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策略有哪些(和孩子高效沟通)
亲子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之一,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一、这样说话孩子最愿意听
我们最常说的话就是:“大道理谁都懂!”,其实也同样适用于孩子,给孩子讲道理教育孩子,孩子总是回应一双茫然的眼神,他不是不懂,而是不知道如何去做,后来失望的多了,就变成了听之任之,直至转化成为家长所谓的不听话,逆反了。
对于我们家长朋友来说,和外人说错了话,大不了得罪一个人,但和自己的孩子说错了话,可能就耽误了孩子的发展,让您后悔莫及。那么,家长应该怎样说,孩子才会愿意听?
1、善于挖掘孩子的点滴进步
要想让孩子听进去你讲的话,就要随时随地表达你对孩子的爱,要教给孩子把事情做正确的方法,而不是一味批评,要真心欣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比如:孩子可以把杂乱的屋子整理干净,会帮妈妈把饭菜端到餐桌上,能主动帮妈妈带小弟弟或小妹妹,能做个礼物为他人带来帮助和安慰,外出能把垃圾扔进垃圾箱 ……在生活的周围经常会听到妈妈抱怨
2、帮助孩子处理他们的情绪
听孩子说话时要全神贯注 (不要分心)
用“ 唔…嗯…这样啊 ” 等用语认可他们的情绪(不要提问和给出建议)
给他们的情绪一个名称(不要否定他们的情绪)
用幻想夸张的手法虚拟实现他们的愿望 (不要解释或逻辑推理)
3、注意事项:
平视他的眼睛,让他感受到你的重视与尊重。
声音平和,不要气势凌人,不要带有侮辱性的字眼儿。
就事论事,不要揭老底,翻后帐。
先肯定其做得对的地方,再指出其不妥的地方。
反复强调一点:孩子,无论你做错什么,父母都爱你。但是,父母不喜欢看到你怎样怎样,希望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4、以下错误方法,请禁止:
谴责。(我和你说多少次了……)
骂人。(你瞧你这屋子,象个狗窝……)
恐吓。(你现在必须……否则,我就走了啊,不管你了。)
命令。(赶紧做,等什么呢等,快呀!)
道德说教。(你看你怎么对人家,人家就会这么对你……)
警告。(小心点儿,烫着!)
表述自己有多苦。(瞧我这满头的白发,这都是为了你呀……)
比较。(瞧,人家孩子怎么不让妈妈抱呀,就你……)
讽刺。(明天要考试,你今天没带书回来?你可真牛!)
预见。(你这样下去,长大了就没有人相信你了……)
二、批评与破坏性批评的核心作用
批评是家长最常用的教育手段。其目的通常关心的是怎么才能让孩子避免跌倒、别走错路、少犯错误、别做错事,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生命中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总会有很多限制。因此,我们要做的和我们能做的,是给孩子一些信心,让他们愿意并勇于面对曲折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不是指手划脚地说、批评和抱怨,而是用思想给予孩子清晰的方向,帮助孩子有适应性,让孩子充满活力。
期中考试成绩刚刚出来,小明的妈妈迫不及待地问孩子:“考了多少分了?在班上排第几名啊?跟成成比怎么样?”
一连串的问题让小明非常压抑,他这次考试属于发挥正常,在班上的排名仍然是中等偏下,成成是妈妈单位同事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跟成成比是妈妈的一个心结,也一直是小明的一个噩梦,一个无法超越的噩梦。
就像往常一样,妈妈在得到答复之后,开始了第二个程序——数落和责骂:“你就是这点能耐,连一个成成都比不过,你今后还怎么在社会上混。人要脸树要皮,成成是人你也是人,你怎么就这么蠢,就不能够超过别人一次呢?每天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你,就不能给我长个脸,你太让我失望了,你看你,考不过人家也没有一个羞愧的样子,长大了也根本指望不了你会有什么出息,我还能有什么指望哦——”。
美国一家咨询机构,曾对儿童进行跟踪测试,结果显示:小孩在成长(0岁~10岁)的过程中,平均要遭受超过两万次的“伤害”!其中对幼小的心灵伤害最大的,就是来自父母的“破坏性批评”,这对稚嫩的心灵而言,不啻是一次次人身伤害。这些痛苦的记忆,深深刻在孩子心中,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导致了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胆小、懦弱、犹豫、忧虑、找借口等消极心态。
什么是破坏性批评?——没有建设性的意见,对犯错误者一味地指责;对错误进行反复的、连续性的批评;态度粗暴、言语苛刻、讽刺嘲笑,伤害到批评对象的自尊、对其改正错误起着阻碍和破坏性作用的批评。
破坏性批评对孩子的强大伤害:
首先破坏性批评会彻底摧毁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心理是简单和开放的,儿童心理学家乔治· 欧维尔认为:“孩子没有足够的经验来使他对于自己的判断有信心。他往往会接受所有大人告诉他的话,并以一种最具有幻想的方式,相信他周围大人具有的知识和权力。”
那些破坏性批评,比如:没有看到比你更愚蠢的人!你就是一个废物!等等,孩子听了以后,往往会用自暴自弃来应对,从而彻底放弃努力、放弃成长、放弃尝试。
其次破坏性批评会严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心灵是单纯而稚嫩的,当家长采用破坏性批评以讽刺挖苦嘲笑等方式对待犯错误的孩子时,孩子会感觉受到很深的伤害,尤其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孩子非但不会接受批评,反而会恼羞成怒地对抗批评。
有时父母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刚刚我也没有说什么重话啊,这孩子怎么就暴跳如雷的了?这往往表明孩子的自尊心曾经受到过伤害,现在不经意间,父母碰到了孩子的“伤”处,他感觉“痛”了。“你怎么这么笨!我早就知道了。你这个笨蛋,一点用都没有!真没用,我就当没你这个孩子,唉,当初不生你就好了,你看人家某某,怎么就那样乖!小的时候,父母这样批评我们;成年了,同事、领导如此这般;我们又像我们的父母一样正在对待我们的孩子 ……多么可怕,在这个世界上,时刻都在发生“破坏性批评”!
