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爸爸妈妈应该做孩子的盟友,伙伴,而不是监工、教练,或者法官。
2.觉察到孩子烦躁,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提醒孩子,有意识地放松一下。
3.孩子愿意持续做一件事,“感受好”非常重要。
4.3到6岁的幼儿时期是培养一个人规则意识的最佳时期,规则意识对于孩子小学的习惯养成、专注能力、情绪稳定甚至一生的幸福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5.教育孩子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尺度。
6.规则要事先下达,尽量减少事后惩罚
7.以立规矩时尽量给幼儿讲清后果,最好是跟他切身利益相关的。
8.教育孩子需要一种绵力,要顺应孩子的感觉和节奏,用错误的教育方向和方式,孩子会把你撞飞。
9.二胎家庭,家长更要有意识地安排与孩子的一对一时间。
10.我们无法改变先天因素,但可以对后天环境作出调整。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环境就是家庭环境。家庭支持就是通过为父母提供具体建议,优化亲子互动方式,改善家庭环境,从而帮助孩子逐渐发生改变。
11.健康的情绪状态,不是没有负情绪,而是有更多的正情绪。主动增加正情绪,相当于主动为孩子的大脑补充营养。我们根据孩子情绪发展的三级需求(安全感——自信感——情绪弹性),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调整互动方式,逐级帮助孩子搭建情绪健康发展的阶梯
12.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与孩子的互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我们自身情绪的影响。表面上是责怪孩子,背后的驱动力来自家长自己的焦虑。
13.大人的情绪可以通过自我觉察、自我慈悲来调节改善。父母也需要被支持,需要蓄杯,没有谁的杯子里有倒不完的水,能只出不进的!只有先把自己安置妥了才能跟孩子建立联结,拥抱轻松快乐的亲子关系。所以大人的情绪状态是前提,下一次感觉到自己很累和疲倦不堪时,记得找一个能为自己蓄杯的人,或提前列出一些能为自己蓄杯的事项来帮助自己
14.育儿功力的高下就充分展示在这个电光火石的“瞬间”里:结果导向看家长在这一刻是更爱孩子还是更爱自己!
15.我们是变成了自己小时候最渴望喜欢的样子,还是小时候最讨厌憎恶的模样。
16.爱自己的家长会把自己的坏情绪对着孩子不假思索的倾盆而出,简单粗暴自由畅快。爱孩子的家长会掌控自己的原始本能,眼里更多看到的是孩子的无助和痛苦,积极协助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17.父母的脸色,就是孩子天空的颜色~让孩子幸福,其实并不难。
小学
1.要帮助孩子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对小学阶段的孩子相当重要,它是孩子精力旺盛学习的基础。研究表明,小学生一天的睡眠时间应该在10个小时。因此,家长要及时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或课外学习任务,最好能在晚上10时以前休息。让孩子保持高质量的睡眠,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帮助孩子养成按时作息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好习惯非常重要。
2.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儿童时期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时期。孩子上小学后,家长就不能事事包办代替好,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是要尽量安排孩子自己去做。因为,能够独立料理自己的生活是孩子必须要学会的。如果孩子不能做到生活自理,什么事都依赖父母,孩子长大之后就缺乏竞争力。一旦他离开了父母就会惊慌失措,甚至不能独自生存下去,那他迟早都会被社会淘汰。
3.要重视培养孩子的遵规守纪意识。家长必须要给孩子立规矩,提要求,而且要言出必行,做遵规守纪的表率,这样孩子才能遵守“规则”。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要教育孩子做到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举止文明。只有懂规矩有规矩守纪律的孩子,以后才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4.要教育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教育孩子尊重他人是父母重要的职责。父母要尽早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只有学会尊重别人,才是真正的尊重自己。要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父母首先需要成为好榜样。父母要身体力行地尊重他人,替他人着想,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自然而然也会那样做。父母要赢得孩子的尊重,就要尊重孩子。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对他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千万别忽视。
