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熊孩子”这个词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你是不是觉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教?
为了练就十八般武艺,我们给他们报了很多兴趣班,结果他们就是不配合。
为了多陪伴孩子,我们洗手做羹汤,可最后孩子却不买单。
我们委屈焦虑,却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正如一年前的自己。
一年前,我也是一个很焦虑的妈妈。看到女儿同学,都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钢琴、舞蹈、画画等。我觉得跳舞可以锻炼女孩子的气质,就给她报了舞蹈班。
可是,学了半个多月后,她就不想学了。在我的威逼利诱下,硬是学完了一学期。但是到了第二学期,她怎么说都不去,一直哭闹。终于有一次我冲她大吼,甚至还动手打了她。那段时间,我们的关系非常紧张,女儿都不愿跟我说话。
其实我也发现,女儿对跳舞没什么天赋,而且她跳得一点都不开心。但我总是以爱为名,控制着孩子,却从不检讨自己。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大人的问题。
发现这些问题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学习育儿知识,并给她更多的关爱,现在我和女儿的关系越来越好了。
那么我是如何做到的呢?
无条件的爱
我女儿的爷爷经常对她说:“只要你乖乖的,我们就爱你。只要你好好吃饭,我们才爱你。”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同款爷爷?
这种有条件的爱其实不是爱,是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依赖父母,为了迎合父母的期望,他们会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长大以后可能会产生不安全感。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做过一项试验:将一群猴子分成两组,一组被普通母猴抚养,另一组被特别的母猴精心照料抚养长大。长大后,受到特别照料的猴子,表现更突出,社交性更强。
所以既然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就应该无条件去爱他,让他拥有一段快乐的成长经历,成为有安全感、心理健康的人。
高质量的陪伴
曾仕强说过:“父母要教小孩子,怎么说都没有用,但是你自己一改变,他就跟着改变了。你告诉他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他根本不会听。哪一天你把家里的酒柜撤掉,换成书柜,每天回来不是忙着看电视、玩手机,而是看书。你的小孩子很快就会有样学样,跟着你看书。”
我们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我们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我们应该放下身份,和孩子一起游戏,享受这份童真;
我们应该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阅读,感受心的交流;
我们应该放下工作,和孩子一起去旅游,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之前,霍启刚的微博上了热搜。微博中,他晒出一组照片:他和郭晶晶带儿子霍中曦到农田体验插秧,辛苦劳作后,一家三口一起吃农家菜,满脸幸福。
他的微博配文这样写的:
现在的孩子们成长在幸福的时代,没饿过肚子,挑食和浪费变成了习惯。他们更需要知道食物从哪儿来,学会珍惜,学会知足!
下面网友评论:“正能量爆棚!亲子教育呀!在儿子心里会印象深刻一生”,“身体力行,给宝宝最好的教育”。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孩子也是。多年以后,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将会是孩子最美好的记忆。
爱孩子,从给她高质量的陪伴开始。
不吼不叫
台湾曾经有一个真实的社会实验: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看看妈妈是如何用吼叫伤害孩子的。
视频中,女儿下课后打电话给妈妈,妈妈却很不耐烦:
“你要干嘛?怎样啦?烦哪,干嘛一直打!我快要到了,干嘛一直打,烦哪!”然后挂断了电话。电话挂断后,女儿一脸难过……
这种场景我们是不是很熟悉,生活中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吼叫孩子。
但是越吼,孩子越听不见,他们往往会故意和我们对着干,比如不睡觉、不吃饭、乱扔玩具等。
所以有时候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对孩子,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不吼不叫。
我们的吼叫,只是情绪的发泄,不仅破坏了亲子关系,还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爱孩子,从好好说话开始。
尊重孩子
父母有多强势,孩子就有多不幸。
之前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英子的妈妈宋倩,就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
为了能随时知道女儿在房间里干什么,她把女儿卧室里的围墙改造成透明玻璃;她严格控制英子的饮食,严禁吃麻辣烫、麦当劳等这些垃圾食品,还让英子每天喝各种养生的药膳。甚至在不经过英子同意的情况下,妈妈让她报考清华大学,最后硬是把活跃开朗的英子逼成了抑郁症患者。
我们可以不认同孩子的选择,但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多一些宽容。
孟非对女儿的教育方式,就是充分尊重孩子。他说:“我反对父母把自己的梦想强行加在孩子身上——‘我没有做到,你必须替我做到,孩子做到了仿佛完成了我的人生夙愿’,这种我是不赞成的。我对她其实没有什么要求,只要她能健康平安、自食其力地生活就很好了。”
爱孩子,从尊重孩子开始。
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父母无条件的爱、高质量的陪伴、好好说话、理解和尊重孩子。父母的修行,从关爱孩子开始。
孩子的出生,父母的重生。我们帮助孩子成长,孩子教会我们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