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上学了,于是家长就说:“明天不上学,你今天不上学,明天你会跟你妈妈一起去上班。”孩子听完不愿意去上学,然后问家长:“为什么。”家长说:“我不敢。”
孩子从家里跑出来:“妈妈,你让我去上学,我去学校。”你让他进去,他就有个反应,不走。你于是问他:“我让你进去,你为什么不去?”他说:“不想上学。”你说:“不上,你现在有时间玩吗?”他说:“没有时间玩。”你问:“好,那我让你再去上学。”他回答:“好。”
后来在老师和妈妈的要求下,孩子坚持去上学。因为他知道,没有作业,他可以不去上学。他还记得,他曾向妈妈说:“我长大了,我要和你做朋友,我不要和你做朋友。”
父母没有关注孩子,只顾着将自己的标准和要求降低,比如,希望孩子学钢琴、舞蹈、绘画、书法,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对孩子却忽视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经过多年研究发现:
“青春期,是一个骚动而混乱、充满压力和风暴的时期。青春期的孩子注定要反抗权威、反抗习俗,这是为了在成年以后获得生存的能力。”
孩子为什么会叛逆?
父母的教育方法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渴望独立、渴望自由,希望被尊重,希望能有自己的空间,希望能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然而,现实却一再打脸,孩子不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一个全社会的希望,然而,当这种期望受到限制的时候,亲子之间的冲突就会产生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踢猫效应”。
它就像我们的一个朋友聊天,当朋友说:“嗯,我发现了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你和你爸都不愿意跟我说话,你为什么不愿意跟我说话呢?”
朋友就说:“他一生气我就闭嘴,哪知道他什么时候就炸了。”
所以父母有时候就会说孩子不听话,打他一顿,有时候孩子因为事情做的没做好,他就会吼,这是他的问题,而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
而当吼叫成为一种必然的情绪时,孩子也就越来越没有力量去学习了。
所以,父母不妨从改变自己的情绪开始,把我们自己放在和孩子相处的位置上,真正地跟孩子成为朋友,跟他们一起快乐地玩耍,一起解决困难,他们的“叛逆”才能逐渐消失不见。
作者
| 晓爽,一个忙着“儿童心理学派对”的老师。
参考资料
| 1
《让孩子学会思考,战胜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