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幼儿家庭品格教育的建议)
一、教育误区
邻里相处:和谐的邻里关系,是每一个家庭必备的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让孩子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在讲如何用三分法思维处理人际关系的直播课里,有系统的讲解。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生存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由于受社会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长期以来受重“智”轻“德”思想的支配,出现了家庭品德教育的误区,对孩子品德和个性的形成极为不利。
1 对孩子溺爱、迁就。孩子有什么需要,有的家长不论是非曲直,一味地给予满足。如孩子常吃零食,没有节制,造成肥胖。购买玩具,不加选择,说买就买。给孩子买衣服,讲究品牌时装,不考虑家庭实际。
2 放任孩子的自私行为。孩子看到家里有好吃的东西,唯我独占,不给别人分享,家长见此情景,要么漠然处置,要么一顿打骂。孩子如与同伴吵闹、打架,受了委屈,家长心里不服气。孩子侵害了他人利益或拿了别人的东西,家长看在眼里,不予纠正。
3 轻视孩子的习惯培养。孩子饭前便后不洗手,家里东西乱扔乱放,玩好了玩具不放回原处,在公共场所乱扔杂物,家长对此不闻不问。家里来了客人,孩子不打招呼,甚至“人来疯”,家长认为这是小事,无关紧要。
4 家长自身的行为影响。有的家长嗜好烟酒,聚众赌博。脏话连篇,骂家人、骂邻居。有的家长行为懒散,家庭环境脏、乱、差。有的家长随便拿人家的东西,或把集体的东西占为己有。凡此种种,家长不以为是,而孩子在这个环境里面生活,受到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二 、指导策略
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形成的最初阶段,这个阶段的德育应以“情感教育、习惯形成、个性培养”为核心。幼儿可塑性大,爱模仿、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要求、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重视对孩子进行适时适宜的品德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教育引导法。孩子年龄小,分辨是非能力差,最初的道德观念、是非标准来自于父母对他的教育。家长尊重孩子的人格,坚持正面教育,要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如孩子与同伴发生了争吵,家长要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分析错误所在:“要是这样做了,会有什么影响,会有什么后果”等等。这样孩子下次不会重犯。家长切忌随意打骂,弄得孩子无所适从,不敢说话,不敢承认错误。
2 举例说明法。孩子对事物的了解是感性直观、具体形象的。家长要用正面举例的方法,给孩子讲故事,带孩子参观,让孩子学习理解。如带孩子参观邻居家,看邻居家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叠被子、整理玩具,看邻居家的孩子尊重长辈,家里好吃的东西大家分享等情景。切不可用反面的例子和反话刺激孩子。
3 榜样示范法。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言传身教和人格的示范作用,孩子身上的不少习惯就是直接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如果父母言行规范,严于律己,从而以行为榜样影响教育孩子。反之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家长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文化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勤劳简朴,妥善安排家务事,做到家庭环境整洁优美,为孩子起表率作用。还要给孩子选择品行端正的同龄伙伴,使孩子在良师益友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切不可让有品德问题的孩子和成人在家中玩。
4 行为训练法。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家长要特别注重孩子习惯的养成。如指导孩子怎样注意衣着整洁和如何做到个人卫生,并在生活中时时提醒,加以实践。让孩子学着收拾家务,整理玩具,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在日常交往中有意识的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如看到熟悉的人要主动打招呼。在与弟妹或老人一起时,要懂得谦让和照顾 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和关心尊重别人的好行为。
4 情感交流法。父爱和母爱是家庭教育的良好基础,父母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创设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家长利用空余时间要多与孩子接触,带孩子玩耍,运用父母特有的亲子语言、神情、动作和孩子交流所见所闻,和孩子一起干孩子喜欢的事,如发现孩子的进步,及时进行鼓励、肯定和引导。如遇到问题,家长用商量的口吻倾听孩子的意见,并积极地给孩子出谋划策,满足孩子情感上的合理需要,使孩子感受到父爱和母爱的关怀和温暖。
6 学习交往法。要给孩子充足的自由活动、自由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孩子与成人交往,从中了解初步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从而不断地学习调整自己的言行。在与同伴的共同活动中,能相互学习提高,相互督促评价。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习表达自己的愿望,还能增强友好相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