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孝是人生之始,也是贯穿于人生始终之道,为孝者方可显其道矣,守其礼仪,扬其德行,成其功业。
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孔子说:“人的躯体四肢、须发皮肤,都是父母赐予的,不敢损毁伤害,这是孝的起始。人生在世修养自身,遵循道义,扬名于后世,从而彰显父母的名声,这是孝的最终目标。”
我们总是忽略一些人生看似粗浅,但实则深邃的道理,比如说孝顺。
对于很多人来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成长,而且总是以未开心智的粗浅状态去活着,所以我们不太能够在主观意识上具有清醒正确的尽孝之心。
比如对很多人来说,他们对父母的印象通常是父母给予自己的压力,父母的唠叨让自己心烦,所以有一些人就自然而然的忽略了人生的孝道。
他们所行使的状态也不是在主观层面的忘记孝道,而是有意无意之间忽略孝心对人生产生的作用,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会在年少轻狂的时候可以对父母随意发脾气,成年之后也可以为了陪朋友喝酒聊天,然后将父母丢在一个除夕的夜晚,并且也感受不到这种对父母的轻薄是违背孝道的,更察觉不到这样的问题在生命中存在着多么大的错误。
但是其实从生命实相上来说,孝道首先是我们对父母最起码应该保持的尊敬。
如孔子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虽说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由的灵魂,但是我们的身体发肤还是借父母之身存在于这世间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个能给予我们肉体的角色来说,我们该给予十足的尊敬和厚爱。哪怕父母是有缺点的,哪怕我们和父母之间存在着年龄上的代沟和某些方面的隔阂,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忽略和轻贱他们的理由。
这是其中一个原因,其二也是更深层次的,一个人对父母保持尊敬的时候,他才能把对父母的敬转换为向他人的敬,能敬人者才能敬天,敬天者才能成事,这样的人生才是守礼,在守礼的同时也是奉行了天地之道,并在此基础上成就自身功业。
只有让自己的仁德之心符合天命之规律,从而才能在这世间创造出人生所祈求的状态。
在这一点上,很多人在生活中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这样的,就是他们从来不能够清醒地去看到自己需要做什么,在他们的世界里,他能看到的就是自己所期望的名位以及想要追求的生活重心和状态。
比如说总把父母抛在脑后,总把父母对自己的爱淡忘一旁,然后去追寻一些自己以为的狂欢和关于生活浅薄乐趣,也缺少了最起码的敬畏之心,这样浅薄愚痴的状态,其实也是缺乏德行的一种态度,以这样态度去面对人生,那么他就不太可能会创造一个好的结果。
哪怕这样的人在某方面取得一些成绩,获得了一些小小的名利,但是这个小小的名利是非常有局限性的,而且是非常短暂的,因为所有盛大的东西都需要深厚的德行来支撑,缺乏了这个德行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二、
曾子说过一句话:“孝慈者,百行之先莫过于孝。孝至于天,则风雨顺时;孝至于地,则万物化盛;孝至于人,则众福来臻。”
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慈爱幼小,各种行为中没有比孝敬更重要的了。孝敬的行为达到了上天,就会风调雨顺;孝敬的行为达到了大地,万物就会繁荣兴盛;孝敬的行为达到了人的身上,各种福泽都会到来。”
说孝是一种行为,不如说孝是一种德行的代表,它代表的是一个人内心的虔敬之心。
敬畏的是天地,敬畏的是人性,能奉行此种德行的人,必然能体现出孝,所以孝达上天的时候就会风调雨顺,孝达大地,万物会发新,而孝达人自身的时候,自身的福泽都会到来,就是因为能通达真孝状态之后,他自身的德行必然是丰盈通透的。
所以说孝道看似是一个很容易实行且浅显的道理,但其实是我们应该融化在内心,并谨守奉行的人生重要准则。
所以我们在文章开篇的时候就说孝之道是“显其道矣,守其礼仪,扬其德行,成其功业”的人生法则,这不是一种夸张,这是真实阐述孝存在于人生的作用。
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一些人在生命中关于孝所呈现的错误理解及状态。
孝顺永远不能是存在于表象的形式,它一定是深藏于内心的德行,因为德行融化于内心,有内心深处的赤诚力量,才能感化天地,所以孝道一定是深藏于内心,不刻意显山露水的一种心念状态。
在此基础上,那些拿孝顺当工具的伪善之人就可以稍加收敛了,因为这样的行为不仅不孝,反而在不孝的基础上加了虚伪的罪过,这不是其心可诛吗?
其次,伪孝不可取,愚孝更不可取。
有人自以为行孝,但是无论父母对错与否,皆是过度顺从与偏向父母,甚至不分青红皂白,没有是非公理,这样的孝顺自然也是一种心念的偏颇,人生需要德行去支撑,但是没有智慧的德行反而是一种愚蠢。
所以人生需要有孝心德行,但更要有智慧承载其德行,只有存在这样的德行,才能为人生发挥出更重要的功效,若是糊涂为孝,那么孝之心才有几分重量呢?
所以说带着清静智慧的心去通达天地至理之德行,依此德行去尽孝心,行孝事,人生于此孝道,便是一生安身立命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