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听到身边不少妈妈,爸爸妈妈感慨,孩子到了两三岁,越来越难带了。
原本乖巧的娃,现在变得很让人头疼。让他好好吃饭,偏要说“不”。看完一集还想要再看,不给看就哭闹不止。有时候批评他一两句,还要跟你顶嘴。叫他做东,他偏要做西。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些事情。
明明是为他好,孩子就是不理解。不是嫌你啰嗦,就是充耳不闻。让人恨得牙根痒痒,但又完全没辙。
孩子为什么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呢?其实,以上孩子的种种行为表现,实际上是孩子独立性开始萌芽的表现。
心理学家把孩子在2~5岁之间集中出现的逆反行为称为“禁果效应”,又称为“亚当与夏娃效应”。
人总是这样: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越是别人说得不好的东西,越是好奇,越想了解。这种逆反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禁果效应。
就像那些一开始不接受土豆的法国人,看到被里三层外三层层层守卫保护的植物,就偷偷地挖了一些种在在自己家里,反而让土豆变成法国餐桌普及的一道菜。
禁果效应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逆反心理。孩子在进入两岁以后,开始具备更多的能力,也慢慢有了想要掌控自己独立做事的意愿。
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对于家长刻意隐瞒、想要他规避的事情,总是想要试图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答案。
想想每个人小时候都经历过因为好奇和逆反而做出禁果效应中的事情吧.
妈妈说了睡前不能吃糖,偏偏要在躺下偷偷含着一颗糖到天明;一个小小的要求没答应,就想着要离家出走;早上明明起床时间都到了,妈妈不来穿衣服就是不愿意起来……
孩子的成长中会经历三个逆反期,2-3岁的“宝宝叛逆期”;6-8岁的“儿童叛逆期”;2-18岁的“青春叛逆期”。其中2-3岁是人生的第一个逆反期。
孩子喜欢对着干,不一定是件坏事。
有专家曾对此做过实验,将2~5岁的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反抗性较弱。结果发现反抗性强的一组中80%的孩子长大后独立判断能力较强、意志坚定,有主见;而反抗性较弱的孩子只有24%的长大以后能够自己行事,大多数独立判断事情能力比较弱,做事不果断,喜欢依赖他人。
这组对比研究的结果让我们看到了“逆反”的另外一面,由此我们发现,爱唱反调、喜欢跟家长对着干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独立判断能力和独立做事的能力相对更强。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逆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如果顺利度过,对心理健康和成长都有好处。如果处理不当,将会为孩子之后的成长和人生发展留下隐患。
3~6岁,正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期。父母的态度也会影响孩子个性的形成。想要顺利地度过“禁果效应”,建议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尊重理解孩子
不管是孩子正常的需求还是不当的需求,要教会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尊重孩子正常的情绪。如果孩子急躁、不听劝,要蹲下身子跟孩子平静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和缘由。不要急着批评孩子。
在公共场合孩子发脾气闹情绪,要将孩子拉到一边,耐心了解事情原委,对于合理的需求表示理解,如果孩子需求不能满足,也要告诉他原因和正确做法。不要当众指责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二)改变“不合适”的环境
孩子不配合,喜欢对着干,有时是因为家长提供了其“对着干”的环境。比如孩子喜欢看电视,有些家庭经常看电视,不是儿童的节目,孩子随意瞄一眼,经常下来孩子的电视瘾也就大了。再看动画片,就想要加时长了。
还有些孩子喜欢吃糖,家里经常买各种零食,如果已经吃习惯了,想要控制,也是很难的,此时就需要先从环境上着手了,家里找不到糖果,孩子自然就少了惦念,慢慢也就接受了。
(三)适当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过度的保护也是孩子说“不”的原因之一。对孩子要求太多,保护得太好,这也不让玩,那也不让摸,孩子觉得没有多少自由,自然反抗的意识也会更高。建议不要将孩子保护得太严格,只要没有明显的危险,脏点、小磕小碰都不要太在意。
如果孩子不听话,对规则不配合,总是要求更多,该怎么办?对于孩子多出的要求,能满足几次呢。李玫瑾专家给出的答案是:拒绝3次,答应1次。
这样的意义在于,让孩子明白,交流是有用的。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事理明白得越多,需求被接纳越多,也就渐渐懂得父母的爱和做事的界限了。
(四)不娇惯放纵孩子
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言行,该教育还是得教育。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背后是教育方式不当的父母。孩子情绪激动,发脾气,家长首先要保持心平气和,不要让状态升级。
对于孩子不合理或者错误的行为,要指出原因,如果孩子还是胡闹,不要放纵,要态度坚决,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