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上出现第二叛逆期在什么时期(青春期叛逆心理学解读)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一、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春发育期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飞跃期)。
进入青春期,由于生理发育的加速和性发育走向成熟,使他们感到不适应,出现不平衡的感受及种种矛盾和困惑。面对这些矛盾和困惑,少年儿童体验着危机感,这促使他们要关注自我的发展和变化。
儿童的发展历程,使他们从面向母亲到面向家庭、幼儿园和学校,不断地向外界环境展开。
青春期的“急风暴雨”式的变化,让儿童产生惶惑的感受,与此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外向的客观世界抽回一部分来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进入再次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二)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青春期自我的兴趣首先表现在关注自己身体形象上。他们强烈地渴望了解自己的体貌,如身高、胖瘦、体态、外貌、品位,并喜欢在镜中研究自己的相貌、体态,注意仪表风度。
青春期儿童特别注意别人对自己打扮的反应:对他人的良好反应,体现着自我欣赏的满足感;对某些不甚令人满意的外貌特点而产生极度焦虑。
2.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中学学生的能力和学业成绩更加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在群体中社会地位以及自尊感的认识,并逐渐影响着自我的评价。因此,能力和学习成绩是少年儿童关注自我发展、体现自我价值的重中之重。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他们认认真真地看待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
在自我评价中,也将个性是否完善放在首要地位;对他人针对自己个性特征的评价非常敏感。
4.有很强的自尊心
他们在受到肯定和赞赏时,内心深处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在受到批评和惩罚时,会感受重大打击,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这是学校和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心理依据。
二、情绪的变化
少年期的心身发展和所面临的发展中的矛盾,使他们的情绪和心境都会出现不平衡乃至暂时性的紊乱,如烦恼、孤独和压抑等消极情绪体验。
(一)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
考察青春期儿童情绪状态的日常变化的研究(拉森)发现,青春期早期,情绪状态的积极方面较少,消极情绪较多;情绪的稳定性较差,起伏变化较多。
到青春期后期,情绪稳定性增加,情绪起伏变化逐渐趋缓。
(二)情绪变化的特点
1、烦恼增多
(I)为在公众面前的个人形象而烦恼。
外观形象的变化是少年儿童要改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的迫切需求。
如何改变,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喜爱,这是他们的心理需求。对此,他们在暗自探索,往往为找不到满意的答案而烦恼。
(2)为在同伴集体中的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而烦恼。
在集体中的社会地位、受人尊重和喜爱是儿童的强烈心理需求。原有社会地位高者,希望在青春期得到巩固或提升;那些过去在同龄人中未曾有过良好的社会地位的儿童,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尊心的需要,他们渴求得到同伴的接纳、肯定和喜爱。这种愿望困扰着他们,有时会让他们感到无奈、痛楚,甚至屈辱。
(3)为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疏离而烦恼。
儿童的愿望和要求遭到父母的阻止或干涉时,他们感到父母不能理解他,也不理解父母为什么如此这般。常常出现矛盾,甚至情感疏远。
青春期儿童的种种困扰使他们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他们需要亲密的亲子关系。
理解和不理解、疏离和亲密、融洽和不融洽的亲子关系,深深地触动和困扰着儿童的心灵和情感。
2、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少年儿童需要同伴的亲密关系和朋友,如缺乏友谊和同伴交往,他们会产生孤独感;
如果未能建立起相应的社会关系,他们会陷入被同伴抛弃的孤独和压抑的困境而难以自拔。
少年儿童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使其在面对现实时常常会遭遇挫折;
由于要维护精神独立的自尊,而不轻易向成人求教,又让自己常常处于孤立无助的状态。
压抑是当需求和愿望得不到应有的满足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
少年期是发展的敏感时期,在身心发展方面,在物质、精神、文化、社会交往诸方面产生许多要求,这些要求或因为受到忽略、阻止,或因为不切实际而导致失败。
由于自尊心的驱使,好胜心受挫以及缺乏应有的满足等,他们体验着困苦、无助和深深的压抑感。
三、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太阳]
“自我中心”现象是皮亚杰最先发现和提出的,是皮亚杰描述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的术语。
幼儿自我中心现象是以自我的感受、自我的认知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认知的现象。
皮亚杰是在儿童的认知领域发现的自我中心现象,不是在社会和道德领域内发现的,也不是在儿童对他自己的意识中发现的。少年儿童的自我中心性表现与皮亚杰的原意不同,它是以人际关注和社会性关注为焦点,把自己作为人际和社会关注的中心,认为自己的关注就是他人的关注。
少年儿童自我中心性,可以用“独特自我”与“假想观众”两概念来表征。
(一)独特自我
独特自我是一种个人的虚构,是一种以个人的意愿作为独立推理体系的模式。
将自我的情绪、情感体验扩大化、绝对化,从而将主观和现实统一于自我,而不理解他人为什么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不同。
(二)假想观众
假想观众就是在心理上“制造”想象中的观众。
他们关注自己。同时以为别人也都关注着他、注意着他,都是他的观众。
