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和孩子相处的最佳方式(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有效方式)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成长的过程就像是破茧成蝶,它们看似轻盈美丽实则是在褪掉所谓的丑陋和青涩,每一次轻微破茧都是新的成长阶段,尤其是新生命的诞生,从哇哇啼哭的第一声开始就象征着他们破茧的第一阶段,而后的每一次成长、每一个阶段都会发生新的变化。
比如孩子语言能力初步建成后,他们从“奶”到“喝奶奶”再到“我要喝奶奶,你快去冲”的转变,就是孩子破茧后优秀的能力展现,但对于父母们来说孩子越大、他们就会越淘气,尤其是遇到一些“不可以”的阻止必要时,孩子的反抗能让家长气到怀疑人生,家长越是说“不可以”的事情孩子反而越是完成的积极一些。
这是怎么回事?是孩子在故意“挑衅”父母的底线吗?
先来说说“不可以”三个字,相信为人父母后绝大多数家长都对孩子这么说过,而孩子是什么反应呢?不出意外的话,孩子一般不是撒娇耍赖、就是叛逆抬杠,撒娇耍赖型的孩子一般懂的去哄人,通过“不吃亏”的方式来达到自己需要的目的,而叛逆抬杠型孩子往往硬来,就是传说中“你不让,我偏要这样去做”的对着干。
在“不可以”的拒绝里孩子们毫无意外是不悦的,从心理层面分析一般被拒绝都是很掉面子的事情,同时也代表着不被认同的伤心事,和孩子不同的是成年人的世界多了一份隐忍和理智,哪怕被拒绝了很不开心也要注意言辞方面的端正。
可是孩子不同他们的心思很单纯,没有隐忍、更没有所谓的讨好与自我检讨,在小朋友的心中开心就是快乐、不开心就要通过哭闹表达出来,这是孩童正常的情绪和心理发泄,其中孩子对“不可以”的激烈反应、故意挑衅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孩子没有弄懂“不可以”的含义,在不懂的情况下自然是随心所欲了。
也就是说,父母在和孩子说“不”的时候要让娃子弄清楚其中的含义,稀里糊涂地执行自然是委屈中的不满,可是也有家长发现,我们在和孩子讲“不可以”背后原因的时候效果甚微,孩子要么是捂着耳朵“我不听,我不听”,要么就是挑衅型的“我偏要去做”,难道自己家的孩子真的不一样吗?
不,被拒绝的孩子一般心情都是比较糟糕的,这个时候和孩子沟通一定要懂的巧用方式,和孩子说“不”实际上也是一种学问,掌握好沟通技巧才能让孩子自觉去学会接受,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沟通也是不再让孩子对着干的基本所需。
那么,当我们说“不可以”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如何有效沟通呢?
1、孩子犯错了,家长要学会先自检
说起孩子犯错,绝大多数家长都是以批评、或命令等口吻传递消息,比如:
“你怎么回事,这么简单的事情还能做错”
“都说了玻璃水杯不可以放桌边,还要我说多少次”
“天气太凉了,不可以吃冰激凌,会咳嗽感冒的”
“不可以再吃零食,你嗓子还在疼不知道吗”
…
我们常常对孩子说“不可以”,却忘记了停下脚步去检讨自己的行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日常生活当中最常模仿的对象,如果孩子犯了错、家长又怎能对得了呢?哪怕是孩子总是做了一些挑衅性行为的事情,这也是家长在教育和沟通方面出了问题,有效的亲子沟通是建立在友好且稳定的语述基础。
如果孩子做错了,我们不妨检讨自己“这件事,我也有错”,可能很多家长会疑惑明明是孩子自己做错了为什么要家长去承认,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刷到“孩子不吃蔬菜,妈妈狠揍爸爸后,孩子立马乖乖吃菜”的搞笑视频,视频虽为搞笑内容却也是教育里精髓,为什么孩子不能明确自身的问题,大多数是没有勇于承认错误的例子在先。
所以说,孩子犯错了、家长们不要忙着去批评责骂,想着去承认或自检自身的问题,你会发现孩子的情绪会安静许多,他们甚至看戏不怕事大地帮助家长找到自身的毛病,不过教育里我们始终记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有个勇于承认错误的家长,孩子在挖掘错误的同时也能近切感悟,做一个勇敢父母背后的勇敢孩子。