5.要教育孩子不要和别人盲目攀比。现实中常常看到一些小学生存在攀比现象,比谁家里更有钱,比谁家的车更好,比谁穿的更名牌,比谁的书包更贵,甚至比父母的职业等等。作为父母,一定要做好榜样,不管多有钱也不要把各种名牌和奢侈品挂在嘴边。在孩子花钱方面,要定下规矩,不能让孩子大手大脚,毫无节制。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赚钱不容易,慢慢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培养适度消费的意识。要教育孩子多在品行、学习、做好人好事等方面攀比,这有利于形成正确竞争心理,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6.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只有孩子养成了科学预习、专心听课、认真作业、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保证高效的学习。其中阅读兴趣与习惯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父母要尽早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读书环境,要根据年龄特征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读物,要坚持亲子共读,要经常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去选书看书等等。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家长讲究方法的长期培养,需要家长的细心耐心恒心。
7.要教育孩子科学用眼、预防近视。科学用眼保护视力对小学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要教育孩子看书时,光线一定要充足,不要在昏暗的状况下阅读、写作业;伏案时姿势一定要正确,坐姿要笔直,眼睛距书的距离应在30厘米左右,不要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上网的时间不能过长,最好控制在1小时左右;坚持并认真做眼保健操;用眼一段时间后,可以闭目养神或站力远眺等等,这些要求和做法要教育孩子长期坚持。
8.要合理管控孩子看电视和玩手机上网。无论是让孩子没有节制地看电视或玩手机上网,或者因为怕影响学习而不让看电视或玩手机上网,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有选择地看电视或玩手机上网,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选择有利于孩子长知识、拓视野的节目和内容收看;要规定或约定收看的时间,要切记每次收看时间不宜过长;要注意在收看过程中结合内容对孩子进行因势利导,正面引导;家庭成员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有节制的看电视或看手机的榜样。
9.要高度重视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教育。要从小教育孩子有安全意识,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要告诉孩子身体的某些部分(特别是隐私部位),不许别人看摸;要懂得拒绝别人的亲吻、触摸,如果遇到陌生人靠近自己,与自己说话时,可以假装没听见,马上跑开;不要吃陌生人给的饮料、糖果等;一个在家里时,陌生人敲门可以不回答,不开门;要培养孩子的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预防溺水安全等安全意识,以避免孩子发生意外。
10.要特别关注孩子在生活学习中的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身体健康与学习发展。小学孩子生活阅历少,特别是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诸如犹豫不决、知难而退、急躁不安、过渡紧张、自暴自弃、逆反顶撞等等。此时家长应亲切地问明情况,针对原因帮助孩子释放心理压力,让他从不解和苦闷中解放出来,这时的安慰、疏导比什么都重要,切忌怨天尤人,唠唠叨叨,在孩子心上烦上加烦,那样只会让孩子的心理压力更大。
11.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做孩子学习的榜样。对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的榜样。家长一定要在品行、学习、为人处世、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方面做好表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说到做到,表里如一。诸如,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自己必须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孩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自己必须有良好的生活等等。
