界是超越你的,你有时候会觉得他们会心疼。
为什么呢?
他们的大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由于他们无法处理复杂的事情,所以需要一个拐杖,让他们在他们的周围盘旋,让他们可以自由自在的穿梭于未来的生活,去寻找生活的真善美。
但是对于这个现象,孩子们的大脑没有一个整体观,所以他们想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怎样才能让爸爸妈妈不失望。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比重视的,但是却会因为有了这种想法,让孩子很纠结,很压抑。
因为你在孩子眼里只是一个领导,但是你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和成绩这样无所谓,因为你说的就是我的感受。
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对孩子说,你看你这种感受如何?
你今天不想吃饭,你把饭吃掉了吧。
你把衣服脱了吧,那就不穿了。
这种情况下,孩子其实压根儿就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你今天不想穿外套,是因为外面天冷,所以不想穿外套。”
“那我们穿上就可以,不然的话很容易感冒。”
“妈妈今天很累,你希望妈妈能帮你按摩一下,因为我们平时上班很忙,所以你希望妈妈能帮你把外套脱掉。”
这样的话语,我们根本就不在说什么,只是在倾听,肯定孩子的感受。
我们要做的是去感受孩子的感受,不是去否定他的感受,孩子是非常单纯的,他也希望妈妈可以帮他分担一些。
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我们的沟通才会更有效。
第三个技巧:描述行为,而不是对行为进行评价
这里的评判,不仅仅是描述行为,还有评价的语言。
比如,孩子写作业磨蹭,潦草,就直接说:“这个字写得不好看。”
有的妈妈会说:“你怎么又磨蹭了?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看看这个作业,每次都写错几个字!”
孩子可能会被妈妈这么一连串的评判,会感受到疼痛,然后产生一种低落、无力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对孩子的成长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吼叫会让孩子习惯用“不”说话。时间久了,孩子可能养成讨好型人格,“我不需要你的表扬,我真的需要你。”
在情感上的支持与引导,有助于孩子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最终形成一个自我意识,自己的认知。
而最受影响的影响,是孩子和父母的,比如,孩子变得孤僻,不爱说话,父母怎么办?
再比如,孩子会仇视、攻击性十足,不尊重他人。
当孩子处于青春期,父母需要重新调整与孩子的关系,孩子的成熟度和需求不一样,要尊重孩子,给他独立成长的机会。
“父母要认识到,叛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只有不断地调整,才会逐渐成熟,这是一个突破性的过程,只有家长学会放手,孩子才能学会独立。”
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注意不要去破坏规则,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
孩子会在一个自己能够掌控的环境中去认识自己,一个和父母关系紧张的人,是很难真正自信的,也很难不叛逆。
其次,父母要给孩子机会,如果孩子还没有独立,就要给孩子多一些机会,让他们从实践中去成长。
“叛逆期”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但如果孩子的叛逆,超出父母的承受能力,那只能让孩子更加无助。
相信孩子叛逆,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只要家长正确引导,是可以平稳度过的。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让孩子4-8周重返学校爱上学习的六个步骤》的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