2、简单表明目的,不要把事情第三方化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绝对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私最温暖的感情,但爱之深、往往责之切,也就忘记了我们对孩子说“不可以”的目的是什么,孩子之所以被称之为孩子,是因为他们的心智发育未完善,他们读不懂、更无法接受父母劈头盖脸的“爱之深”。
正如上述所说,“不可以”的方式有很多,但家长却偏偏喜欢挑“爱之深、责之切”的口吻去传递消息,这样的沟通方式别说小朋友,就连懂的隐忍、理智的成年人也无法做到完全接受,因此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尽量简短地表明目的,不要把关心孩子变成批评教育的“第三方化”。
如何避免第三方化、简单易懂地表明目的?平时我们可以这样去和孩子沟通:
【1】把“你怎么回事”改成“你的想象力很棒,真没想到这件事情还可以这样去做,但结果是不是有些问题呢?”
【2】把“都说了玻璃水杯不可以放桌边”改成“玻璃水杯是易碎品,为了安全起见建议你把水杯往里边放,要是水杯摔破扎伤你妈妈会心疼的”
【3】把“不可吃冰激凌”改成“不是妈妈不让你吃冰激凌,而是冰激凌太凉了,你的小嘴和肠胃会抗议,如果它们不开心的话,嘴巴会疼、肠胃也会不舒服或拉肚子哦”
【4】把“不可以吃零食”改成“你可以少量地吃一些零食,大量食用会影响你的健康,我们可以把这些零食分成7份,然后一个星期天天都可以吃到零食,这比起你一次吃完要更有味道哦!”
总而言之,想要孩子轻松又欢快地接受某件事情,除了要孩子明白这件事情的目的之外、还要简单地表明对孩子的关爱,让“我爱你”感化一切不愉快的杂质!
3、事不过三,重复的事情要清楚明确
有些家长在和孩子强调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喜欢不停地重复表述,这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好的家庭教育,重复式表述只会让孩子产生更多烦躁且对问题本身不够重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有紧有松,有关底线的问题要做到事不过三、且重复的事情要清楚明确。
说了孩子就是不听、就是不照做,如辅导孩子作业讲了很多次还依旧犯错,这个时候家长的情绪就很难自控,如果我们实在是控制不住情绪了不妨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多和孩子沟通彼此的理解能力,比如“我说的你能理解吗?”、“哪里说的你理解不了?”…
如果孩子一遍、两遍、三遍四遍,甚至十遍还记不住,那么今天、明天过后呢?
在孩子的教育里,我们要清楚任何结果都不是当即决定,都有着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与发展细节,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多去看看细节发展,你会发现孩子也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般不堪,而孩子的成长家长也不要总是要求太高了,更不要像要求成年人那样指望孩子一触即成。
4、立好规矩,不要让孩子轻易挑战底线
现实中,很多教育模式都是“孩子在家是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唯我独尊的成长环境也促就了孩子的刁蛮任性、自私霸道,养孩子不能太细养、养孩子更不能“随他吧”,良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该立规矩的时候不要心疼,并且不要让孩子轻易挑战底线,在规矩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往往更稳重、遇事不惊。
比如,孩子“不喂不吃饭”时若家长不立“不吃就饿着”规矩,在孩子的心中“反正我有零食、反正最后还是会喂我吃饭”,当我们和孩子心意无法共通、且孩子明显是错处的无理取闹时我们不需要和孩子说太多道理,把“到点就吃饭、零食全部没收”列入家庭规矩,在全家都遵守的情况下孩子就会逐渐理亏,最终肚子饿的生理需求会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吃饭”,这种源自身体的机能反应教育要比家长的各种说教、哄骗更有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