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女儿,表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刚满10岁的小姑娘,遇谁怼谁,让她往东,她偏要往西,没有一件事,愿意配合父母顺利完成的。
就拿早晨起床来说,每天至少要喊半个小时、十几次,她才慢吞吞从床上爬起来。
一起来,便找四处找妈妈,不是要妈妈帮她拿衣服,便是在厕所里慢动作刷牙,总之,每天眼看着时间流逝,早高峰临近,她就是不紧不慢,似乎上学迟到这件事,跟她一点关系没有。
为了让女儿能顺利出门上学,表妹也花了很多心思。
比如,将“踩点”喊她,换成提前“20分钟”,可是,起床时间是早了,给足了她磨蹭的时间,但是,正是这个“磨蹭”让人烦躁。
比如,只喊她一次,让她承担迟到的后果,尝过被老师罚站后,小姑娘对表妹没有明目张胆的生气,而是以各种方式,与表妹“作对”。
举个简单的例子,平常回家玩一下再写作业,她偏偏在玩玩之后,就赶着跑到厕所去,在里面一呆就是半个小时,有时候更长。
诸如此类的事情,几乎每天在家里上演,她总能用一种相对迂回的方式,让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僵。
小姑娘并没有明显的愤怒、生气的表现,但是,跟她在一起生活的人,总会感觉到烦躁、焦虑,仿佛她就有一种魔法,在无形当中,激怒所有人。
养育出这样的孩子,许多人会沮丧,为什么这么辛苦,养出来的孩子,怎么看都像是“报仇”的。
美国知名婚姻家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安德烈娅·勃兰特在《你生气,为什么不明说?》中,将这种表现称为“被动攻击”。
什么是被动攻击
被动攻击,又称为消极抵抗,或隐形攻击,是以看似没有敌意的方式,来表达愤怒的一种手段。
举个例子:
一位妈妈让儿子放学回家,就开始写作业。
孩子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回家之后,妈妈又提醒了两次,孩子才慢吞吞地拿起书包,坐在课桌前,又磨磨蹭蹭地将书、笔、本子等等拿出来。
不到五分钟时间,他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要喝水,好不容易坐下来,又喊妈妈作业没有抄。
总之,在妈妈看来,他就是故意“磨洋工”,气不打一处来。
但是,孩子又没有跟她“硬刚”。
其实,孩子的行为,就是一种“被动攻击”。
具体来说,就是孩子内心,不是愿意写作业的,至少,放学回家什么都不让干,就开始写作业,是让他抵触的。
在过去的生活中,每次他提出希望玩一会儿,再开始写作业,亦或是,表达了对写作业的抵触和反感时,被妈妈严厉的批评和制止,久而久之,他就放弃了抵抗。
然而,人对不愿意做的事,强迫自己去做时,哪怕语言上没有表达,行为上也会本能地反抗。
“被动攻击”,也就是一种隐形反抗。
有被动攻击行为的人,不仅是孩子,在成年人之间,也有许多有这样的行为。
夫妻之间,遇到分歧时,明明不愿意做的事,但是,为了维持婚姻的和谐,或是,展现自己的懂事得体,强迫自己强压怒火,做不愿意做的事,却又用另一个隐形的方式,刺激他人的情绪。
从另一种方式讲,被动攻击,也是一个人的自我保护方式。
为什么会产生“被动攻击”
安德烈娅·勃兰特表示,被动攻击是一种应对机制,当人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或才当人害怕招致不好的结果,(例如,造成双方的冲突或决裂),这种应对机制就会启动。
一个人的行为,也能展现他的童年经历。
习惯用“被动攻击”来处理问题和人际关系的人,往往源自于童年时期的成长环境。
通常情况下,生活以下7种环境下的人,容易陷入“被动攻击”中:
第一种:长期生活在强势的环境下
有可能是父母太强势,孩子长期处于弱势;
有可能是父母当中,一方强势,一方弱势。举个简单的例子:
爸爸强势,妈妈弱势,妈妈给孩子买了一罐糖果,对孩子说:“我们不要告诉你爸。”
长此以往,孩子学会的是,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不能硬碰硬,说谎或保密是最好的办法。
第二种:得不到认同和接纳
为人父母,总希望能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帮助孩子尽可能地少走弯路,一生顺利。
所以,在教育和养育孩子时,会给孩子定很多规矩、贴很多标签,这样做是“好孩子”,那样做是“坏孩子”。
“好孩子”有人喜欢,“坏孩子”令人厌恶。
无奈之下,孩子为了得到父母和他人的喜欢,只会强迫自己顺从和讨好,而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情绪和感受。
