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纳自己心理健康教案小学(调控情绪,悦纳自我)
疫情之下,不定期的居家、网课增多,即便出门也都戴口罩。对于通过与伙伴们一起游戏来发展自身能力的儿童来说,最重要的学习途径受到影响。尤其对语言发展期的婴幼儿,口罩减少了他们观察和模仿口型与面部表情的机会,交友和说话都可能遇到障碍。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在户外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机会变得不确定时,父母们如何尽量减轻它对儿童情商发展的负面影响?
比利时心理治疗师米杉的《儿童情商教育》,不仅阐述了情商教育的原则,还从“感受和情绪”、“选择和责任”、“倾听技能”、“识别需要,表达请求”、“积极思维和消极思维”等方面,设计了218个生动有趣的活动,配以详细解说、步骤和引导语,分别有针对地提升相关能力。让家长日常居家就能通过活动,培养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一、识别感受,合理表达情绪
婴儿出生时只会以哭喊表达不适,渐渐能说“不、不要”,语言学习与成长让他们有更多自主意识和需求。
儿童期的孩子虽能自如沟通,情绪化反应仍激烈,帮助孩子发展自控力,首先让他们认识到其所感受到的,给感受命名,继而识别感受背后的需要,学习不施加压力地表达自己的欲求,同样学习去认可别人的感受、需要和请求。
教授情绪觉知和情绪平衡的指导原则:
1)让孩子明白,人有很多不同的感受。感受总是在变,有时一种感受很容易转换为另一种感受。
2)教授并演示接纳。所有的感受都可以被接受,不要去思考它们,也不需要去评判它们。指出感受、态度和行为的区别。任何感受都可以出现,但是态度不一定是这样。
在这一部分,书中给出了25个相关活动,适合年龄段为3~10岁。
其中适合3岁以上的活动:“情绪,我能做什么”:
1)在白纸上画一个笑脸,问孩子看见什么,这意味着什么。让他们说说什么事会让自己开心。
2)在纸上画一张不开心的脸,并重复前一过程。然后问“当你不开心的时候,你能做些什么?当你看见别人不开心时,你能做些什么。”
3)继续画生气的脸、害怕的脸、受伤的脸,并与孩子讨论。
经过讨论,会发现,生气、难过等情绪是没有被认可和满足的需要的表达。身为父母,当孩子有情绪时,更多关注其背后的需要并引导孩子及时觉察到自己的需要。
结合情绪教育绘本,效果更好。
二、能选择并承担责任
当孩子入托、入学,校园里遇到的有挑战的情景越来越多,心情常会被其它人的言行影响。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事件是客观的,选择如何看、如何解读、如何感受才最终影响情绪。
让孩子了解这一点需要通过活动去体验。
比如适合10岁以上的活动“我不得不”和“我选择”。
1、写出三件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比如“我不得不去上学。”或“每天早上我不得不六点起床”
2、念写的句子,并说说写下它们时的感受。
3、用“我选择”代替“我不得不”改写这几个句子。如:“我选择去上学”或“每天早上我选择六点起床。”
4、说说写下选择时的感受。
5、讨论两者的不同并进一步探索其它生活情境,体会我们的情绪、感受和思维模式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承担责任”赋予人力量。这一点对家长们也格外重要,当孩子的表现不如预期,是“不得不生气焦虑”还是“选择生气焦虑”?值得深思。
三、乐观并积极地自我鼓励
“悲观者称半杯水为半空,乐观者称半杯水为半满。”可见,思维模式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幸福感。
积极思维是办法导向,表达信任与自信,有力量有创造性。消极思维是问题导向,表达恐惧,无力和抑郁。
积极并不意味着否认、忽略或轻视困难和感受,它意味着识别出它们并将其当作成长和转变的机会。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犯错并改进的过程。书中的活动“犯错误” (8岁以上),演示了面对错误的正确方式。
1)回想一些你犯过的明显的错误,或者经历过的失败。
2)你感觉哪里出错了?识别出里面的评判和相关的负面信念模式。
3)识别出你从中获得或学到了什么。
4)分享并讨论:任何经历都只是经验。失败的观点只存在于你的思维中,它暗含着评判。没有失败,只有经历。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关注成长比盯着结果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