第三,破坏性批评会彻底破坏亲子之间的关系。由于破坏性批评针对的是人,就会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冲突和矛盾。没有哪个孩子天生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认可。但是,如果他总是不断地遭到来自父母的破坏性批评,让孩子倍感内疚。“孩子,爸爸妈妈很辛苦,你一点都不争气,一点都不像其他的同学那么好,那么聪明。你这样怎么对得起爸爸妈妈!”
也许,更多的东西孩子不知道,但有一点是知道的,就是我不好,不争气,我要补偿,我要报答。
“你考90分以上,我才给你买玩具,带你出去玩!”还有:“你做到了,妈妈才爱你!”
从此,孩子知道了,“爱”并不是无私的,爱是有条件的,甚至是虚伪的。于是,孩子的心被“功利”扭曲了。他就会觉得父母不爱自己,父母讨厌和嫌弃自己,他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愤怒感。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孩子与家长间在感情上会产生隔阂,严重者还会造成情感分裂,亲子关系彻底被破坏。
事实上,比起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来,亲子关系是否和谐更加重要,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再好的方法也不能发挥作用。
正确运用批评,家长朋友应该怎样做?
1、批评的话语只对事件不对人。明确批评的目的,就事论事,把自己的意见和要求清楚地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改什么、怎么改。
2、批评他的同时要让孩子知道:批评不影响父母对他的爱。在告诉孩子错误所在和改正方向的同时,要让他明确感受到父母仍然爱他。当孩子感觉到家庭环境安全、父母可以信任的时候,就很容易接受批评、改正错误,而不是强词夺理硬撑着。
3、懂得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立场。我们的孩子没有因为我们做父母的不是什么伟人而嫌弃我们,我们也不能因为他不是第一名、没有那么优秀就嫌弃孩子。
4、不能过多纠缠在错误上,而应把重点放在激励和改进上,着眼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上,要让孩子始终感觉有希望、有目标、有信心。
5、肢体语言也非常重要,温和的态度、包容的神情可以缓解气氛,消除对立,使批评在比较自然、轻松的气氛中进行。
总之,孩子们对批评抵触和畏惧的原因很多,但批评者不讲究批评艺术是最主要的。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进步,一切有损于此、不利于此的话语、举动都是父母应该严格摒弃和杜绝的。
与破坏性批评截然相反的是建设性批评。其具体要求大致有以下几点。
1、牢记批评的目的,就事论事,把自己的意见和要求清楚地告诉对方,让学生明白改什么、怎么改。
2、教师要推心置腹、平等待人,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被批评的学生,这是有效批评的基础。
3、面带微笑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这可以轻而易举地吹散笼罩在学生心头的紧张和不安,缓解气氛,消除对立,使批评在比较自然、轻松的气氛中进行。
4、注意换位思考。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喜欢什么样的批评方式?怎样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呢?设身处地从学生可接受的角度来设计批评的内容和方式,使批评取得最佳效果。
5、批评不能过多纠缠以往的错误,重点应放在激励改进上,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上。批评时,不要说“你总是……”、“你一直都……”、“你从来就……”等等这样绝对化的句式。这样,不仅会使我们失去继续教育的信心,而且也容易把学生引入“破罐子破摔”的境地。我们应该多用引发思考、启迪心智、激励上进的语言,让我们的学生一次次脱离坠落的边缘,走上正确的道路。
6、批评要注意场合,给学生留足“面子”,最好单独进行。不过,男老师批评女学生,特别要注意时间和场合,不然,很可能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7、批评要思想教育和情感交流并重。要让我们的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我们是真诚地对待他的错误,而不是让他等待批评的忐忑和落寞。应该相信,只要我们融事理于情感之中,完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平等的沟通策略
沟就是为通,著名的“沟通位差效应”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对企业内部沟通进行研究后得出的重要成果。调查者发现,来自领导层的信息只有20%~25%被下级知道并正确理解,而从下到上反馈的信息则不超过10%,平行交流的效率则可达到90%以上。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平行交流的效率之所以如此之高,是因为平行交流是一种以平等为基础的交流。
案例:兜里边掏出了200元钱给了孩子:“省着点花啊,以后不许这样了!”临出门了又转过头来对他说:别告诉你妈啊!
爸爸出去了。10分钟不到,妈妈又进来了。做的工作都一样,一进来先教导一番:为什么不给你钱啊,知不知道咱们家这钱都来之不易呀,小孩子要省着花。孩子还不耐烦呢:“妈!行了,别唠叨了,我知道了!”妈妈又从兜里掏出了200元钱给了他。临出门的时候转过头来说了一句:“我告诉你,别告诉你爸啊!”
