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和我抱怨自己的闺女嘴太笨了,我说怎么会呢,平时你家孩子能说会道的,朋友气急了说到:那是在外面,你知道吗,之前她才艺比赛,我买了一件特别漂亮的红裙子给她作为比赛的衣服,她同班的一个男生嘲笑说,你穿红色是要去结婚吗?她竟然憋不出一句话,最后情绪不好,比赛都有影响。你说傻不傻,别人笑话你,你怼回去不就完了吗,还一直憋着,我看就是嘴太笨!
我安慰道,谁都有这样的情况,你难道没有和人吵架说不过人家,事后猛拍大腿“我当时要是这样说就好了”的情况吗?
朋友默默地点了点头:那怎么办,她天生就这样难道以后只有被人怼得份?
很多父母和我这位朋友一样,总是觉得好口才是天生的,但事实上好口才也是需要练习才能得来的,就如同系鞋带一样,我们天生是具备完成这个动作的能力,但是真正想要系好鞋带还需要不断地学习。
《奇葩说》的傅首尔凭着一张嘴开启了自己事业的巅峰,是老天赏饭给了她一张天生会说的嘴吗,当然不是,她本来的梦想是想成为一名作家,于是持续埋头写作了十年,不断的练笔,也正是这些无数次深夜伏案写作的经历让其积累了很多素材,让思维更加深邃,所以才能在《奇葩说》上面表现的那么优秀,说出的观点犀利,句句深入人心。
那像傅首尔一样的好口才该如何练习得到呢?
为了让孩子从小练就好口才,《演讲与口才》杂志社特意精选了近四十年来的优质案例,集结成册,出版了一套《给孩子受用一生的口才课》。
这套书包括沟通、交际、演讲、辩论、写作五大板块,每个版块单独成册,涵盖青少年语言表达的全部场景,深度探讨中小学生的好口才应该如何养成,让孩子高效掌握向世界精准表达自己的能力。
全书语言通俗易懂,案例丰富囊括古今中外,插图生动有趣,每个案例后还特别有专业点评,加深记忆点,助力孩子活学活用。我们完全可以在家带着孩子跟着这套书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来进行口才练习。
在陪孩子看这套书时,我发现这套书也适合家长学习,比如很多时候我们与别人争论失败,并不是不会说,而是钻进了别人话里面的圈套跳不出来,让你有力也没处使。
针对这种场景,书中给我们介绍了两个突围小技巧:
1、解绳子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解绳子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即便再难的死结也能打开。说话也一样,即便跳出别人的圈套,撕开一个口子也能跳出来。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高中生主张走“化学竞赛”来考取北大,但是老师们都不太认可,最后他坚持了自己的主张考取了北大,于是两位老师就这个事情开始辩论:
A老师说:幸亏他自己拿主意,要不然,理想就泡汤了。
B老师说:不错,高考成功要靠自己。
A老师说:可不是吗?旁人的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
说到这,你意识到没,B老师“话赶话”的误入了A老师的话语圈套“高考成功光靠自己”。
这个时候B老师以“父母背后的支持”为突破口来攻击对方的论点:那个学生虽然以自己的主张考上了北大,但是父母先把困难分析给他听,让他正视,而后,父母又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但儿子下定决心后,又私下帮助他收集信息,了解咨询……..你说,对于考试,旁人的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要是没有父母无私的支持,他能进北大吗?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学到,当误入对方圈套时,尝试着冷静分析辩题的环境、情境、处境因素,或许就能找到有力的化解理由,然后一道道解开“绳结”。
这就如同你的后面是一堵墙,你以为必死无疑,可是只要你细心观察周围的环境,或许你会发现那只不过是块展示板,轻轻一推就倒。
2、撑杆子
在《疯狂动物城》中,兔子朱迪想当警察,可是在拳击比赛中,她打不过比他身形大几倍的犀牛,说句难听的,人家一个巴掌就能把她按倒在地上不能动弹,最后她怎么取胜的呢?答案是借力打力。说话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利用撑杆子的方法借力使力让自己跳出包围圈。
小明对小红说:考试考完了,大家等成绩都等得很着急,你说,等待是不是最难熬的时间啊。
小红说:是啊,当然是。
但是随后小红意识到自己掉入了小明的“等待难熬”的圈套里了,于是反驳到:这也无非是个人的感受而言,只要改变人的感觉,等待的时间并不难熬。说完他用葡萄牙把红灯设计成一个人在跳各种舞蹈的例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当跳入了话语的圈套,我们也可以借用一些名人名言、事实例子、各种典故或者权威背书来作为“撑杆”让自己跳出来,不过当用这一招时,你要集中火力,一击即中。
这套书中还有其他说话的技巧,你可以看看辩论这一册就很有意思:
人人都会说话,但说话的水平却各不相同,教育之父卡耐基曾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能,另外85%都要求你会说话。
这句话我很认可,你看口才二字合在一起就是“团”,而“团”本来的意思是指圆形的、集合在一起。这是不是说明,当你口里有才,好事情自律就会围过来,那成功是不是就靠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