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婆媳关系很可怕(中国的婆媳矛盾)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僵化家庭结构”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非常震惊,几度气到发抖。

福建南安,34岁的小雯,被自己的公公暴力杀害。

可娘家人找过去时,公公却隐瞒说小雯是离家出走。

可是,监控明明显示,8月21日傍晚,她下班归家之后,就再也没有出来过。

而第二天一早,她公公就开着一辆无牌面包车,驶向了后山。

在那里,警察发现了小雯被焚烧的尸骸。

如果不是娘家人坚持寻找,小雯不仅要被埋在垃圾处理厂,还要背上一个“抛夫弃子”的罪名。

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才发现事实远比通报更可怕。

凶手,何止公公一个人。

小雯被杀时,婆婆、丈夫、小姑子全都在家,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

表面上是公公动的手,但实际上,婆婆、老公、小姑子都是帮凶。

“一个34岁正当年的女子,死在婆家,除了她这个外来者,所有人都是一家人。”

这家人,对内,团结一致;

对外,却将小雯这个儿媳妇视作“入侵者”,想方设法地排挤她、迫害她。

婆婆下雨天只收自己家的衣服,却对小雯和孩子的衣服视而不见;

在汤里加入各种药料,让她和孩子没法吃;

还在她孙子面前说“再不听话,就不煮饭给你妈妈吃了,让她饿死”。

公公,无原则地偏袒矫情的婆婆。

小姑子,拒绝给侄子洗澡“我给你洗澡了,那你妈妈做什么啊?”

而老公,则对她的喜怒哀乐,始终不闻不问。

只有回到娘家,她和孩子才能喝上一口浓浓的溢鸭汤。

原本性格开朗的小雯,婚后变得越来越阴郁。

婆婆一家和她之间,仿佛永远隔着一层厚厚的铁板。不管她怎么努力,始终都无法融入进去。

当她忍无可忍、想逃离之时,却又被这家人视作异己,狠心铲除。

很痛心。

这场长达八年的排挤与迫害,本质是家庭结构的僵化。

而其中的核心冲突,是婆媳矛盾

中国婆媳关系很可怕(中国的婆媳矛盾)

婆媳矛盾的本质,

是新旧家庭的碰撞

美国著名家庭社会学家杜瓦尔,通过姻亲关系研究发现:

婆婆和儿媳,对彼此来说,往往都是最讨厌的家庭成员,尤其是那些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婆媳。

但事实上,婆媳二字并不全意味着矛盾和冲突。

2013年的一项研究调查了630户家庭,其中有39.2%的儿媳认为自己与婆婆相处融洽,仅有5.24%的儿媳认为婆媳关系恶劣,剩下的都认为自己与婆婆关系平淡。

对于那些关系恶劣的婆媳,她们之间的敌意,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a. 婆媳是一段非自愿、非血缘的关系。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中的个体不断地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紧密、稳定的系统。

不同于有感情,有血缘关系的母女,建立在姻亲关系之上的婆媳,具有非自愿、非血缘的性质,因此,很可能将彼此视作系统外围的不同“部分”,相互排斥。

儿媳对婆婆的排斥在于“我选的是你儿子,又不是你。”

婆婆对儿媳的排斥在于“是我儿子选的你,不是我选的你。”

小雯和丈夫是通过他人介绍相亲认识的,闪婚闪育。

婚前,她与丈夫相互的了解都不多,更别说婆婆了。

这种仓促的家庭结合,在日后相处暴露问题时,会更倾向于采用外归因的方式,即:

觉得一切都是对方的错,自己是一个被动的受害者。

b. 婆媳竞争着家庭掌权者的身份。

家庭权力上,婆媳俩也存在矛盾冲突。

具体而言,婆婆和儿媳竞争着“亲属管理者”的位置:

谁拥有管理家庭关系的权利?

谁在这个家里有话语权、决策权?

在与婆婆的竞争中,小雯非常弱势。

她的婆婆,在整个家庭一直都处于最核心、权威的地位。

公公对她无限迁就,丈夫和小姑子对她的蛮横无理已成习惯,熟视无睹。

没有血亲基础,又缺乏主观意愿,还存在利益冲突,婆媳关系自然难以和睦。

婚姻咨询资深专家约翰·戈特曼,在《幸福的婚姻》一书中提到:

婆媳关系紧张的核心,是“两个女人为了得到一个男人的爱而发动的地盘争夺战”。

儿媳想要组建新家庭,而婆婆妨碍了新的家庭系统的形成;

婆婆想要维系旧家庭,而儿媳打破了稳定的原生家庭系统。

婆媳矛盾,实质就是一个原生家庭与一个新生家庭猛烈碰撞的产物。

而一个强势、对儿媳充满敌意的婆婆,背后往往是一个强大而僵化的原生家庭,和始终无法分化出来的新生家庭。

中国婆媳关系很可怕(中国的婆媳矛盾)

婆压媳的本质,

是僵化的原生家庭结构

僵化的家庭结构,有3个主要特征:

a. 包容性低:难以吸收、接纳新成员。

小雯的丈夫和公婆、小姑子一家人非常紧密,而她属于外来入侵者。

她的这种艰难处境,从她的微博生活记录也可窥探一二。

b. 分化性差:难以在原有结构上重组、难以形成亚系统。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系统借由亚系统来分化和执行功能。

其中亚系统,可分为:夫妻亚系统、亲子亚系统。

夫妻亚系统相当于细胞的细胞核,是决定家庭稳定和幸福感的核心系统。

一对新婚夫妻的结合,是家庭生命周期的开始,接下来,只有不断地磨合,完成阶段性的发展,才能顺应家庭变化,灵活调整互动模式。

小雯结婚以后,一直与公婆住在一起,从未和丈夫孩子拥有过三人世界,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夫妻亚系统。