这样不仅是沟通不平等,连整个人都不平等了。今天的家长应该明白,只有与孩子平等交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才能与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与孩子共同成长提高。
当下的父母们有时会纳闷:为什么我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物质条件,他却一点儿也不快乐?这是因为父母只满足了孩子的生存需求。
在沟通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要在人格上与孩子真正平等,这是父母与孩子平等交流的前提。这里的平等有两层含义,一是家长放下长辈的架子,不要对孩子动辄发号施令;二是不能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言听计从、千依百顺。前者没有尊重孩子的性格,忽视了对孩子的独立意识的培养;后者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和任性的性格。家长应尊重孩子,在孩子犯错误时宽容对待,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
实例:今天是一周中最后的一天,孩子们很高兴,在家长接园时显得格外兴奋,阳阳,先看到了妈妈,在老师喊完名字后,像小火箭一样向妈妈冲去,但是在跑的过程中,他的鞋带开了,于是就像小火箭没有燃油一样慢慢走到妈妈面前看着妈妈,而妈妈却看看他的鞋带,并对他说:“阳阳,你今年已经五岁了,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做,不然还怎么保护妈妈呢?”孩子听完,点点头,开始系鞋带。似乎过了很长的时间,比阳阳妈妈晚来的家长都已经把孩子接走了,此时阳阳还在和他的鞋带作斗争,不一会,就看到孩子高兴地直起身子,对妈妈说:“妈妈,我系好了,你看,我的鞋带像不像小兔子?妈妈,我可以保护你了。”于是阳阳妈妈笑了笑,说:“你真棒!”从那之后,阳阳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自己解决,努力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理能力强,还多次受到其他班老师的表扬。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也赞成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家长如果在孩子面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长辈,把孩子作为成人的附属品,孩子就会变得保守、胆小、被动和听话。李开复说:“这种孩子在30年前的企业很受欢迎,但是今天已经过时了,我们今天希望培养的孩子是快乐的、乐观的,是能够信任父母、能够彼此倾诉、能够爱自己也能爱别人的人。所以,我做爸爸的总是告诉自己要放下架子,像一个朋友一样,拿出时间跟孩子疯玩,让孩子有话都跟我说。”
其次,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按照自己的意图为孩子设计人生,也不征求孩子的意见,早早地便让孩子参加很多课外学习班,学钢琴、学电脑、练游泳、学奥数……给孩子增加了很多的负担,把孩子变成笼中的小鸟,变成家长意志的执行者,无形中剥夺了作为发展主体的孩子的自主权。
实例:武克傲是我班的一个问题孩子,从早上到孩子园一直到晚上离园,几乎没有一刻是闲着的时候,一会动动这,一会摸摸那,一会找其他小朋友说话,一会又爬上桌子,这让老师头痛不已。这天接园时,傲傲的妈妈和一位家长同时接园,那个家长说:“我让孩子去学毛笔字了,因为孩子坐不住,这样能让孩子安静会,你家傲傲也去吧,也许能改改孩子的性子。”傲傲妈妈一笑。这时孩子看见了妈妈,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我今天画的画,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是奥特曼。”我把奥特曼找来了,他就在我的纸上。”听后,傲傲妈妈说:“恩,你画得可真棒啊!妈妈喜欢喜洋洋,今天回去你把喜洋洋也帮妈妈找来,画在纸上好不好?”“好,我要送妈妈一个喜洋洋。”之后,孩子爱上了画画,并比以前好了很多,大多数时候可以安静地画画,并且得到了小梵高的称号,也从调皮孩子逐渐向好孩子过渡。
父母为孩子规划人生本无可厚非,可问题在于父母的动机多是为了望子成龙,家长的功利目的加上虚荣心,往往扭曲了为孩子着想的真意,也由此引发了家庭教育的矛盾。
第三,应该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关心孩子的心灵快乐。
孩子玩的时候,父母可以蹲下身子,甚至趴着和他一起玩耍;孩子进步的时候,应该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孩子不开心的时候,要真心聆听他们的烦恼,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父母不妨遵循“父母=朋友+老师”这样的思维方式,如果孩子能把你当成知己和一面镜子,你们的关系就会融洽一些,相互间的交流也更有效,因为教育本来就意味着伴随和支持。
多元化的今天,孩子已慢慢成为家庭当中的主要核心所在,老师在学校所教授的知识已大大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此时孩子的一半求知欲就会在家庭方面体现,而作为21世纪,未来人才的家长父母,还应不应当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与义务全部交给学校或老师呢?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生命就像航行在海上的一艘大船,孩子一出生就已经踏上了人生旅程上的第一步,而家长就是孩子生命旅途上的陪伴者,也就是说,当家长跟随着孩子一起看世界时,就会看到不同的景象,创造不同的意义,得到不同的体会。而“家庭教育”正是这艘大船穿的方向舵,是驶向更加灿烂的明天,孩子在面临狂风暴雨后永远的沉寂,取决于家长的科学化教育,而方法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孩子那如天空般湛蓝的明天。
第四、把“指令”改为“建议”,履行适当的约束权利。
高压下的孩子并不能很好的发展,不仅影响其自身成长,孩子对家长产生一些抵触的行为与情绪,从而形成反抗、叛逆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特点不能很好的和集体融合,和其他孩子进行交往,所以,避免以上情况发生的关键就是把指令”改为“建议”,履行适当的约束权利。
案例:我的姐姐是一个在各个方面都很独立的人,有主见,有思想,执行能力强。而我问过我的老姨,为什么姐姐这么优秀呢?老姨说:“我从不强制她做什么,我只是会给她提建议,并分析这件事情,如果她坚持,在不违反情理的情况下,我会放手让她试一试,失败了,我会帮助她,并给他讲道理,分析原因,当做她人生最宝贵的实践财富。”
