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第一位在东京大学临床心理学系
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长期从事心理健康与临床相关的
科研与实践工作
多年来李晓茹致力于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
创建了全国首家
社区青少年成长中心
凭借着对专业的执着
扎实的基本功底
帮助过上千位来访者
作为身边的解忧人
李晓茹是如何
帮助青春期的孩子们
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
而作为心理学博士妈妈
李晓茹的育儿方式
又有哪些独到之处
一起走进李晓茹的“治愈人生”
在日常生活中
孩子们的“自我中心”
常常被家长误解
而了解一些心理学
则能让亲子沟通更为顺畅
李晓茹拿出了一份
叫做“父母教养方式”的问卷
据介绍,这份问卷非常经典
很多家长都可能
会面临其中的一些问题
它最主要测量了
家庭教养方式当中的三个维度
李哓茹介绍
这份问卷对于做妈妈的女性
怎么样去关心孩子
怎么样去陪伴他成长
有很多的指导意义
其中最重要的
就是提供温暖和保护
测量您是不是对孩子足够关爱
是不是能够稳定地给予他回应
还有妈妈是不是鼓励孩子
自主自立地去面对自己的问题
另外,还会测量
家长心理控制的指标
李晓茹认为,中国的妈妈
很容易过度保护溺爱孩子
除了学业之外
什么都可以让孩子说了算
而这种过度保护溺爱孩子
反映出的是家长与孩子
相互之间的一种粘连
就这种过度粘连的两个人格
不太利于孩子
青春期之后的自立成长
李晓茹和丈夫都是
做心理学研究的
儿子“小轱辘”今年7岁了
即便如此
他们在教育上也会产生分歧
比如说,丈夫一直觉得
学习这件事情是孩子自己的事
什么时候他自己懂得了
就一定会努力的
平时你再督促得多、监督得多
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而李晓茹则认为
在学习方面
特别是入门的时候
习惯还是很重要的
例如,在幼儿园期间
可以放肆地让儿子
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发挥他的喜好
但是步入小学之后
你就必须得面临学业
完成每一天的功课
像很多家庭一样
李晓茹和“小轱辘”
不做功课的时候是慈母孝子
一做功课就“鸡飞狗跳”
李晓茹建议,有些时候
制造一些小惊喜
会让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更亲密
只有满足了他的需求
孩子才会更愿意贴近父母亲
有些时候遇到困难
也更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
讲给家长听
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
有不少幸运的人
能够遇到像李晓茹
这样的“心灵抚慰者”
给迷茫焦虑中的家庭
开出“爱的处方” 获得疗愈
成长并不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希望每一个孩子
都能够在人生的路上
遇到一盏指明方向的路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