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你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就是你是不听话的孩子)

教育的真谛是:先自教,再传递。

——萨姐

作者:暖心

背你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就是你是不听话的孩子)

刚上初二的儿子成绩一直很好,但是最近这段时间却很不听话,经常背着我们偷偷玩手机。

前两天因为他偷偷玩手机,让他爸爸大发雷霆,不仅当场砸掉手机,还厉声训斥他:

“为什么我们说的话你总是不听?学习成绩不好还偷偷玩手机,自己的成绩怎么样心里没有数吗?”

没想到儿子也吼起来:

“我什么样还不是跟你们学的。”

他爸爸当时气得直接抽了他一嘴巴。

儿子被刺激到,开口就反驳:

不让我玩手机?那你们凭什么在我学习时刷抖音哈哈大笑。
回家晚一点你们就说我在鬼混,可是你们不经常玩到半夜才回来?又有什么资格来要求我?
还有那一次,我就是想要一双和同学一样的球鞋,你们就说我爱攀比。
我真的很压抑、很难受,你们只会要求我,那你们自己做到了吗…

儿子说了一大堆抱怨我们的话,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儿子对我们有这么多不满。

是啊!我们总是不停地在要求孩子“不准这样“,”不准那样”,但是我们自己又是否做到了?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当我们抱怨孩子不听话、太叛逆时,并没有发现孩子的言行里都有我们的影子。

如果我们总用不同的标准在要求自己和孩子,其实就是在“埋雷”。

01

把父母和孩子“区别”对待,很难“征服”孩子

樊登老师说:

“你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如果你劲使得特别大,感觉特别累,孩子也很痛苦,那么一定是方法错误了。
要管好孩子,先管好自己。”

教育孩子,父母是最好的“参照物”。

但是有些父母永远把目光盯在孩子身上,形成了“高标准要求孩子,低标准要求自己”的模式。

这种掺杂了不同的标准和理念的教养,让孩子的“参照物”呈负面发展趋势,不经意间就在负面影响孩子。

尤其是育儿路上的这三种“双标”每一种都在影响孩子。

1)总是把自己和孩子“区别对待”:

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叫《有一个双标父母是什么体验》,里面有这样几个场景:

场景一:
爸爸:你上了厕所为什么不关灯,一点都不懂得节约。
儿子:我忘了。
儿子:爸爸,你上完厕所忘了关灯了。
爸爸:那你为啥不顺手关了,一点都不懂得节约。
儿子:是你没关。

背你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就是你是不听话的孩子)

场景二:
爸爸:别总是玩手机,玩手机对身体不好。
儿子:为啥你天天玩手机呢?
爸爸:我年龄大了,得多接触新鲜事物,你还学会顶嘴了。
······

这些耳熟能详的话,却代表了父母的潜台词“我可以,你不可以”。

其实它更像是一种命令和权威,认为“我不允许的事,你绝对不能做”。

再小的孩子都会将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捕捉到。

如果父母总是给孩子一套标准,却用另一套标准来影响孩子,很难让孩子信服。

因为孩子都是,拼命模仿“错误”的父母。

2)唱“黑白脸”教育:

普遍的中国家庭,在教育中都认为一定要让孩子有一个怕的人,这样才能镇得住孩子。

这就造成了父母在教育上给了孩子两种标准:可以和不可以、应该和不应该的观念。

这种看似平衡的教育,却危机重重。

尹建莉老师曾经说过:

如果家庭中一定要有一个“怕的人”,说明同时也有一个“不怕的人”,那么孩子很难建立平等的公民心态。

因为它会造成一种“你强我弱”的权威教育模式,会导致孩子出现趋利避害的行为。

没被父母平等对待过,长大后就会形成“双面人”,只会选择听对自己有利的话。

3)总拿孩子比较,却讨厌孩子攀比:

最近有一位网友因为谷爱凌这个导火索,点燃了与妈妈的战争。

因为这位网友的妈妈和谷爱凌妈妈都出自于北大,妈妈就说:“同样是北大的妈妈,教出来的孩子却天差地别。”

背你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就是你是不听话的孩子)