如何教育子女、和谐亲子关系是当代社会困惑的共同话题。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没有教育不好的子女,只有不去教育的父母。如果家长们都能够多付出一点耐心和理性,让孩子多感受一点家的温暖和亲情,我们就会发现:家庭变得更温馨,变得更明朗了;孩子变得通情达理,变得更可爱了,希望孩子的这艘大船能有家长的陪伴乘风破浪,驶向更灿烂的明天,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像小鸟一样,拥有一片自己湛蓝的天空。
四、倾听的沟通策略
大多数家长所犯的错误恰恰是忽视了倾听。许多家长经常扮演着说教者的角色。只顾自己唠叨,不爱听孩子的话,一次次拒绝和打断孩子说话,时间久了孩子就不再愿意与父母对话,沟通也就非常困难。倾听既是家长教育子女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教育子女一个好的方法。这是因为孩子的教育80%在于沟通,20%才是教育,只要沟通到位,教育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倾听正是亲子沟通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要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好和孩子的沟通问题,而要使沟通顺畅,家长必须要学会和掌握倾听的技巧。
场景一:
妈妈正在做饭,孩子回到家高兴地跑到妈妈身边:“妈妈,我们班今天发生了一件很好玩的事!”“没看我正忙着?还不快去作作业!别整天疯疯癫癫的光想着好玩。”孩子一下子蔫了。
场景二:
爸爸在看电视,孩子走到身边说:“爸爸,我想跟您说件事。”“行,什么事?你说吧!”爸爸答应了孩子的要求,但却没有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孩子说的时候,虽然在哼哼呀呀地咐和着,但眼睛却一直盯在电视上,根本不正眼瞧一眼孩子。最后,孩子气呼呼得说:“不跟你说了!”转身离去。
场景三:
班主任打电话找家长,说孩子在学校打架了。孩子放学回到家,一肚子怒火的你开口就骂:“你这个浑小子,整天不干好事,净干坏事!” 孩子嘟囔着:“我、我……”似乎想说明打架的原因。“我什么我,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孩子委屈得流下了泪。
从这几个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愿意说,而是做家长的容不得孩子说。这样的做法,怎么能够全面地了解孩子,怎么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呢?不了解孩子,与孩子沟通能不费劲吗!正如赏识教育创始人、著名教育家周弘所说:“要想和孩子沟通,就必须学会倾听。倾听是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前提。不会或者不知道倾听,也就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么,连孩子想什么都不知道,何谈沟通?” 那么如何正确的应用倾听艺术,使自己在和孩子沟通的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呢?
首先,要有主动倾听的意识。
父母千万不能因为孩子小,就忽略他们的阐述。不要总是居高临下,而是要经常蹲下去,与孩子面对面,平等地互相倾听与诉说。倾听孩子谈话的过程中,运用眼神或简短的语言表示出你听的兴趣。切忌表现出不耐烦,或说出让孩子扫兴的话语。
第二,要允许孩子申辩、解释。
现实生活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孩子犯错时,父母凭着自己了解的情况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和责备。当孩子申辩、解释的时候,父母会气上加气,对孩子一声断喝:“住口,不用解释了!”这种做法对孩子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孩子有时候犯了错,可能有一定的原因,应该让他申辩和解释,老是用“你不用解释!”来制止孩子,孩子渐渐就会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力,他会背着许多冤屈,一个人默默承受,长久下去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第三,要善于运用倾听的净化作用,协助孩子及排解情绪等方面的问题。
倾听是了解的开始,在心理学上,倾听更具有净化作用。当孩子遭遇挫折、困顿、失败和难过时,积极的倾听能够沉淀和过滤孩子复杂而奔腾的情绪,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问题。就像眼睛里进了一粒沙子很难过,但当眼泪将沙子流出来后,便会觉得舒服多了。请看以下的案例:
孩子:妈妈,我讨厌上学,因为全班的同学都欺侮我。
母亲:全班的同学都欺侮你?
孩子:对啊!我跟小琪借橡皮擦,她都不肯借我。
母亲:你觉得很没面子。
孩子:晓珍和我赛跑输了,就说我偷跑。其实我根本没有偷跑。
母亲:嗯,还有呢?
孩子:老师叫我登记成绩,他们就说我是马屁精。
母亲:喔……
孩子:作文被老师贴在墙报上,国权就说我是抄来的。其实,我哪有抄。
母亲:那怎么办?全班的小朋友都在欺侮你。
孩子:其实……也没有啦……不是全班啦……
母亲:有一半的同学在欺侮你。
孩子:也没有那么多啦!
母亲:至少有十个同学欺侮你吧!
孩子:哪有?这次班上全数通过,我当选模范生呢!
母亲:哦……
孩子:其实就只那三个人啦!因为他们嫉妒我的功课比他们好!可是……也还好啦!上次他们还请我吃冰淇淋,有一次我脚痛,国权还帮我抬午餐呢!
这位母亲没有大段大段的说教,只是用简短的回应,特别是用“嗯、喔、哦”等简单的回应,就帮助孩子澄清了情绪和想法,解决了认为全班同学都欺侮自己的问题。
五、微笑的沟通策略
微笑像鲜花一样迷人,像蝴蝶一样美丽,像春风一样温暖。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富裕还是贫穷,微笑永远是人类最美的语言。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不漂亮,就要使自己有才华,如果你既不漂亮,又没有才华,你就要学会微笑!
微笑的益处都有哪些呢?
1、微笑可以感染家人。
2、微笑可以激发热情。
3、微笑可以增加创造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十分萧条,康纳·希尔顿的旅馆业却靠服务人员脸上永恒的微笑,渡过了这一困难时期而跨入了黄金时代。希尔顿酒店的微笑服务成为希尔顿酒店遍布世界各大城市,资产不断扩大的杠杆和诀窍,成为跻身美国十大财团的重要法宝。
当作为家长的你们,在教育和劝导孩子的时候,面色严肃、与其愤怒,或者是心不在焉的时候,你们就已经为你和孩子的沟通,设置了第一道障碍了,你们觉得孩子还有心情听你们啰嗦吗?
