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的看法(亲子之间,重“沟通”更要重“交流”)
要想达成跟孩子之间良好的亲子沟通,父母首先需要注意觉察自己的沟通姿态。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家庭治疗创始人、国际著名心理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提出:每个人的生存模型都是由情境、自我及他人三部分共同组成;每个人对三部分不同的重视程度导致不同的沟通姿态(或者说生存姿态);当父母本身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就容易培养起与之对应的不平衡状态的孩子。四种不平衡的沟通姿态01讨好型:忽略自己,重视情境与他人。 行为表现是“好的过分”,经常道歉、请求宽恕、哀诉和乞求,容易对他人屈服。 这样的父母如果主要对外人使用讨好型,而对内(家人)采取责备型,容易培养出同样对外讨好、对内责备的孩子;这样的父母如果对家人和外人都是采用讨好型,一般会过于敏感的关心孩子,宁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孩子各种需求,当孩子对父母稍有不满时,父母会感到自责,并愿意即时改正,这样容易培养出主要指向外部,责备型的孩子。02责备型:忽略他人,重视自己与情境。 行为表现是乐于评判他人,经常以命令口吻跟他人交流,并习惯于寻找错误。 这样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显得过于自信,经常找孩子的问题并进行斥责,在他们眼里,“责备”意味着对孩子的“爱”。亲子教育中,“恨铁不成钢”是他们最经常的心理感受。这样容易培养出同样是责备型或反向形成讨好型的孩子。03超理智:忽略一切人的因素(自己与他人),只重视客观情境。 行为表现是固守僵化的原则,愿意完全理性化行动,比较机械。 这样的父母可能很有才智,重视“理性”,忽略“情感”,与孩子的交流中过多“就事论事”而缺乏情感交流,更容易培养出同样是超理智或者反向形成打岔型的孩子。04打岔型:忽略一切因素,人与情境都不具备任何价值。 行为表现是好打断别人,动作过多,经常有不合时宜的举动和行为。 这样的父母可能会很有趣,比较轻松,对孩子遇到的一切事情都等闲视之,忽略孩子的现实处境和内心感受,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或者表面敷衍而过,不愿从根本上帮助解决。这样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同样是打岔型或者反向形成超理智的孩子。平衡的沟通姿态,被称作一致型:自己、他人、情境都可以得到足够的尊重。行为表现是与其情感一致的,很生动,并有创造性,而且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并非刻意追求特立独行)。这样的父母愿意并善于与人沟通交流,产生情感联系,容易培养出高自尊和高自我价值感的孩子。萨提亚也认为:不平衡的沟通姿态经过训练是可以转化成平衡的沟通姿态的。而觉察自己的沟通姿态,是改变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