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职场上,情商越高的人,越能“如鱼得水”。
俗话说,蛇行有蛇路,鼠行有鼠路,各有各的路数。人在职场上,不同类型的人有不同的立足之道。
比如:会干活的人,整日埋头苦干,越干活越多;能说会道的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让他人“听命于己”。
和珅是清朝乾隆帝的宠臣,也是出了名的贪官。但不管他如何敛财,乾隆帝都未曾动他一根汗毛,原因就在于,和珅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
首先,和珅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不仅掌握了满、汉、藏、蒙四种语言,而且作诗也是一把好手。其次,和珅说话总是委婉又精准,吹捧迎合不露痕迹。再次,和珅对乾隆的指令说一不二,在洞察皇帝心思后,投其所好。
于是,和珅成为了乾隆帝用得最顺手的“工具人”,自然对他的“劣迹”选择性地看不见。
和珅的为官之道,虽然遭到很多诟病,但人们不得不承认,在职场上,不断提升自己的情商,往往比提升专业技能更重要。情商越高,才越能“如鱼得水”。
而一个高情商的人,往往都做到了以下几点。
02
不端架子,和众人“打成一片”。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就是说,有一天,孔子和这些学生上课,孔子就问大家将来想干什么,他要求大家畅所欲言,不要因为他是老师而有所忌讳。
于是,学生们就依次发言了。子路年纪最大,第一个发言,他说自己要做卿大夫。
冉求的理想是让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在三年之内富起来。
公西华的目标是做一名司仪。
曾点最后发言,他的想法和前面三个人迥然不同,他最向往的就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挨个点评,最后也表达了他的志向:他赞成曾点的想法,想和他一起去踏青、游泳、唱歌、与春风相拥。
看过这篇文章,人们心目中的孔子,似乎不再是高高在上、说一不二的严肃的老师了,而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个有着同样渴求闲适生活的邻家老人。
这样不端架子、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怎能不让人“亲其师,信其道”呢?
人在职场,想要赢得认可,除了技术过硬,能力在线之外,更要紧的,是跟谁都能“打成一片”,上至“一把手”,下至保洁员,都能有话可说,都能找到自己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的话题或观点。
当一个人与周围大部分人,都产生了情感上的链接时,付出了的感情,便会得到回报,一旦遇到麻烦,周围的人,就都会来嘘寒问暖。
03
冷庙烧香,终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职场的竞争,总是无处不在,一浪接着一浪。光靠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只能赢得一时的风光和安稳。想要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则需要编织出一张强大的人脉关系网,以便给自己“托底”。
这样的人脉关系网,该如何去建立,着实是令人困扰。
有人拼尽全力,想要融入比自己更高一个阶层的“人脉圈”,总是寄希望于那些已经“有权有势”的人,能成为自己的“靠山”,在升职加薪机会来临时,获得他们的提携。
然而,事实证明,若不是非亲非故,没有谁会去帮助一个“毫不起眼”的人。
因此,真正情商高的人,懂得“冷庙烧香”。
比如,对待那些工作踏实,却默不作声的人;对待那个能力很强,却不“合群”的人,他们总是多一份真诚,多一份支持。
不管是配合工作,还是私底下交往,都用心用情,让对方感受到“惺惺相惜”的情谊。与此同时,自己也向对方看齐,在能力水平提升上共同进步,在攻坚克难的路途中舍得让自己“吃亏”,久而久之,就成为“患难之交”。
一旦对方出人头地,自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曾经患难与共的人。
04
成人之美,自己甘愿充当“铺路石”。
职场上,有这样一句话:“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共同垮台。”
一个高情商的人,最是懂得,不管领导、同事有多少令人看不惯的做法和行为,都要讲究“内外有别”。如果非要做出评价,那就必定是成人之美的言辞。
西汉丞相丙吉,本来是从狱法小吏兴起的,但后来学习《诗》、《礼》,逐渐崇尚宽厚,喜欢礼让。
丙吉的手下有个人有罪过,不称职,丙吉就给他休长假,让他自己离开职位,一直没有查证落实,就这么不了了之。
受丙吉恩惠的人很多,所以,他们只要听到一点点有可能丙吉安危的消息时,就立即通风报信。
靠着众人的帮衬,丙吉的仕途得以“善终”,在他去世之后,还被皇帝追认为“侯”。
可见,一个善于“成人之美”的人,一个甘于在背后帮助别人“了难”的人,终究会收获更多的美好。
05
结束语:
职场上,千万不要做一个只会埋头干活的人。很多时候,打出去的“感情牌”,看似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都如一颗颗种子,总会开花结果。
对值得付出真诚的人,不吝啬真情;对值得善良以待的人,付出善意;对利益交换的人,不一棍子打死,留给自己的路,就越来越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