父母最美的微笑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我们可以经常进行快乐的回忆,并努力将自己的维持在最愉快的状态,照镜子时可以用纸挡住鼻子以下的部分,但是还可以看到眼睛中含着微笑。
在当下错综复杂的环境里,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父母除了要懂得服务技巧外,眼神和笑容永远是走进孩子内心的神奇钥匙(保持微笑,流露出关爱的眼神),用脸上永恒的微笑对待每一位朋友、每一位同事,将微笑成为习惯,融入孩子的生活,培养他阳光积极的心态,铸造明天的辉煌。
关于微笑的训练小技巧:
微笑的基本做法是不发声,肌肉放松,嘴角两端向上略微提起,面含笑意,使人如沐春风。
1、训练要求:微笑要发自内心,自然大方,显示出亲切,要由眼神、眉毛、嘴巴、表情等方面协调动作来完成。
2、嘴型训练:微笑时,嘴角两端向上翘起。练习时,使双颊肌肉向上抬,口里可念着普通话的“一”字音。甜美的微笑就自然呈现了!
3、辅助技巧:
眼睛会说话,也会笑。如果内心充满温和、善良和厚爱时,那眼睛的笑容一定非常感人。眼睛的笑容有两种:一是“眼形笑,”一是“眼神笑。”
练习:
取一张厚纸遮住眼睛下边部位,对着镜子,心里想着最使你高兴的情景。这样,你的整个面部就会露出自然的微笑,这时,你的眼睛周围的肌肉也在微笑的状态,这是“眼形笑”。然后放松面部肌肉,嘴唇也恢复原样,可目光中仍然含笑脉脉,这就是“眼神笑”的境界。学会用眼神与家人交流,这样你的微笑才会更传神、更亲切。
微笑要与正确的身体语言、礼仪动作相结合,才会相得益彰,给人以最佳印象。
配合微笑和爱的眼神,创造一个和孩子身体幸福接触的机会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动作:
轻轻搂着孩子的肩膀拉着孩子的手说:爸爸妈妈想听你说抚摸孩子的头轻轻拍拍孩子的肩膀故意和孩子挤在一起看动画片轻轻的用手捋孩子的头发和孩子玩头顶头的游戏
六、尊重的沟通策略
孩子们都是上帝赐给父母的天使,家长们却用错误的爱剪断了他们的翅膀。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下,真正能够倾听孩子、尊重孩子可以和孩子亲密沟通的家长有多少?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觉得,孩子越来越和自己不贴心了,什么也不告诉你了,什么都和你对着干。我们了解孩子想什么很难,这是为什么呢?究其根源,往往是我们平时缺乏对孩子的尊重,让孩子启动了自我保护的程序,他们不希望收到伤害和人格侵犯。
冰心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说没有尊重也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孩子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隐私,尊重一切需要尊重的,让孩子健康成长。
1、尊重孩子的人格,保护孩子的尊严
通常,很多父母都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便打骂,随便训斥,讽刺挖苦,总觉得孩子我是我的,我想怎么管教就怎么管教,于是父母体罚孩子的现象在中国司空见惯,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这除了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认为孩子小不懂事,我怎么教育都可以,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更别说孩子的独立人格和尊严了。其实,自从孩子离开母体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就应该享有人的尊严。很小的时候,你对着孩子笑,陪伴着孩子,孩子会很高兴,也会笑。但你要是对着孩子发怒,凶巴巴的样子,孩子就会哭闹。所以,我常常说,不要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其实你对他真好还是假好,他们心里都有数呢,小小的孩子也有着同样高贵的人格,要是不小心践踏了,就可能造成孩子一辈子的伤,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会伴随着孩子一生。
2.尊重孩子的兴趣,发展孩子的特长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作为父母要尊重,而不要粗暴限制或干涉,尤其是孩子的爱好与你希望他具有的爱好相悖的时候,要尊重孩子。
比如说,你希望孩子学钢琴,或者学小提琴,培养点艺术细胞。但孩子偏偏对音乐没有兴趣,而对画画感兴趣,你就不能非要坚持孩子必须放弃画画去学乐器。即便你看着孩子尽管喜欢但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也不能轻易地打击孩子说“你不是那块料”,而是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不批评他的能力。当孩子尝试失败后,你再引导孩子去尝试别的,直到他自己找到真正持久感兴趣的,并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
也曾看过相关的报道,因为孩子考大学的时候父亲坚决要求孩子去学习他认为最好的专业,导致孩子大了大学之后总是觉得不喜欢而不愿学习,最终导致无心学习而退学。也听说因为专业不理想而从大学里退学回来重新高考的事例。尊重孩子的爱好,不要把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孩子,避免造成不可弥补的错误。
3.尊重孩子的差异,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最好。这样良好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是很难实现的。因为第一永远只有一个,其他的只能排在后面。但即便第一了,父母还是会不断的施加压力,让孩子要努力保持第一。结果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影响到孩子的心智发育。成绩不好的孩子,父母往往认为是孩子不用功不勤奋的结果,所以就一再施加压力,孩子终于无法忍受的时候,就有可能发生极端的事件。每年,我们都会听到一些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跳楼,自杀,理解出走的情况发生。为什么?就是只关注孩子的成绩,没有考虑孩子的整体素质提高,没有尊重孩子的差异。
更多的父母看到孩子的成绩没有达到要求的时候,没有想到孩子的智力原因,首先你很可能想到的不是孩子不努力、不勤奋,是孩子的努力还不够到位,其实这样的评价貌似很公正,实则忽视了个体差异,忽视了每一个人身上很要命的生命秘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强势智能,要尊重这一点。
打个比方说:孩子就像是一粒种子,或许有的是大豆种子,有的是花生种子,有的是小麦,玉米,你不能要求都长出花生,或者都成小麦。那就要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不要总跟别人比孩子,这是没有可比性的。花生和玉米,它们是不同季节的作物,怎么可能同时开花同时结果?你非要去比花生种子产油多看玉米种子产油多,能比吗?不能比的。所以,人们常说的“恨铁不成钢”也是不正确的,铁就是铁,钢就是钢。
4.尊重孩子的隐私,给孩子成长的自由和空间
经常听到一些父亲母亲说:“孩子小时候什么都和我讲,现在越来越不说了,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了,学坏了怎么办?”于是,有的父母就私下里查看孩子的书包,抽屉,翻阅孩子的信件,偷听孩子的电话,甚至将某些内容作为孩子犯错误的证据去指责孩子。这样做进一步关闭了亲子之间沟通的渠道,失去了孩子的信任。我觉得,家长关心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过度保护、过度干涉,不允许孩子保护自己隐私的做法是欠妥的。
人的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也是有规律的。刚出生的孩子,一切都依赖父母;随着孩子长大,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很了不起,会把父母当作自己学习模仿的偶像,所以说,在人的发育早期,父母对孩子的性格、生活的影响非常大。但进入青春期后,孩子认为自己是个“小大人”,什么都懂,其实什么也不懂,只是懵懂状态,希望自己做主,希望有自己的秘密,开始对异性关注,或者产生好感等等。当孩子的隐私意识逐渐增强时,做父母的应当高兴才对,说明孩子在长大。对隐私权的重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懂得个人隐私的保护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孩子成长中有自己的小秘密是正常的,应该受到保护。如果父母为了了解孩子而偷看孩子的隐私,往往会得不偿失。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沉重的精神压力,甚至使孩子产生敌意和反抗。孩子会因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而采取更极端的措施将其保护起来,把自己的心紧紧锁闭,导致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恶化。这样,父母想了解孩子就变得更加困难了。
如何尊重孩子的隐私?