12.要做践行“双减”实现“双增”的好家长。“双减”背景下,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办?我们要引导孩子高标准预习,高效能听课,高质量作业;支持孩子根据个性特点参加适宜的课后社团活动与艺体教育活动,充分发展爱好特长;支持孩子根据年龄特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双减”,实现“双增”。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地,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被进一步强化,深化课程改革,提质增效成为学校面临的主要任务。
作为小学生家长,虽然不需要再像过去一样辅导孩子的作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可以缺席。相反,随着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正式施行,反而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细化了监护人在家庭教育中的职责,这对于没有经过培训就成为家长的父母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作为一名长期耕耘在教育阵地的教师,同时也作为一名家长,为大家分享几个特别关注点。
一、关注习惯
小学阶段的知识相对简单,而造成孩子之间学习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习惯。所以,在孩子进入小学的起始阶段,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两大习惯的培养。
1.自我管理的习惯
家长一定要避免因为担心孩子年龄小,就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这样的话,孩子永远也学不会为自己的事情负起责任。在孩子刚进入一年级时,家长要先帮孩子“扶上马”,和孩子一起制定时间安排计划或惯例表,让孩子知道在不同时段自己应该做什么。同时家长还要“送一程”,督促孩子按计划完成,直到孩子逐步养成习惯,家长方可放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前期需要投入的精力虽然很多,但等孩子能够很好的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时,家长就会感到养育孩子非常轻松,孩子也会有很强的胜任感。
2.合理安排事情的习惯
只要孩子开始学习,家长一定提醒孩子提前做好准备,一旦开始,便心无旁骛,决不能三心二意,一会儿喝水,一会儿吃东西,一会儿又发现橡皮找不到了,要让孩子从小知道学习时要集中注意力。当然,准备工作也需要有时间限制,要通过时间计划表让孩子看到,同样的时间,如果先完成了学习任务,就会有比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在家长的引导下,孩子从小学会合理安排事情,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就能在未来的求学路上走得轻松自如。
二、关注能力
1.听的能力
作为老师,我们非常关注孩子“听”的能力。老师在讲台上讲授同样的内容,会听的孩子有多少知识吸收多少,而不会听的孩子则是有多少知识漏掉多少,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家长在家庭养育中要着重关注孩子“听”的能力:一是避免在孩子玩乐时跟他讲话,这时候家长说什么孩子也听不到,还容易给孩子贴上“不听话”的标签;二是跟孩子明确“听”的要求,在听别人说话时要专心,不要随意插话。三是和孩子玩一些训练听力和注意力的小游戏,比如听家长说一段话,听到某个字或者某个词就要拍手三下,或者听指令去完成任务等。
2.说的能力
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在课堂上能积极发言,这也是孩子高度参与课堂学习的表现。但孩子是否“想说”“能说”,家长要把功夫下在平时。一是在接孩子放学时不要只问学习,而要多听孩子说,不管是讲班级里的开心事,还是讲童话世界里的故事,家长都要耐心倾听;二是在生活中多创造谈话契机,比如结合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或者新闻热点,让孩子多发表自己的观点。慢慢的,孩子在表达方面的勇气和能力都会提升,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关注人际交往
1.支持同伴交往
随着孩子慢慢进入中年级,“同伴”对于他们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玩具”对他们的吸引力,能和伙伴们一起玩耍可能是他们学习之余最渴望的事。家长要支持孩子和伙伴们一起玩耍,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圈。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的孩子,家长要主动帮助,在课余或周末让孩子邀请伙伴们和自己一起学习、玩耍,慢慢的,孩子就会找到跟自己志趣相投的知心好友。
2.融洽师生关系