丈夫甚至还对她家暴。

c. 等级结构森严:父母保持绝对权威和控制地位

小雯所在的传统大家庭,婆婆处于家庭等级的最高层。

这种等级结构包含着许多默认的规则,比如:

“婆婆在这个家庭结构中处于最高等级,婆婆的开心最重要。”

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认为,这种藏在互动模式里的规则,会强化原有的家庭结构。

也就是说,“互动模式——家庭规则——家庭结构”会形成一个闭环。

当大家都遵循“以婆婆为大”的规则时,这个家庭的互动模式就会是:家庭中的其他人都要让着婆婆,哪怕自己憋气。

而这种互动模式,又加强了婆婆在家庭结构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其他人都是婆婆的捍卫者。

儿媳,始终处于家庭结构中的最底端。

家庭结构僵化的后果,是对弱势“外来者”变本加厉的压迫。

北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者Rittenour和Koenig Kellas,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儿媳在婆婆那里受到的最大伤害是“以强势的方式越界”,包括:

对儿子说儿媳的坏话;

试图控制儿媳;

对怎么养下一代发表不必要的意见等等。

可对小雯来说,她遭遇的又何止这些呢?

而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帮助那些和小雯处于相似境地的女孩们,避免成为僵化家庭的牺牲品。

中国婆媳关系很可怕(中国的婆媳矛盾)

打破固有结构,

不做僵化家庭的牺牲品

没有人想嫁入僵化家庭,但遗憾的是,在结婚之前,女孩们很难预知这一切。

如果你发现自己也难以融入丈夫的原生家庭,婆媳矛盾很深,甚至被暴力对待,不要犹豫,快逃!

相比关系,生命安全更重要。

单靠个人力量,跟一个顽固的家庭抗衡,是很难的。

但如果程度较轻,只是沟通问题,还有补救的余地,我们有3点建议:

a. 打破原有互动模式,不再默默忍受。

正如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所述,要改变僵化家庭结构,需要改变家庭规则,而家庭规则的改变则依赖于互动模式的调整。

同时,也有研究发现,儿媳对婆婆的“默默忍受”其实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

一方面,一味地迁就会强化对方的恶习;

另一方面,将压抑的愤怒通过其他形式发泄出来,比如迁怒于家庭其他人,尤其是第三代。

这时,我们不妨换个方向:

策略上,采用缓和策略,间接、迂回地提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比如,使用一些模糊限制语、部分同意或疑问:“可能是”“或许是”“会不会是”“……的确也有一定道理”等。

这样既能减少语言攻击带来的伤害,也可以缓和彼此间的冲突矛盾。

语气上,使用缓和语气,不使用过激情绪词,做到“就事论事”。

比如,当婆婆在下雨天只收自己的衣服、不管儿媳衣服被淋湿的时候,儿媳可以对婆婆表达:

“妈,上次下雨,我衣服没收进来,被淋湿了(就事论事)。可能是您收衣服的时候没看到(模糊用词),还辛苦您下次帮我多注意一下(提出需求)。”

b. 建立有清晰边界的亚系统,防止原生家庭过度卷入。

理论家家庭治疗Bowen,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他认为:

婚姻的基础应是以夫妻为核心的家庭系统,而原生家庭的过度卷入会严重影响到这一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危害婚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

对于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最合理的互动应该是:界限清楚,不相干扰,同时又彼此支持。

你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公婆开诚布公地讨论、商定家庭职责和分工。尽量做到相互支持,但又不过度依赖。

同时,我们也要认清一个事实:

对于新婚夫妻而言,要有效拒绝原生家庭的干扰,经济独立和自我照顾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果在经济和生活上都对原生家庭有很多的需求,那么拒绝他们对你们生活的干涉和指点,也就很难了。

c. 求助家庭其他成员

研究发现,丈夫是姻亲关系中的关键人物,因为他既是妻子的配偶也是婆婆的儿子。丈夫的调解和支持会显著影响到婆媳关系的质量。

如果你觉得直接和婆婆沟通非常困难,可以让丈夫去协调、安抚。

此外,中国学者张思嘉的研究还发现:

其他亲属的协助远比直接抗争婆婆更有效,也更容易让婆婆在心理上接受。

总之,不要一个人孤独地去抗争。

中国婆媳关系很可怕(中国的婆媳矛盾)

写在最后

最后,我们想对那些被婆家边缘化的女孩们说:

如果你已经做了一切可尽的努力,还是无法融入婆家,那就放弃吧,不是非得融入才行。

你值得被好好对待,而不总是妥协和委屈。

我们只希望,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就算决定离开,也要选择一个安全的方式。

找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和ta保持紧密联系,确保ta了解你的动态和处境。

一旦发现丈夫或家庭其他成员对自己有暴力倾向时,一定一定要及时报警。

愿你投入温暖的家人怀中,愿你始终被爱包围,不再经历伤害。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文献:

Song, Y., & Zhang, Y. B. (2012). Husbands’ Conflict styles in Chinese mother/daughter-in-law conflicts: Daughters-in-law’s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12, 57-74.doi:10.1080/15267431.2011.629968

Anderson, Whitney Allison. (2016). “You’re Not Part of the Family”: Understanding the turning Points and family System Consequences of high Conflict Mother-/daughter-in-law Relationships.

王胜哲. 城市八零后婆媳关系研究[D]. 吉林农业大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4日 上午4:10
下一篇 2022年4月24日 上午4: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