不要窥探孩子的秘密,不要私自看孩子的日记、信件。假如孩子愿意向你公开,送给你看另当别论。假如孩子不愿意你看,摆在你面前也不要轻易的打开它。假如发现有些不健康的行为(比如阅读不健康的书籍,浏览黄色网站之类),也不比大惊小怪,而是采取其他的教育措施引导孩子成长,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制止,那只会适得其反了。
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孩子独立解决,也相信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直接干涉孩子的问题,必要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要经常与孩子沟通,试着了解他们的想法,要相信孩子、理解孩子,宽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稚嫩想法和做法。要注意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尽量以平等的身份多与孩子交流,倾听和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建议。
自身要做好偶像。夫妻之间也要尊重对方的隐私,切忌乱猜疑、指责对方,不随便翻看丈夫或者妻子的物品,不私下查看对方的手机信息和通话记录,而是要相互信任,互相关心和帮助,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和睦与温暖。
刚才我着重从四个方面谈了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尊重。孩子的成长,我们做父母的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育做不好,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教育不当有很大关系。换句话来说:教育失败首先是父母的失败,教育有问题,父母是帮凶。
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家长必须要进行系统学习,这样的系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孩子好”,而是“为了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能够学会尊重别人,包括尊重孩子”,家长要掌握的教子技能,简而言之其实就是一句话“学会——不要希望孩子好,只要真心对他好”,因为“爱是付出不求回报的!”
七、重复的沟通策略
重复的沟通就是在注意运用反映倾听,帮助孩子找出问题的症结。
所谓反映倾听,就是试着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然后用不加入自己的意思、分析、劝告及任何判断的话表达出来,向孩子求证,进一步了解孩子话语中隐含的意义,找出孩子隐藏的感受和问题的症结,帮助孩子从合理、正面、积极的角度觉察自己的感受,使负向情绪得到疏解。可见,反映倾听是一种开放式的沟通反应,是父母对孩子感受表达的回馈,让孩子有“我被了解”的感觉。例如,孩带着怒气告诉爸爸:“我讨厌体育老师,他从不让我上场参加篮球比赛,每次比赛我都是坐在场边。”
爸爸听了这话后的反应:大体会有下面几种:
其一,“你应该告诉体育老师你的想法,应该知道怎样为自己争取权利。”
其二,“你自己技术不行还怪老师。小时候叫你练球你就是不肯。”
其三,“我相信通过练习你会进步的。要有耐心,老师还没看到你的潜能。”
其四,“我去找你们老师谈谈。这对你不公平,你想打球怎能不让你打。”
上面的四种反应都不能有效的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甚至会导致孩子出现其他问题。那么我们看看如何采用反映式倾听,帮助孩子解决自身的问题:
爸爸:“看样子你在生老师的气,因为没让你参加比赛。”儿子:“可不是吗?打篮球挺有趣,尤其是在比赛的时候。”
爸爸:“你很想参加比赛,可是你现在有点失望,因为同学之间有竞争。”
儿子:“是啊,也许我应该加强练习,提高球技,才能有机会上场。”
由上例可见,所谓反映式倾听,是父母在听孩子讲话时,简单扼要重述孩子的感受以及这种感受产生的情绪原因。父母就像一面镜子,把孩子说的话或表达的感情接收过来,然后再反映回去。反映式倾听是一种尊重孩子的态度。父母可以不同意孩子的想法,但通过反映式的倾听表示愿意真诚地了解他们的感受,包括字面上的意思或隐含于背后的意思。
八、愤怒的沟通策略
压抑怒气或不适当地表达愤怒的后果,可能会影响你整个的心理与生理状态。下面是一些典型的后果。
1、沮丧情绪。可能因为你对某个情况感到绝望,因而将怒气转向自己。这种沮丧也许严重到你想要自杀,甚至到了付诸行动的地步。
2、迁怒他人。你无法面对真正令你生气的对象,于是转而归咎其它原因。例如,工作中出了一些小差错令你不快,但你什么也没说,事过之后,因丈夫未做的事你却严厉责怪他,这常常会造成口角,这类口角时常与真正气愤的事无关,起因则是你不把感觉告知别人,反而要借此伤害不相干的人。你忘了初衷,怒气已完全蒙混了理智,因此煞车不及。
3、莫名的愤怒。这是一种不恰当又控制不住的表达怒气的方式,引起的原因可能是任何一事,也许是一件芝麻小事,或是很早以前发生的旧事,但你一直耿耿于怀。
4、心理疾病。压抑怒气导致的紧张,可能会引起失眠、溃疡症、腰疼、头疼等疾病。