网友听完后很难过,她自小就是非常地努力又优秀,却一直得不到妈妈的认可。

于是她反驳:“都是北大的妈,你不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呢,就把所有过错推给孩子。”

而妈妈却说她不知感恩,因此母女俩人冷战了好几天。

很多父母总是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其实就是“不愿承认自己比别人弱,所以就要求孩子要比别人强”。

这样的父母心里有一个概念是“潜在的焦虑”:因为自己曾经很“差”,所以希望孩子替自己变“好”。

当父母植入“我可以比别人差,但你必须比别人好”的概念,会让亲子关系会进入无休止的否定循环中。

长期下来叛逆是孩子的必然结果。

02

父母越“双标”,孩子越不愿意“听话”

白岩松老师曾经在采访中被问到:如何把习惯用手机的孩子拉回书本?

他说:

天天在家打麻将的父母,是很难教出会读书的孩子,我认为在中国家长中最值得抱怨和吐槽的是家长。

背你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就是你是不听话的孩子)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母起码要承担51%的控股责任。

生活中有多少父母是在自己进步?

我们总是抱怨孩子不进步,然后把责任全部归咎于社会和教育的问题。”

这段话引人深思。

我们之所以越来越难“征服”孩子,是因为努力的父母越来越少,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你对孩子的影响力

所以就算父母要求孩子再多次,也换不回孩子的一次听话。

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父母的双标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容易产生委屈心理,不信任父母,久而久之就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会以极端的行为来对抗父母。

贵州有一个13岁的男孩。

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仅成绩差劲还特别叛逆,因此经常被父亲打骂。

有一天父亲回到家,看到他又在玩手机,刚开始骂了他几句,由于气不过又动手打了他。

于是男孩就和父亲对打了起来。

后来在民警的调解下,男孩委屈地说:

“爸爸妈妈平时特别喜欢打麻将,平时很少花时间照顾我。”

背你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就是你是不听话的孩子)

男孩觉得父母关心他,还经常打骂他,所以对父母特别不满。

心理学家李子勋曾说:“孩子的头顶有父母的情绪和行为接收器。”

不论父母在语言上教导孩子多少次,如果不为孩子做好表率,就很难让孩子接受父母的指责、批评和安排。

因此,你看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内心通常执拗地认为“为什么父母可以,我不可以”。

“双标”的父母,给孩子的永远是负面影响。

03

父母把“劲”用在自己身上,才能“唤醒”孩子

在浙江,有一位爸爸为了培养孩子对文言文的兴趣,花了二十多天的时间将动画片《千与千寻》改成了约7000字的文言文。

孩子看到爸爸写古文也有了欲望。

于是爸爸每天回家不再看电视,只要孩子一开始学习,他就放下手头上的事,坐在旁边看书。

就这样,在爸爸的感染下也爱上了文言文,到了六年级都能用文言文写日记了。

背你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就是你是不听话的孩子)

教育并不是不厌其烦地唠叨和管束,而是用言行去影响。

先管好自己,再去要求孩子,才能“征服”他。

就如杨澜所说:

“别把劲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

如果父母从以下两方面把劲用在自己身上,让孩子“先看到,再做到”,很多教育会事半功倍。

1)教育前先管好自己

在网上看到一位爸爸,经常玩游戏到深夜。

他说:“感觉整个身体都废掉了”。

后来儿子上小学后,他害怕影响儿子。

为了改掉网瘾开始每天锻炼身体,没想到反而让他因为锻炼而变成了健身达人。

背你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就是你是不听话的孩子)

很多网友都留言夸赞父亲: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把自己活成孩子的榜样,这是给孩子最好的影响力。

对啊,教育并不是口头的说教和命令,而是做好孩子的“引领人”。

以身作则的教育才能真正给孩子塑造影响力。

就比如说,我们要求孩子“不准玩手机”的效果比不上我们自己放下手机对孩子的影响力大。

用行动“说服”孩子,用榜样去和孩子“讲道理”,才能唤醒孩子的原动力

2)教育,要和孩子“同频交流”

汪曾祺说:

我觉得一个现代文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要做到没大没小;
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是最没意思的。

他在教育中非常随和,在家里有人对他的作品说三道四,他一点也不介意,甚至有时候还夸赞后辈说得好。

为什么有些父母无法“亲近”孩子?

