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不上学有什么出路?你愿意上学吗?
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前,江苏省扬州市博爱医院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省儿童医院”)连续在12月初开设了七天的“哭声免疫法”,是从“特殊孩子”到“适应社会需要”的一系列特殊儿童康复干预案例。
前述两位“小豆包”因无法融入社会遭到歧视,她们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交生活,导致患上“自闭症”的小豆包,经过专业的心理疏导,逐渐找回了自己。
“不肯在普通学校上学的孩子也是一样,通过正规教育、系统规范康复训练,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对他们都很用心,并且对他们的未来也十分重视。”孩子们幸运地进入了普通学校学习生活,但随着生活、学业等压力的增大,孩子们在进入学校后会出现许多负面情绪,比如:厌学、拒学、自闭、学习障碍、适应障碍、分离焦虑等等,是自闭症儿童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他们也会有不愿意融入社会的想法,甚至会因此与学校里的同学产生矛盾。
“不管是表现不好的‘不愿意’还是表现不好的‘害怕’,孩子都会对学校的环境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再回到学校,这也是自闭症儿童的常见反应。” 汪平表示。
据了解,自闭症儿童在学校里会有遵守纪律、遵守纪律、不随便发脾气等表现,但是回到家里,他们会表现得特别“难缠”。
汪平表示,有些自闭症儿童在学校里难以管理,不会与人交流,与老师亲近,对人冷漠,与同伴关系疏远。有些孩子会出现自闭症、孤独症、智力低下等心理疾病,甚至出现自残、自杀倾向。“其实这些孩子很多都是因为在家庭生活中长期缺乏家庭的安全感,当他们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就会变得胆怯,这时候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安全感,他们就会采取极端行为。”
汪平表示,如果发现孩子有自残行为,家长要做的应该是“看到孩子的自残行为,并且给与安抚,引导他们正视自己的情绪,并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式释放自己的情绪。“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说:“一个生命力有限的孩子,当他陷入痛苦中时,如果能得到父母的关爱,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便能抵抗抑郁的侵蚀。”
而家长要做的,就是及时给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去理解孩子的感受,陪伴孩子渡过难关。
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