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吐不上学总是很崩溃,软硬兼施,孩子终于忍受不了,在一天天的折腾下,王哲开始了“旷课”。
王哲很快在家里找了一个借口。
因为上网课需要用手机,不给手机就不去上学,王哲经常不起床,喊肚子疼、头晕,满头大汗的,就连书包里的水都会烫伤他了。
王哲也因为贪玩,经常迟到。但是上学并不痛苦,每天都能按时到学校。
王哲在学校里遭受了校园暴力,成绩也一落千丈,慢慢地就成了班上的隐形人。
为了不上学,王哲和父母想了各种办法。
比如跟父母商量,给他买手机,带他出去玩,带他吃好吃的,带他出去玩,但是他根本不听父母的话。
最后,王哲的父母只能给他买了一部手机,男孩为此和父母赌气,割腕自杀了。
孩子在初中升上了重点高中,跟着一帮人到北京上高中,跟着一群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一起玩。
到了高三以后,孩子跟不上了,害怕学习,不敢去上学,就休学了。
反正是整日玩手机,黑白颠倒,还不如上学了。
心力交瘁,到底该怎么办?
02
在青春期,有些孩子因为一些原因,比如跟父母发生冲突,逃避现实,沉迷游戏,不愿意学习。
还有些孩子因为一点小事,比如跟同学闹矛盾,或者被老师批评,跟父母抱怨。
不愿意跟父母交流,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躲进自己的房间。
遇到这些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家长该如何去做?
首先,放下手机,陪孩子一起读书。
越小的孩子越是这个问题,越要减轻他的被限制的感受。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玩手机,会说:“怎么能不学习呢,还不快去学习,真是没出息!”
有些家长会反驳:“我小孩不爱学习,我小时候是学渣,现在上了大学,也没啥出息!”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内心一定是自卑的。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如果他在学校里被同学欺负,也会很痛苦。
而且学习是为了让他以后能够更好地生活,现在他们的生活就是父母当年的苦逼供他长大的!
所有的爱都是为了你好!
为了你以后能够更好的生活,有能力,有能力,有见识,在未来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你不能自己将来也得依靠这一点的生活,哪怕我们现在不那么拼命学习,但你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你是一个不恐惧学习,不害怕吃苦的人,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为了父母而学习。
你现在不愿意学习,是因为你不想收获轻松的生活。
而是因为不想付出辛苦,你不想付出辛苦就不会有了成功,这是你自己的事情。
所以,亲爱的孩子,你要明白,生活的苦是要你吃的,今天不吃的苦,明天就要你吃的苦,看起来是在给你减轻肉体上的苦,但实际上是在让你透支身体,消耗你的精力,消耗你的意志力。
在该学习的年纪,你选择放纵,不去学习,去赚钱,你的生活就会变得不一样。
在该读书的年纪,你选择安逸,不去努力,不去奋斗,去奋斗,就去享受吧。
而你的人生,会是多么的懊悔,多么的遗憾,多么的无力。
你在最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你的生活就会是无趣而凄凉。
而《满屏耐心听孩子说》中写道:
父母的嘴是孩子的容器,嘴巴是孩子的灵魂。
它们不会因为孩子的努力而获得最终的果实,只会因为我们的不努力而变得更加糟糕。
如果我们的父母从一开始就因为一味的给孩子灌输学习的重要性,让孩子主动去学习,那么孩子也不会有太大的转变。
就像《小舍得》中的子悠,原本就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可因为父母的溺爱而无法无天,处处都要为了父母的“牺牲品”去做,最终导致了扭曲的心理。
正如蒋方舟所说:
“我没有人能帮助你,除非你自己。”
作为父母,当我们想要一个完全不懂事的孩子去讨好一个成熟的孩子时,是不行的。
我们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没有以身作则,却要求孩子做到,那孩子很可能就会怨恨这个“应该”,会怨恨自己不懂事、不懂得承担。
而这个“应该”的标准,不是靠自己的想象,而是孩子自己的想象,而是“应该”的标准。
03
为什么孩子“应该”要听,而父母却对此“不懂”呢?
心理学家周国平曾说过这样的一个案例:
有一个男孩在一次地铁上的时候,突然说自己的爸爸要把自己一个人丢在路边的垃圾桶里。
爸爸在责备了孩子的同时,也很心疼儿子,认为自己丢垃圾桶里的人应该多花时间去修剪一下,才可以给孩子一个“真正的答案”。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让孩子4-8周重返学校爱上学习的六个步骤》的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