父母应避免对孩子的行为过多的不必要的限制,尊重孩子,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对待孩子,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去自由探索,这是从源头上治理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的办法,让孩子感受到被了解、被接纳、被理解。不要用高压手段或恐吓威胁。逆反心理的发生,正是出于孩子对父母的不满或愤怒。压服和威胁虽然一时可以使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减少,但却增加了孩子的内心的愤怒,助长了潜在的矛盾。
愤怒是每个人常有的,因此要了解如何表达心中的愤怒。首先要针对你的愤怒行为下功夫,找出你愤怒的模式。
人有四种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伤和恐惧。愤怒是个人意愿或需求不能达到或一再受到妨碍而逐渐积累引起的一种激动、紧张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当孩子怒气冲冲或大发脾气时,也许并非无理取闹而已,怒气往往掩盖着内心深处的伤痛或某个可怕经历带来的恐惧。孩子在愤怒中往往讲不出恐惧的真正缘由,我们应该穿越孩子的怒气,始终陪伴在他身边,给予足够的关注,引导孩子合理的表达和疏导消极情绪。
孩子愤怒的时候,怒气掩盖着内心深处的伤痛
愤怒的孩子看起来气势汹汹,其实他的内心是惊恐不安和悲伤的。一件很小的事会使他感到自己受到严重的威胁,而且他除了奋起反抗外别无选择。他还感到孤独,认为没有人能理解他,没人愿意向他伸出救援的手,所有的人都想伤害他。孩子天生渴求温情和友善。如果你看到一个孩子狂暴地打他的亲人,你可以假定他正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他是以这种狂暴的方式吁请人们注意这个事实:他受到了伤害,需要帮助。
孩子悲伤的时候,哭泣可以排除他们的悲伤。孩子害怕的时候,哭泣、发抖和出汗可以消除他们的恐惧。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发过脾气之后他们能够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但是孩子愤怒的时候,却没有确切的、与生俱来的康复途径可循。愤怒好比一道铁丝网,父母必须越过它才能靠近惊恐而又充满痛苦的孩子。一旦学会如何靠近愤怒的孩子,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摆脱造成他们愤怒的主要原因——惧怕和痛苦。
孩子的怒气通常掩盖着某个可怕的经历
当孩子感到处境危险,或经常独自一人、无人做伴,或见到别人受到伤害,都会强烈地感到恐惧。在这种时候,他们几乎总会由于过度惊恐或为恐惧所压倒而无法抗争。面对危险,正常的反应是全力抗争,然而巨大的恐惧会使孩子处于消极状态。他们会退缩,发呆,或默不作声以求逃生。这些骇人的时刻会给孩子留下深深的印记。在脱离危险之后很久,他们仍然会感到惧怕。他们的惧怕既来自那件他们所遇到的可怕的事物,也来自在那次遭遇中自己陷入完全被动的处境的体验。
你只要回忆一下自己做过的最可怕的噩梦,就可以知道什么是恐惧。我们大多数人都梦到过自己在该拼命逃跑的时候却迈不动腿,要喊救命的时候发不出声。人们在这种陷入绝境情况下的感觉与深藏在许多孩子心中的惧怕很相似。很小的不快可能会触发孩子很久以前的经历留下的恐怖感。尽管此刻他并未面对严重威胁,他的行为正如那次一样,因感到孤独和惊恐而作出自卫的反应,他表现得很愤怒。如果他是个孩子,坐在他旁边的小朋友若挤了他一下,他会伸手抓那个小朋友的头发。大些的孩子在受到别的孩子逗弄时,可能会大打出手。当然,此时这个孩子的反应是没有道理的——此时并不存在实际的威胁,愤怒的孩子是在与一个不存在的敌手争斗。昔日的恐惧仍然缠绕着他,使他误把那些无害的事物认成昔日危险又重现了。你肯定已经发现,此时告诉他没有必要紧张是毫无效果的。此时,有效的方法是伴在他身边,帮助他处理他的恐惧和悲伤。
孩子在愤怒中讲不出恐惧的真正缘由
一个孩子不可能告诉你说,“我怕得要命,就像当年我出世前在妈妈肚子里憋了三个小时那次一样给吓坏了。”但只要别的孩子挤碰了他,他就会惊慌失措,或大发脾气。他也不可能说,“我吓坏了,就像我去年那次碰伤了头一样害怕。”可当你要帮他处理擦伤的膝盖时,他却会踢你,要你别碰他。以往可怕的经历的各个细节会留在孩子的记忆中,深深地影响他的思维举止,但又不总是能为孩子自己所意识到。孩子通常不可能直接处理有关的经历。那些记忆就像扎在肉中的刺一样,会干扰孩子的日常生活,使孩子甚至在别人要关怀和亲近他时也作出愤怒的反应。你可能从来也不知道孩子的有关记忆是什么。好在孩子不需要我们完全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他们在试图排除那些使他们“失常”的情绪时,只需要我们的关注。
你的目标是穿越孩子的怒气
尽管他对你发怒,坚决要你走开,对你不信任,你也要慈爱地留在孩子身旁。孩子会努力要把某个隐藏得很深的伤害驱逐出去,但是还没有感受到足够的爱使他能够做到这一点。此时,你不能强使他感到被爱,但你可以坚持给他以关怀,直到他把那个伤害排除掉。经过尖叫、发抖、冒汗和大哭这些能释放出隐藏在深处的伤痛的(却令旁观者感到心烦意乱的)过程,孩子会惊喜地发现,在他一直对你发火的时候,你始终在他身边。
九、比赛的沟通策略
不少父母都感觉跟孩子讲道理是非常难的一件事:父母说得天花乱坠,孩子这耳朵进,那耳朵出;一不留神,孩子还逮着个错反驳父母半天。有些父母能与孩子说得眉飞色舞、热火朝天,有些父母却很少与孩子讨论什么。他们与孩子说话,往往说上个三五句,孩子不耐烦,父母也没词了
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与自己沟通?