一个孩子怎样看待老师,就会怎样看待这门学科。家长要当好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作为家长要真诚地接纳老师,相信老师和家长在孩子教育的出发点上是相同的,在孩子面前树立老师的威信;其次在孩子对老师的做法提出疑惑或对老师产生误解时,要加强与老师的沟通,消除孩子内心的疑虑;最后要多用正面思维解读师生关系,让孩子感受到,不管老师是年轻还是资深,是严格还是温和,都是值得尊重并学习的。
四、关注性格优势
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他们的个体差异开始显现,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并不是所有孩子的优势都表现在学业上。如果我们只以学业为标准来评价孩子,就会造成孩子的自卑感。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接纳先天性格
家长要避免比较心理,不当着他人的面给孩子贴标签,比如说自己的孩子“内向”“胆小”“不听话”“拖拉”等,要看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要发自内心地接纳和欣赏孩子的性格特点。不仅如此,家长还要善于发现孩子性格中的闪光点,比如内向的孩子做事沉稳,好动的孩子头脑灵活,叛逆的孩子有领导力等,如果家长更多关注到孩子性格中的优势,孩子就能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这种认知,对于他未来面对生活和学习的挑战时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是至关重要的。
2.发展优势领域
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做哪些事自动自发、乐此不疲,而且多快好省,就说明孩子在这方面有兴趣、有天赋。这时,家长除了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外,还要拓宽视野和渠道,为孩子的兴趣找到提升和展示的平台,让兴趣真正成为能力和优势。这样,孩子就能在学业之外感受到一份成就感和价值感,当然,这种感觉也会迁移到学业当中助力他在学习上不断取得进步。
五、关注情绪情感
作为家长,我们似乎更关注孩子的学业发展,却很少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情绪对于学业的影响不容忽视。作为家长,要想保护孩子的情绪健康,有两点一定要做到——
1.帮助孩子做好情绪管理
家长首先要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允许孩子伤心、难过或者愤怒,而不要试图教育他放下情绪,或者在情绪状态下让孩子去面对问题;其次要学会倾听,让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和不良情绪,很多时候,家长做到这一步,孩子的情绪就会逐渐平静下来。当孩子情绪稳定后,家长可以和孩子去讨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2.增加情绪释放的出口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会有自己的秘密,也会有一些想法不愿意和家长分享,这会让他们内心积压一些不良情绪。家长除了多倾听孩子之外,要关注孩子学习之外的部分,比如和孩子一起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或者定期安排家庭游玩,让孩子在活动中释放积压的情绪。
当然,在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家长都有必要关注孩子习惯、能力、人际交往、性格优势、情绪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只是在不同阶段,关注的重心不同而已。
在小学阶段家长做足功课,养育孩子才能有的放矢,“有为”在心,“无为”在行,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初中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新的学期各位家长们对孩子也各有期待。而初中阶段在一个孩子求学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又因为孩子正临青春期,状况频出,家长朋友们在与孩子交流时也会遇到重重问题。新学期开学了,作为家长,在幸庆神兽归笼的同时,也需要认真思考应该怎么做才能拥有一个“焕然一新”的孩子呢?下面给大家一些建议。
1. 破除焦虑心理。网络互通,微信传播,让家长相互比较的广度增加,加剧了家长们的焦虑心理,而一旦焦虑心理产生,就可能导致不当行为的发生。比如过分强调成绩而不关心学习能力和心理感受,孩子就会无法达到家长的预期或者由于背负心理问题而变得叛逆。当父母发现很难推动或者不能推动孩子学业进步的时候,就变得焦虑。给家长的建议是:与其跟别人比差距,不如跟自己比进步。当教育遇到了问题,一定要多观察、多思考、多留意、多学习,切不可简单粗暴。
2.重视亲子互动。初中阶段的父母与孩子的亲子互动就集中表现为利用恰当的机会解决孩子的情绪等问题。家长可以在孩子回家以后花上十来分钟时间,谈谈学校的趣事,聊聊有没有苦恼,这样的话孩子既能疏解情绪又引导思考或者解决一部分生活的烦恼。还有其他亲子互动的契机:孩子起床赖床时候,作业拖沓的时候、受挫哭泣的时候、发脾气抱怨的时候、处理不好同学关系的时候……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就是我们教育时机到来的时候,解决掉一个问题以后孩子的人生就少了一部分的阻碍。
