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依恋(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听后感)
相信不少家长对安全感这个词并不陌生。现在很多的科学教育理念中,都强调了关于建立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性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但是,孩子的安全感是在什么时候建立的?
具体到实际生活中,家长又该怎样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呢?
1. 宝宝的安全感,在他们还是小婴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慢慢形成了
足够的安全感能让宝宝保持愉悦的情绪,还能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帮他更好地处理和别人的关系,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自信
2. 如何更好地建立安全感——陪伴时适当放手
对于安全感的建立,可能大家听得最多的就是陪伴,的确,陪伴对增强孩子的安全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奇怪的是,即使家里有人全天陪伴孩子,他却还是会出现安全感不足的情况,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和陪伴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两岁半的孩子,一直由家长抱着,并且不停哭闹,比较抗拒陌生人
当我建议让孩子自己下来玩一会,好缓解他的紧张情绪时,家长显得很不放心,怕万一撞到或磕到怎么办
最后在我们的劝说下,才同意放下孩子让他自己随意活动,结果很快孩子就不再哭闹了
在孩子活动过程中,我发现他的大运动发育明显有些滞后,走路的熟练程度和一岁半的孩子差不了太多
经过详细问询后了解到,这个孩子出门时,家长几乎从不让他自己走路,也很少和外界接触,家里更是做了最彻底的保护,几乎找不到任何有棱角的地方
这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现在的家长往往并不是做不到去多陪伴孩子,而是这种陪伴,始终伴随着过度的关心和保护
导致孩子与外界的接触,是在家长的不断提示、警告甚至阻拦中进行的
试想在这样的氛围下,家长自己内心都充满了焦虑和恐慌,孩子又怎么会从中得到安全感?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这个孩子,其实已经2岁半了,这么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家长完全可以适度放手,给他机会自己去探索与外界的交流,通过建立自信强化安全感
要知道,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适应和融入外界大环境是必经之路
家长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目的,正是为了让这个过程更加顺利
我们当然不建议也不赞成孩子完全没有戒心,任谁抱走都可以,但过分依赖也并不可取
所以,尽量让不同的家庭成员参与育儿,多让孩子在信任的人的陪伴下接触外界环境,才能让他的安全感按照正确的方向增长
毕竟孩子成长的最终目标,是能够顺利地适应社会,并在愉悦的心态下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果在放手的同时,家长的心态或某些行为向孩子传达了恐慌,则会让安全感的建立受到很大的阻碍
工作的原因,我见过很多不同的宝宝,比如,有时孩子刚进诊室,情绪还挺稳定,家长突然没来由的一句“乖,不哭啊!”就会导致孩子开始紧张哭闹
也有的孩子在查体过程中,明明挺配合,但家长却要在一边不停地安抚“我在呢,别怕!”,结果使孩子变得越来越抗拒
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当孩子本来对一件事没有什么概念时,家长却突然告诉他别害怕,那么孩子得到的暗示当然是这件事值得害怕
而家长本身呢,肯定也是对这件事有担心才会去提醒
两相结合,不怕也变成怕了
这也就表明,孩子对陌生人或未知事物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受家长态度的影响
家长自身的担忧或焦虑,会通过过多的警示、告诫或安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内心的恐慌也被不断强化,这样的情况下安全感当然很难建立
家长的平静不会引起孩子的不安情绪,在一旁的陪伴呢,又给了孩子所需要的安全感
3. 除了平静面对,理性陪伴,家长还要发挥榜样的作用
我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个案例,有个孩子前庭发育不太完善,比较容易晕车,所以需要多玩一玩转椅和秋千,来适度刺激前庭
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位妈妈跟我说,孩子就是不接受转椅和秋千,怎么哄都不行
后来在和妈妈交流中我们才发现,原来妈妈自己就完全不能接受转椅和秋千
其实在小朋友眼里,家长往往是最有权威的角色。如果家长都对某件事情表现出反感和抗拒,那孩子基本上也不太可能接受,而只靠单纯的鼓励或说教,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