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闺蜜家,正赶上一场“超级大战”。原来是闺蜜女儿吃饭慢,我到的时候都九点了饭还没吃完。闺蜜着急带她跟我一块出去,就开始催,还扬言“十分钟内吃不完就收了”。四岁的小姑娘听了跟没听见似的,依然一边吃一边玩,十分钟后,碗里的饭只吃了一丁点。闺蜜一看急了,一边在洗漱台前涂防晒霜一边大声催促,结果孩子还是磨磨蹭蹭。最后闺蜜实在忍不了,打了娃一顿。一场吃饭风波由此结束。
闺蜜很泄气,跟我说她看了很多育儿书,知道要做个温柔妈妈,不能老是吼孩子。可孩子实在太气人,好好说话她就是不听,非得打一顿才行。几年下来,她都觉得自己已经变得彪悍了很多,真是心累啊。
相信不少家庭都会遇到类似情形,为啥好好说话娃不听,非得打一顿才行?其实是家长先做错了。
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问题是:家长给孩子立规矩时,没能给孩子设立底线,孩子不知道这件事的底线是什么,只好将父母的情绪崩溃作为听话的最后底线。也就是说,之前家长的柔声细语、好言相劝,通通对孩子没用,只有家长情绪崩溃、开始打骂孩子,孩子才意识到:现在真的要听话了。
为什么孩子的心理会是这样呢?这源于家长制定规矩时,执行得不到位。
立规矩不等同于有底线
家长们都知道给孩子立规矩的重要性,毕竟这是管教孩子的第一步。但很多家长都把“立规矩”和“有底线”搞混淆了。给孩子定下规矩后,孩子不一定会遵守,他们会通过种种“动作”来试探家长的“底线”。
举个例子,家长带孩子去超市前,跟孩子立下“只能买一样东西”的规矩,孩子到了超市,放进购物篮里一件玩具,看看家长没在意,又拿起第二件要放进去。如果家长这时候制止了,孩子还会各种撒泼哭闹,试探家长是否坚定。家长若态度坚定,孩子三番五次试探都不管用,则这项规矩算是彻底立起来了。
若家长在孩子的哭闹下妥协,孩子就知道,只要自己肯撒娇哭闹,规矩就可以不遵守,家长的底线也就被突破了。
给孩子设立底线要坚定,一旦妥协前功尽弃
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中,最怕的就是家长妥协。正是家长一次次的妥协,造成孩子对家长底线的预估错误,屡屡挑战家长底线。
孩子在外玩耍,家长下达“回家”命令后,孩子不以为然,家长无奈“再让你玩五分钟”。五分钟后家长催促孩子,孩子依然岿然不动,家长无奈“只能再玩三分钟啊,三分钟之后一定要走”。结果好几个三分钟过去了,孩子依然沉浸在玩耍之中。在这个孩子与家长的博弈过程中,家长因次次妥协而失去威严。之后要想孩子听话,只能通过发脾气、拍桌子甚至打孩子。
定下规矩后,若孩子不执行,反抗的第一次家长就要有所表示。坚定地做出捍卫自己规矩的行动,要么拉着孩子走,要么直接把孩子抱走,这样孩子知道父母说话是算话的,下次就会把父母的话听在心里,不会不断挑战底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