3.“享受奋斗的过程”好过“压迫式教育”。当家长总是把他们认为优异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相比,孩子很容易比出压迫感和挫败感,孩子会申诉:他在体育方面还没有我好呢!或者我比不过他,他就是聪明!或者那你要他当儿子或女儿好了!或者我就是这样,一辈子也不会优秀!这是信号,父母听到后不必埋怨不必痛苦,要接收这一信号:孩子对于我们跟别人相比较不满意了,他渴望我们走到他的内心,他渴望我们帮助他成为优秀的一员。我们帮助孩子体验获得成功的过程尤其重要,譬如陪孩子爬山的过程,鼓励他越过沟壑、陪伴他轻嗅花香,最后攀顶,这样的成功才会磨练孩子的意志品质,让他更加有底气。
4.加强睡眠管理。初中生如何做到睡眠时间达到9小时?首先陪孩子做好规划。不要因为作业、游戏等影响睡眠时间,让孩子自主合理安排时间;其次定时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约定睡前十分钟熄灯,家长配合不做家务不加班,以免发出声响。再次,家长监督孩子按时睡觉起床的习惯养成。对于遵守约定的行为及时鼓励,对于不足进行提醒。最后,在学习、阅读、游戏、体育训练等过程中渗透时间观念。只有白天的各项活动进行有序,才能保障孩子的睡眠时间不被挤压。
5.重视体育训练。首先,选择一项可以长期坚持的体育训练项目,比如跑步、跳绳、篮球等,如果有固定的时间,比如清晨6点半准时快步走1000米,晚上睡觉前仰卧起坐50个比速度,周末篮球场打半场篮球……长期的坚持可以培养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持久性,固定的时间可以培养孩子的有序性和安全感。
其次,体育训练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陪伴孩子,而是双赢。父亲因为锻炼身体获得的精力充沛、体能增强,可以把这个感受告知孩子,引导孩子观察和体会运动给自己带来的变化。这有助于长期的坚持下去和兴趣的培养。
6.写作业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完成作业。更多的家长认为陪伴写作业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活动。于是各种“花样”陪伴写作业,但是亲子关系也就是从不当的陪写作业中有了裂痕的。在陪伴写作业之前父母主要管孩子作业的负责人就要心里要有目标,有计划地行动。比如陪伴作业的时候,可以把今天提高的目标写在纸上,今天是培养孩子哪个方面的能力的?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达到?达到之后怎么做才可以让孩子形成能力或者有持久性?当我们的目标发生改变的时候,就不会把永远做不完的作业、比较不完的成绩、推动不了的孩子学习主动性等变成焦虑积聚成脾气一发了之了。
7.关注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何谓阅读能力,简言之就是综合处理阅读对象中所蕴含各种信息的能力,包括分析,综合,汇总,迁移,理解,运用等。首先,作为家长要有以身作则的决心,期待孩子爱阅读,自己也要在回家以后脱离手机不离手的状态,拿起书来,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其次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不仅是养成阅读习惯,还要尝试在每次阅读结束,同孩子一起梳理故事情节、提炼作品中心、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写作思路,久而久之孩子对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
8.关注孩子逻辑分析能力的提高。可以说逻辑分析能力是拉开学生差距的关键,而逻辑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们增加培养的意识,见机行事。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多些层次性提问,不问“是”或者“不是”,而是多问问“你怎么看”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最好不要急于让他说答案,而是让他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种解决的方案,多几次对自己的否定,在问答中,孩子逐渐厘清事物的内里逻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9.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孩子在劳动当中对于自己而言成就自己的能力,劳动的结果能够让其他人受益,在其他人的正面反馈中可以成就自己。首先,鼓励孩子先在生活中做到自我管理劳动,安排好自己的吃穿住行诸多杂事;再邀请他参与一定的家庭劳动,还可以参与公益性的社会活动。再次,注意在孩子劳动的过程中注意安全和给予肯定。要针对劳动这件事让孩子谈收获,比如:每天叠被子后,看着整整齐齐的被褥心里什么感受呢?每天主动刷碗有什么收获呢?帮助别人提包裹是什么感觉呢?让孩子体会到付出劳动的快乐。
10.关注孩子品格的养成。与其关注孩子学业水平的高低不如关注孩子品格的养成。对于一个成长型的孩子来说,越挫越勇的品格和坚持不懈的品格也是很宝贵的。也许孩子在低年级学习阶段鲜逢对手、一马平川,但是他始终没有体会到失败的滋味,也没有从失败中攀爬上来的体验。如果一个孩子体验了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重头再来,那么在他成年以后,做事情就可以让父母放心了,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坎坷多坎坷少的区别。当然,影响孩子成长的品格还有诸多,期待家长朋友们把它们融入家庭教育中。