因为有些父母总是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命令孩子,总是指责孩子“这不是,那不对”,却又不允许孩子挑剔我们的问题。

在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很难让孩子走近。

心理学家德华·桑代克说: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建立亲密关系的最佳方式,就是和孩子站在同等姿态上和孩子和平共处。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要求孩子时,就要接受孩子对我们的意见”,这种对等的交流方式,才能“赢得”孩子。

这里就要用到“共情”,需要父母对孩子的“无条件积极关注”。

父母在教育中,最好是放下“家长角色”,去感受孩子的期待、委屈和痛苦,在理解的基础上和孩子沟通。

蹲下来看懂孩子背后的心理,提升孩子“我愿意”的自主感。

04

曾经有一项研究发现:7岁以前的孩子是一个全然的“感官器官”。

他们能透过眼睛看到父母的全世界,会印刻父母的一言一行,最后把它变成自己的。

我们把眼睛放在孩子身上,就永远无法做他的“领导人”。

曾经有一位校长这样说:

与其每天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试图掌控孩子成长的每一秒,做父母的不如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当我们把劲用在孩子身上,可能99%的努力只能换来1%的结果;

如果我们把目标放在自己身上,1%的努力也许就能达到90%的效果。

教育永远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以父母为标准”。

教育的真谛是:先自教,再传递。

好父母都会为“铺垫”孩子的人生而努力。

-END-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6月9日 上午10:37
下一篇 2022年6月9日 下午12:27

相关推荐

  • 什么游戏能让孩子不玩手机

    游戏是孩子们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度过愉快的时光,还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各种技能和兴趣爱好。然而,过度沉迷于手机游戏可能会对孩子的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作为家长,…

    孩子教育 2023年7月13日
  • 孩子不听话也不愿意和大人沟通

    孩子不听话也不愿意和大人沟通,到底该如何沟通? “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是不少家庭的困惑。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如何解决目前的亲子冲突?家长是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 不知道从…

    孩子教育 2023年3月31日
  • 可以不上学了英语意思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可以不上学了” is “I can drop out of school now.&#8…

    孩子教育 2024年7月24日
  • 冰川时代的松鼠终于吃到了橡果,谁的童年结束了?

    4月13日,《冰川时代》最新动画短剧《小松鼠斯克莱特奇遇记》上线迪士尼+流媒体。讲述了倒霉的剑齿松鼠斯克莱特为人父的波折起伏。他和可爱淘气的斯克莱特宝宝时而亲密无间,时而为争夺珍贵…

    孩子教育 2022年4月24日
  • 十二岁沉迷游戏孩子心理

    十二岁是孩子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他们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的过渡时期。然而,有些十二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沉迷于游戏,这可能会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的大脑和…

    孩子教育 2023年7月12日
  • 小孩沉迷玩手机怎么办

    小孩沉迷玩手机怎么办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孩子们却容易沉迷于玩手机,这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

    孩子教育 2023年7月1日
  • 孩子沉迷打游戏素材

    孩子沉迷打游戏怎么办? 游戏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们沉迷于打游戏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如果孩子沉迷打游戏,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

    孩子教育 2023年7月26日
  • 怎样限制孩子玩游戏怎么样孩子玩手机

    孩子玩游戏和玩手机是现代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然而,过度玩游戏和玩手机可能会对孩子的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何限制孩子玩游戏和如何引导他们更好地使用手机成为了家长需要关…

    孩子教育 2024年1月11日
  • 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的方法(亲子关系沟通技巧)

    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的方法(亲子关系沟通技巧ppt) 当我们遇到孩子做错事时,总会听到如下的对话: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

    孩子教育 2022年7月12日
  • 不听话孩子节目

    不听话孩子节目质量不好 汪汪队上的一名年轻妈妈表示,孩子大了,各种事情让她不放心,但事出有因,这其中又夹杂着孩子不听话的不听话,两败俱伤。 当孩子到了叛逆期,家长通常会觉得头疼。会…

    孩子教育 2023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