第三种:自卑
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
孩子要买一个相对贵一点的玩具,父母严厉地呵斥:咱们家这么穷,你整天还想着要这些贵东西。
实际上,买不买得起,是一回事;想不想要,又是一回事。
用克制的方式,去压抑孩子的需求,长久下去,便会让孩子觉得“我不配”,容易产生自卑情绪。
另一种情况是,无论孩子怎么做,父母都不给予表扬和鼓励,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觉得“我不行”,对自己不自信。
第四种:掩盖负面情绪
人们总是喜欢将事物、感受分成“好”与“坏”,“正”与“负”两个对立面。
实际上,世间万物,也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人们的传统观念是,只有正的、好的,才是对的,那些坏的、负的,都是不对的。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也会在无形中将这样的理念传递给孩子。
让孩子想生气、发泄时,为了让自己显得是“好”的,便用理智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
但是,情绪既然产生了,不是靠抑制就能消失的。
它只是另一种方式,存在于孩子的身体里,长大后,慢慢化成“被动攻击”。
第五种:畏惧冲突和害怕失去
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的;
考不到100分,就不要回来。
看似希望孩子懂事得体、成绩优异,实际上,是用一种威胁的方式,绑架了孩子的行为。
久而久之,依赖父母生存的孩子,只能隐藏自己,保住对父母的“依赖权”。
因为畏惧冲突和害怕失去,他们很少表露出真实的情绪。
第六种:童年受虐待
从小生活在暴力的家庭中,受到父母的肢体上的打骂、精神上的冷暴力的孩子,成年之后,会有明显的“被动攻击”行为。
不难理解,面对比自己强大的父母和其它成年人,孩子是无能为力的。
面对霸权,他们也会有愤怒,但是由于自己太弱,愤怒只会让自己的日子更难过,只能收起愤怒,用迂回的方式,去“报复”他人。
第七种:受到压抑的愤怒
爱发脾气的人,不是好人。
在普通家庭中,这也是许多父母的观点。
实际上,人遇到不顺心、沮丧受挫的事,生气、愤怒是很正常的表现。
可是,父母的强行压制,让孩子觉得,愤怒是不对的。
释放愤怒的最好方式,是让孩子学会生气,而不是将愤怒压抑回去。
藏在内心的愤怒,是连接各种被动攻击的线索。
怎么样调整“被动攻击”行为
通过对被动攻击概念、成因的了解,我们知道了,被动攻击,是一种损人不利已的人际关系处理形式,有可能让被动攻击者达到短暂的目的,却会受到长久的伤害。
那么,在与被动攻击者相处,或者已经成年且有被动攻击行为的人,要怎么样避免或消除被动攻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第一,正确认识情绪。
人的情绪,有开心喜欢,也有悲观失落,还有愤怒。
情绪,不分对错,存在即是合理。
父母正确认识情绪,充分理解,每个人在遇到事情时,都会产生各种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压抑孩子的情绪。
同样的,作为成年人,正确了解情绪,也有助于情绪的疏导。
第二,主动认清愤怒背后的真相。
一个女人到商场买衣服,试了好几件衣服,她自己倾向于一条红色的连衣裙,售货员推荐她,再去试试那么蓝色,上身效果也很好,会提升人的气质。
只是一个普通的售销过程,被动攻击的人,便会觉得,售货员是在嘲笑她气质不好。
实际上,售货员想的,只是多卖几件衣服。
所以说,当我们意识自己的情绪里,有愤怒的情绪产生,可以让自己深呼吸,舒缓愤怒,再分析一下,自己的想和事实是不是一致。
此时,不妨主动沟通,就事论事,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便会发现,很多时候,是自己想太多。
第三,在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时,尽量做到就事论事,不要让情绪控制自己。
不夸张地说,“被动攻击”在多数人身上,都有所体现。
父母也好,孩子也罢,在意识自己存在“被动攻击”行为时,最好是学会冷静地就事论事。
情绪固然重要,但是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的目标。
就事论事,就是好的办法。
提前设置好自己的便捷,进行积极沟通,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