1.要厚植孩子的家国情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爱国主义教育,也许不能给我们带来眼下的金钱和荣誉,但它一定能给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民族带到美好的未来。“不管我的事”“ 又不是我一个人这样”“ 我一个人也改变不了什么”,这些心态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摒弃,因为一个个你、一个个他、一个个我,加起来就是我们中国。
2.家庭教育,重心不是改变孩子,而是家长。有人说,一个人执着于改变自己是神,执着于改变别人则是神经病。与外人交往如此,家庭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家长变了,孩子也就跟着变了。很多时候,之所以出现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往往是因为我们努力的方向错了,而且还很执着。正所谓,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3.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在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夫妻关系生命的铁三角中,夫妻关系才是第一位的。大量事实证明,孩子都渴望看到爸爸妈妈幸福的样子、幸福的家,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亲子之爱才是最安全的。用心经营好夫妻关系,让孩子在良好的关系中成长,才是孩子前行的力量。
4.做好孩子的榜样。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说:“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影响。“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发现孩子与其父母相似的地方,这其实是一种潜移默化。
5.远离“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不知道伤害了多少我们自己家的孩子。让孩子见贤思齐,是我们的初衷,但要知道,能够做到“知耻而后勇”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孩子不但得不到鼓励,反而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自卑的种子,感受到自己的“无能”和“无助”。只有接纳孩子暂时的失败、不足,看到孩子的进步,共振孩子的情绪,孩子才能拥有改变的力量。
6.不要给孩子贴“负性标签”。“要你有什么用,学习学不好,一点小事也办不好,下次再这样你就给老子滚!” “你脑子让猪吃了吗,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就你这样子,长大了也没出息!”“你早晚得进监狱!” “怎么养了你这么个东西?”等等,不知道让多少孩子陷入深深的自卑当中,从而成为一生无法走出的伤。孩子依靠父母的爱得以生存,父母对孩子的否定,就是在剥夺孩子赖以生存的养料。
7.把选择权还给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让孩子感觉到“是我选择的”“是由我决定的”,孩子才会有更加持续永久的前行力量。孩子的意志如果从来都得不到关注和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将不再关注自己的兴趣、不再思考自己的方向、不再主动尝试解决问题,因为父母早已经安排好了。
8.不要无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做错事了,家长感觉很没有面子,当众羞辱孩子,孩子的面子又怎么办?我们要面子,孩子比我们还要面子,尤其是在他们的同伴面前。教育,是为了引领良好的行为,绝不能是父母被孩子所谓的错误惹怒后情绪的宣泄。
9.多一些聆听。造物主让我们长了两只耳朵,一张嘴巴,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少说多听,多用耳朵、少用嘴巴。用心聆听,孩子才会乐于表达,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的地位至高无上。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心声不以为意,甚至不屑一顾,孩子就会觉得我们不在乎他、不爱他,甚至会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人。
10.要注重孩子的“做人”教育。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样的家庭,无论父母有怎样的期待,都要先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这是孩子成长和成才的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决定孩子一生的,肯定不是知识和学习成绩,而是其人格修养的完善。一个人,掌握了知识技能也许会获得成功,但只有学会做人,才能把成功之路走远。