将自己作为关注的焦点,他自我欣赏,便以为人人也都欣赏他;
他自感不足,更以为别人也都对他无好感。他们的喜怒哀乐往往源于自我体验,将自己的心境投射到别人身上。
从发展过程而言,少年期是从儿童的外倾趋向向内倾趋向发展的转折期,故而同时具有两种发展趋向的特点,是动态变化过程的过渡现象。
五、第二逆反期[太阳]
反抗心理是少年期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一)少年期叛逆的表现
1.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
他们滋生着强烈的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而父母往往对此缺乏认识,总想在精神和行为上予以约束和控制,导致儿童的反抗。
2.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
他们需要成人将其视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给予平等的自主性,父母却一味地把他们置于“孩子”的地位,而予以保护、支配和控制,从而导致反抗,使亲子矛盾突出。
3.观念上的碰撞
教师和父母的教育,多将成人的观点强加予少年儿童,在大小事情方面都已经具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被教育者”会抵触或拒绝接受,从而表现出观念上的某种对抗。
(二)反抗的主要对象
反抗的对象主要是父母,但也具有迁移性。
当某人或某集团成员的言行引发其反感时,便会排斥或否定该人物或该集团的作为,有时因情绪左右,会将是和非一起排斥掉。
(三)反抗形式
反抗的形式可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
主要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且往往具有突发性,自己都难以控制。
事后会后悔而平静下来。但再遇矛盾,又会以强烈冲突的方式应对。
第二,将反抗隐于内心,以冷漠相对。
他们不顶撞,对不满的,乃至需反抗的言行似乎置若罔闻,但内心压力很大,充满痛苦,并会将其内化为不良的心境,难以转移。
(四)第一、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
1.逆反期的年龄时段
第一逆反期在2~4岁期间,多在3岁左右;
第二逆反期出现在小学末期至初中阶段的10~11岁至15—16岁,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
2.两个逆反期的共同点
两个逆反期的共同点在于:
(1)、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
(2)、两个反抗期的儿童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第一反抗期的儿童具有“长大感”,第二反抗期的儿童具有“成人感”。
3.两个逆反期的不同点
两个逆反期的不同点在于:
第一逆反期所要的独立自主性在于,要求按自我的意志行事,其重点是要求行为、动作自主和行事自由,反抗父母的控制,反对父母过于保护和越俎代庖。
他们所要求的独立作为中,有许多是力所不能及和不切实际的。
第二逆反期所要的独立自主性是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社会地位平等,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反抗父母或有关方的控制。
这种内在需求和对环境的要求是发展性的需要,是必经的,但也由于发展现状的矛盾性给他们带来许多不适宜和不适应,乃至困惑和危机。
(五)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逆反期
逆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发展性现象。
它出现在人生发展里程中的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期,甚至可以说具有发展过程中的“划时代”意义。
逆反期阶段能否较为顺利地度过,能否减轻挫折和危机,对他们后续的发展至关重要。
尤其是处于第二逆反期的少年儿童,这一时期是他们一生发展的鼎盛时期,
对外在环境的作用非常敏感。
因此,父母、教师和有关者如何理解和帮助他们是既困难又复杂的事情,但必须积极面对这重大责任。
父母的认识、理解和引导最重要,最经常面对反抗的是父母、最需要对他们理解和指导的是父母。
父母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1.父母要认识和理解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认识逆反期现象,需要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学习有关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认识。
2.父母要正确面对儿童逆反期这一客观现实
逆反期是大多数儿童都要经历的现实,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也不能被动应付。
要事先做好思想准备,提前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使关系和谐,做能够平等沟通的朋友,为下一步打下良好基础。
3.父母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
青春期的生理发育使他们产生成人感,这是心理上、自我意识中的成人感。
现实中,他们仍然是少年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并未成熟。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对自我的认识超前。
而父母只把他们视为尚未发展成熟的儿童,未能认识到“成人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着的“现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对儿童的认识滞后。
一个超前,一个滞后,这种认识上的差距就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
4.父母必须正视少年儿童独立自主的需求
正视儿童心理上的“独立自主”、“社会地位平等”、“人格受到尊重”的需求,是处理好亲子矛盾的关键。
为此,父母需要进一步端正儿童观和教育观。
儿童本身是积极主动的发展者、学习者、前进者,不能视他们为被动的受教育者或被塑造的对象。
对他们的教育应遵循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正视、重视孩子们成长中的需要,理解他们,尽心尽责地完成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母亲和父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