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教育厅专门针对部分留守儿童父母进行了网络问卷调研,其中有一道题是,“孩子说过的哪一句话或者做过的哪一件事情最让您难忘或者伤心?”父母们的留言令人泪目:
“有次看到家里灯亮了,以为是妈妈回来了,开心地跑进门,结果是小姨。我失落地走进房间,默默流着泪等妈妈回来。”
“爸爸妈妈,你们一出门我又要瘦了。”
“妈妈你别担心,我会努力学习,你在外面工作要注意身体。”
“出门前一天晩上,孩子跑到我被窝里,抱着我说,‘妈妈,求求你,不要出去好不好?’孩子哭了,我也哭了。”
“去年过年回家,我问孩子是否想我们,孩子说他已经习惯了,读二年级、三年级的时候特别想,想得躲在被子里哭,现在习惯了。作为父母真的很心酸。”
“留守经历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吴和鸣说,父母认为自己是为了改变生活条件才选择了让孩子留守,而孩子内心的答案,可能会是“我不重要”“我不可爱”。长期的留守经历,可能会让孩子面对外部世界的时候有些恐惧,心里留下“害怕”的感觉,比如害怕分离、害怕亲密、害怕成功。因此,父母要跟孩子多说有“营养”的话,多听、多问,多了解孩子的动态信息,多关注孩子说话的细节,对孩子说的话充满了好奇,父母说出来的话要让孩子感觉到愉快和温暖。
比如,父母都很关心孩子的学习,用情感互动的方式说,“你现在是不是有点紧张”,这句话就是在关注孩子的感受,然后说“我们在外面有点担心”,这是父母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当父母和孩子之间进行这种情感互动时,就会收到更好的沟通效果。同时,沟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稳定”。时间和形式上的相对稳定,也代表了妈妈的爱是靠得住的、稳定的,是可以给孩子持续支持的,是可信任的。
作为资深精神分析师,吴和鸣给留守儿童父母10个养育建议:
1、三岁之前妈妈尽量陪在孩子身边。
2、父母外出时不要不辞而别,提前告诉孩子确定的离家时间,这样分离是可以预期的,孩子可以有心理准备。
3、父母不刻意要求孩子懂事、听话。与父母见面时、联系时,孩子好不容易任性一回,可以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孩子气。越是懂事、听话的孩子,越是要注意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越是要关心他们。
4、给孩子过一个难忘的生日。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生日好像是一个衡量、测试自己重要性的日子。父母的礼物和行动会温暖着他们。
5、做一个会认错、会道歉的父母。有时候因为太担心、太着急,造成父母容易误会或者错怪孩子。真诚地认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更值得信赖。
6、融合需要一个过程。比较长时间分离之后,父母和孩子各自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在一起后彼此有些陌生感,互相会不适应。父母先以孩子为中心适应TA,当孩子接受父母并把父母纳入自己的生活后,孩子才会主动去适应父母的生活方式。
7、稳定的联系最重要。稳定,既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监护人的安排上,也体现在父母对孩子在家生活、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的预估、应对措施的准备上,更体现在分开之后的联系中。定期回乡看望孩子,会让孩子觉得与父母见面是可预期的,离别并不那么可怕。平时的联系,最好约定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方式。比如周末,孩子知道这个时间会跟父母通话,平时遇到的困难,就有解决的希望;平时积攒的话,就有说出来的机会。
8、不要只关心孩子的学习。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视频或通话,主要目的是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缺失,要多说一些学习之外的话,让孩子尽情地说一些他想说的话。如果只谈学习,这个联系就成了公事公办,没有温度,甚至还会成了负担。
9、父母如果离异要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对于孩子,父母发生冲突、离婚,这是他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他们最关心的是他们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孩子更加需要父母对他的生活有更具体、更可靠的安排。
10、关注生育二胎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在外地怀孕生育二胎,把二胎带在身边,这给留守儿童的感觉是,父母和弟弟妹妹是一家人,自己被排除在外。父母要尽可能让TA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对弟弟或妹妹出生的想法和感受。
2022年1月1日起,《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养育孩子从家事上升为“国事”。吴和鸣说,作为新时期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应与时俱进,主动更新教育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与方法,主动关注孩子身心变化,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