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了一条新闻,是一位妈妈在地铁里众目睽睽之下对犯错的女儿大声斥责,辱骂,扔书包,打帽子…
这个新闻其实并算不上多独特,虽然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家庭教育的重视,这样在公共场合的谩骂式教育已经少了很多,但是这个小女孩的惊恐和窒息感相信每个人都有感同身受。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我们都知道这样的羞辱教育是万万不可取的。但是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却自觉的踏上了同样的路。
三岁的宝宝尿床了,父母会说:都三岁了还尿床,羞羞;孩子玩的脏兮兮的回家,父母会啪啪的打几下屁股以示惩戒;教了很多遍的常识孩子还不会,家长会说:这么大了连这点道理也不懂…
这些话语或者行为看似没有情绪激烈的字眼,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产生的心理伤害并不会小于辱骂。不仅容易让孩子产生羞愧,并且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和人格的建立。
#1 孩子怎么想?
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父母和孩子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去想,当自己站在那个位置上,会想些什么。
是害怕吗?——为什么我只是衣服脏了点就要打我呢?别的小朋友都是这么玩的,这个陌生的人真的是晚上给我讲故事的爸爸妈妈吗?
是羞愧吗?——我为什么又尿裤子了,我是不是太丢脸了,其他小朋友都不会这样的吧。他们知道了会怎么想呢?
是自卑吗?——我为什么总是忘记爸爸妈妈讲过的事,我总是让人失望,我应该就是不够聪明才不讨人喜欢吧。
家长的否定往往比外界的否定看起来更为致命,因为这是来自最信任最亲密的人的不认同。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面对挑战,他们的第一个念头便是“我不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他们的第一个念头便会是“我不如他们”;甚至在面对奖励、面对恋爱对象时,他们的第一个念头也可能是“我不配”。
#2 人为的“童年阴影”
我们经常把小时候看到不大美好的事物戏言为“童年阴影”,长大后再看见、经历相似的事物后不禁会倒吸一口凉气:
“这部恐怖电影简直是我的童年阴影!”
“天呐这条臭水沟是我的童年阴影,我小时候掉下去过!”
能在现在调侃出的“童年阴影”,大概都是已经成功跨过了童年时的那道恐惧。
而那些看不见的、不可言说的“童年阴影”同样真实存在——这道阴影有可能就是家长言语上的羞辱而带来的自卑。
其实父母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两三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拥有羞愧的意识,例如砸坏了东西,尿了裤子会表现出扭头、藏起来、不让人靠近等行为。如果这个时候父母的表现是嘲笑、批评、挖苦,那势必会造成负面影响,而这种影响会刻进孩子的潜意识中,伴随他的一生。
童年,或者说在家长教育下的童年,决定了战胜自卑的起始难度,决定了追求优越的上限高度,也形成了今后自身生活风格的雏形。
#3 平等沟通建立亲子关系
董卿可以称为央视“主持一姐”,从任何方面看,都是一位优秀的高知女性。但是即便如此,她也时常困在童年阴影中。她曾在新书发布会中谈过自己的原生家庭:
你无法想象一个知识分子对他的独生女儿有多么的严苛,他不让我照镜子,不让妈妈给我买新衣服,不能有任何的文体活动。
这种严格的教育方式,让已经 46 岁的董卿到现在还经常会出现自卑情绪。
「我一直处于一个极不自信的状态,我要做得比别人好很多,我心里才会觉得踏实。」
你的打骂,并不会让孩子学会勇敢,相反会变得恐惧和自卑。
我们总说,“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治愈童年”,最好的教育,不是用责罚、打骂去教育孩子,逼着他按你的规划走完一生。
而是平等地沟通,尊重他们的思考和选择,让他们成为真正独立、完整的人。
所以,家长们,当你怒气冲天时,请尽量克制,闭上眼睛,默念30秒,再做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和温馨的亲子依恋,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