1、家庭游戏的比赛魅力
家庭游戏和趣味活动能自然而然地在家里营造一种轻松欢乐、自由自在的气氛。如“家庭捉迷藏”。我们先把家里怕摔怕碰的东西一律搬进厨房或放进柜子里。然后猜手猜出第一个输的人,大家帮他蒙上眼睛,转上几圈,然后大叫“开始啦!”于是大家四处躲藏。这时蒙上眼的“瞎子”开始满屋子摸人,大家可以鼓掌、喊叫或故意弄出响声诱骗他,还可以跑来跑去。“瞎子”抓到人后,被抓的人又当起了“瞎子”。每次都要玩一两个小时,全家人玩得满头大汗,开心的笑声一阵接着一阵。
家庭游戏是使家庭成员达成美好沟通的桥梁。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游戏,他们需要在游戏中找到快乐,也许要在游戏中成长,父母们也会在游戏中重新觅回已逝的童心。游戏使家庭成员融为一体,使大家有更多有意思的话题,使沟通更轻松、有趣。
家庭游戏和家庭趣味活动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先由一个人在纸上画出一个图形:一个圆,一个三角形甚至一个墨水点,其他的人在这个形状上加工,画出一幅完整的图画,这个游戏为“怪东西”。“家庭卡拉ok”、“家庭讲谜语故事”、“家庭画展”、“家庭数学扑克牌”、“集体做饭”、“绕口令比赛”、“家庭成语接龙”、“家庭机智问答”、“家庭运动会”等等室内外趣味活动,都可以丰富家庭文化,增进家庭成员间的交流。户外游戏的形式,那就更加丰富多采了。
大自然是一位永恒的老师,是一本读不尽的书,也是人类最初和永恒的家。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需要经常亲近大自然,在山水花木之间放松心灵,陶冶性情。在这里,人们可以抛弃生活中一切烦恼和痛苦,尽情放松心灵,可以洗涤灵魂、增强体魄。全家人一同去郊外、公园,这能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提供良好的环境。也许是因为蕴藏在大自然中的色彩、组织以及形式的和谐,激起了我们内在的和谐。在大自然里,我们感到自己成为整个宇宙的一部分。
家庭游戏和趣味游戏能自然而然地在家里营造一种轻松欢乐、自由自在的气氛。孩子不再感觉父母是威严不可抗拒的铁面家长,而是有意义的玩伴。父母也战士暂时收起了严肃的面孔,和孩子一起欢笑玩闹。这样一个欢乐的家庭之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必然也是亲密的、和谐的。
2、永恒不变的比赛玩耍
聪明的父母和教师应当努力把与孩子的交流变成游戏,应当做到:一切语言刺激最好都带有孩子喜欢的趣味性;而在一切孩子所喜欢的活动中,都不要忘了进行必要而有效的语言交流。
爱玩,爱做游戏,这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能使孩子情绪愉快,兴高采烈。而这种作用对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大有好处的,而且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好方式。如;孩子拿着一根棍当马骑,并用小树枝或小布条当作马鞭抽打着,孩子玩得很高兴,可是当他玩够了的时候,就会仍下木棍跑去玩别的了。这样的游戏反映了什么呢!只是表现了孩子把木棍当马骑这一天真的天性。父母对孩子这样游戏往往是听之任之、不加理会,有时说话也只是说:“把棍子放到原来的地方,别到处乱扔!”如此而已。其实,这种情况正是父母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的大好时机。譬如,妈妈可以提来小桶对孩子说:“看,马跑了半天,一定累坏了,让它喝点水吃些草吧。”那么,孩子就会很高兴地接过小桶给马“喝水”,还会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马儿,你喝饱了吗!现在我牵你到马棚里喂草吧┄┄”孩子玩完“骑马”的游戏,再也不会把木棍一扔了事,而是对“马”关怀备至。既发展了语言和想象的能力,又培养了良好的品格和习惯。而这一切都事轻松愉快的玩耍中进行的。父母与孩子在游戏中沟通,既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拉近亲子间的距离,创造美好的沟通氛围。
谨防“比赛模式”的恶习!
一心想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生生折断了孩子梦想的翅膀!很多家长自孩子还未出生就站在了跑道上,并心心念念“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庭教育还未真正开始,就迅速进入“比赛模式”。
一旦家庭教育陷入“比赛模式”,家长的思维也随之陷入“比赛思维”——只关注外在的、可使比赛获胜的“硬指标”,如分数、名次、奖项等,而忽略了教育内在的“软指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等等。一旦进入“比赛模式”,家长和孩子都要成为“选手”,要和别的选手比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带着放大镜去比较的时候,什么样的孩子都会比出缺点,第二名也不会快乐。
在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的赛道上,是主动进入、激情满怀的父母,和被动卷入、苦不堪言的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是否倾注了过多的自己的意愿,在设计孩子蓝图的时候,是否映射了太多自己未竟的梦想?那些在懵懂中卷入比赛的孩子丢失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最珍贵的自由。
家长们请看看自己可爱的孩子,从今天起,关注孩子的内心,给他们享受阳光和经历风雨的自由,发展他们的爱好,引导启发他们的特长。有时候,可能你只需要看着他们快乐地成长,还有一些时候,你要假装看不见,只给他们爱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