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家里来了客人,孩子躲在卧室不敢出来,家长便催促道:“快出来和叔叔阿姨问好,你这孩子这么不懂礼貌。”
孩子晚上不肯睡觉,家长半是威胁半是劝诫:“别人家的孩子都会早睡早起,你干什么不睡?对身体不好。”
饭桌上孩子吃几口就不吃了,家长立马放下碗筷对孩子说:“浪费粮食是不对的,而且这些都是家里为你准备的,不吃完不准离开。”
父母脱口而出的大道理,却被孩子当作耳旁风,说十遍也听不进一句,甚至还会和父母大喊大叫。。。。。。,可见,生活中,父母如何智慧说,孩子才会听,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课。
为什么父母说的话孩子不听,当作“耳旁风”呢?
原因一: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根本不处在同一“波段”,彼此频率不对。比如,孩子正在跑着玩,又蹦又跳地玩得起劲儿,这时妈妈接二连三地发出多条指令:“不要玩了,你该喝水了。” “你小点声,太吵了” “小心桌角,别碰着” “把地上的书捡起来” “过来,我看看你是不是出汗了”。。。。。连续不断地指令,令孩子感觉很聒噪,一个也没回应,依然如故。
这时,妈妈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最终通过生气、发脾气,迫使孩子屈服,服从指令。同时,家长心中的有了一个判断:这个孩子不听话,一定要用大喊大叫才有用。在这个想法的推动下,家长采用的沟通方式越来越脱离常规方式。
原因二:家人之间习惯于带着敌意说话,沟通态度强硬。许多家长习惯“教育者”的角色和“高高在上”的姿态,以致于和孩子沟通时难以保持平等的心态,常用“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强硬的词语,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脾气暴躁的家长甚至会动手,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个沟通的“死结”。
原因三:孩子主动与家长沟通时,家长不认真、敷衍,或者忙着看手机或者忙着自己的事情,只会用语气词哼哼哈哈地敷衍孩子,觉得孩子的想法和意见不值得一提或小题大做,不耐烦地说“知道了”,与孩子没有眼神接触,孩子感受不到尊重。
那么,如何智慧地说,孩子才会听?
亲子关系虽然特殊,但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因此也要遵循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说话认真、听话认真。
学会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家长要从独立的个体出发,平等地对待孩子,像对待领导一样,认真地对孩子说话,认真地听孩子说话,给予积极地回应,如果始终坚持这一点,孩子也会与你亲近,家庭教育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学会倾听。不要总带着评判听孩子说话,不要总是想着给他建议,说“你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倾听语言,因为你又要开始“上课”了!学着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积极面,用轻言细语来替代大喊大叫,蹲下来或者坐下来,认真的与孩子有眼神的交流,耐心的听孩子讲,让自己在孩子面前放松,慢慢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你减少了大喊大叫和评判,孩子开始柔和,更容易关注你所说的话,几乎记得住父母说的每一句话,叛逆就会减轻!
积极鼓励。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都喜欢夸奖和鼓励,家长要在孩子做对的时候去夸奖和鼓励孩子,告诉孩子为什么是对的,帮助孩子建立完整的自尊体系,让孩子拥有价值感和成就感,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愿意沟通和表达。
对“无效指令”说“不”。有的家长习惯不停地对孩子发出指令,平时不说的话似乎全放在孩子身上,一天下来,无效指令绝对超过30个,累计起来一年无效指令可能有上万个,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那些唠叨指令都是严重的噪音污染,孩子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分辨、判断、权衡,并做出选择——是顺从、抵抗还是防御?无形之中影响他们内心的平静和做事的效率。
认真说话。我们每天都在说“尊重”孩子,其实不妨把“尊重”化作简单的行动,像对待领导一样,认真地对孩子说话,认真地听孩子说话。注意用表情和眼神与孩子互动。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我们和孩子说话时,孩子就会认真听,倾听的能力就会强化。同样,当孩子和我们说话时,我们也要认真倾听,认真思考,准确回应孩子。只要方法对,孩子有很大的改变空间。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父母最珍贵的礼物,是他们用自己的“小世界”来增长我们的“大智慧”。家长智慧沟通,一定不是大喊大叫,无效指令,而是爱与耐心的灌溉,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所以,认真说话,认真听话,我们与孩子之间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