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对门的邻居吗英语(你认识对门的邻居吗英文)
你认识对门的邻居吗?这句话若在几十年前,可能是句笑话。但现在,你还真不一定认识对门的邻居,更谈不上有什么交往或交情了。
邻里相处:和谐的邻里关系,是每一个家庭必备的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让孩子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如何用三分法思维处理人际关系的直播课里,有系统的讲解。
以前住平房或四合院的时候,邻里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谁家有个大情小事的,左邻右舍都会去帮忙;哪家烧点好吃的,都会把邻居叫去一起享用,实在有事去不了的,也会用碗盛一点送过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哪家夫妻吵架了或闹矛盾了,邻里之间都会去拉架或劝解,很难酿成大的事情。某家大人有事,可以放心的把孩子交给邻居照看,十分放心。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那时候家中的好多事都与邻居们息息相关,更别说对门了,大家知根知底,相互帮衬,日子虽然过的清贫,安全感和幸福感却是满满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快,高楼大厦比比皆是。住在同一幢楼里的人们来自不同地方,工作在不同的单位,谁也不认识谁。由于各自的工作性质、工作时间、生活习惯的不同,也很少有机会交往,各自下班回家后,房门一关,“躲进小楼成一统”,互不搭界,有时甚至连住在对门的人姓氏名谁,也一无所知,更别说其他邻居了。
这种情况,表面上看起来好象大家相安无事,但却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是儿童失去了童年的乐趣。以前住在平房或四合院时,儿童放学后都会结伴在胡同里打闹,或者在院子里玩耍,既锻炼了孩童的身体,也培养了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长大后能尽快适应群体生活。以前每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家家户户炊烟升起,母亲站在门前大声呼叫孩子回家吃饭的场景,至今还令人想起时便倍感亲切和温暖。而现在许多儿童放学后只能回到楼上自己的家中,要么做作业,要么玩游戏或看动画片,很少能有与其他儿童玩耍或交往的机会,在家受到父母或爷爷奶奶的百般宠爱,既不利于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走向社会后很难适应群体生活,有时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二是不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俗话说哪有勺子不碰锅边的,哪有牙齿不咬舌头的。再好的夫妻也难免不闹意见、吵嘴甚至打架的时候。以前遇到这种情况,邻里之间都会及时过去劝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难出现极端化的情况。而现在邻里之间互不相识,任你吵的天翻地覆,打的不可开交,也很少有人问津。再加上父母和亲戚又不在身边,往往很小的家庭矛盾,也会因为无人劝阻而扩大化,有时甚至酿成悲剧。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三是弱势群体得不到及时救助。对于空巢老人、身有残疾或患有疾病生活不便的弱势群体,以前邻里之间都会互帮互助,一旦有紧急情况,只要喊叫一声,左邻右舍都会及时出手相助。而现在只能依靠自己的儿女。如果儿女在外地工作,无法及时赶到,遇到紧急情况时,也只能拨打求助电话。但很多老年人或残障人员往往缺乏求助能力,即使打通了求助电话,也很难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样的话,弱势群体就会常常陷入危险境地。有些老人死在家中很多天无人知晓的事,也经常见诸报道。许多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往往还是遗憾地发生了。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