11.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并不是软弱,示弱是一种智慧。父母要借助孩子渴求独立的心理,适当地向孩子示弱,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孩子体会到自己也能比成年人强大,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并激发潜能。不要总在孩子面前扮演强者或权威,强势的父母往往会培养出软弱的孩子。
12.当情绪过于激动时,先暂停6秒钟。因为遇到情绪特别过激时,我们的大脑皮层是短路的,是来不及思考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是没脑子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暂停几秒钟,倒数几个数,做几次深呼吸,当我们的理性意识夺回身体控制权的时候,很多悲剧便能很大程度上避免。
13.多一些高质量陪伴。陪伴不是孩子站在我们身边,我们却在玩手机。高质量陪伴就要全心参与孩子的语言和行为,我们的身体就是孩子最好的玩伴,超过任何名贵的礼物。
14.用和邻居说话的语气和孩子交流。很多时候,孩子不是反感我们所说的内容,而是反感我们同孩子说话的态度。高高在上,批评指责,孩子不认同我们的观点,就是叛逆。
15.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哪怕是鸡蛋里面挑骨头,也要找孩子的优点。很多孩子之所以生活在自卑当中,是因为我们很多家长从来都没有认同过孩子,孩子在家长心中一无是处。确定即放大,认同孩子的优点多了,孩子便会正向发展;关注孩子缺点多了,孩子便会破罐子破摔。
高中
高中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高中学习生活的现实让孩子承受了不同寻常的压力,高中学生的家长需要转变家庭教育理念,积极改善亲子关系,精心设计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助力孩子高中阶段身心与学业健康发展,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好心帮倒忙。送给高中生家长十条建议:
1.要和孩子一起协商规划其职业生涯。高中生容易在浮躁的社会中迷失自我,没有人生的方向感是高中生学习动力不足、耐力不强、爆发力缺乏的根本原因,也是一些孩子误入歧途的重要教训。家长应积极了解社会发展形势和趋势,主动与老师沟通联系,帮助孩子体验不同职业,发现孩子兴趣和潜能,引导孩子从自身实际出发,避免好高骛远,尊重孩子选择,协商确定生涯规划,及时提醒规划实施,允许动态修改规划。
2.要给孩子独立发展空间。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其在同伴交往、师生关系、身体发育和内心情感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行为方式,这是孩子走向成熟的必然阶段,也是健康成长的正常表现。家长应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而不是猜疑,充分的理解而不是让孩子言听计从,适时的建议提醒而不是唠唠叨叨,让孩子有自己的独立发展空间,允许孩子犯错误,让孩子在试错与归谬中走向成熟。
3.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读懂孩子。高中生的情感比较细腻,普遍具有敏感性特征,经常表现为孩子很少主动和家长谈及自己的内心情感,包括学习中的苦恼、生活中的困惑、同伴交往中的难题,尤其是异性交往中的尴尬。高中生学业压力比较大,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应多听孩子倾述,听孩子讲他们在学校内、社会中的故事,从中判断孩子内心真实想法,可以适时地和孩子讨论,应尽量避免武断地下结论,要让孩子感到家长懂他(她)。
4.要密切观察孩子细微变化,帮助孩子纾困解难。高中生普遍与家长交流少,家长应利用一切机会多观察孩子,与老师等了解孩子较多的人交流,发现孩子的细微变化,判断孩子的价值观倾向、社会交往状况、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内心动态等,并及时对孩子进行指导,帮助其解决难题,度过难关,鼓励其充满自信,更好发展,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护,应尽量避免“包打听”式的“调查”。
5.要主动学习,努力工作,给孩子做好人生发展的榜样。家长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永远的导师。家长应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创造出更多优异的成绩,把在单位受到的表彰、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行动成果等带回家,让家长的良好社会交往与社会参与、奋斗精神与可贵品质成为家风的重要内涵,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笃行不怠的浓厚氛围。
6.不要急功近利地强加给孩子高中学业实现不了的唯一高目标。适当高度的发展目标能激励孩子学习的动力,而过高的目标则会经常打击孩子的学习信心,甚至扭曲孩子发展的价值取向。客观评估孩子,高中生家长不适合把孩子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考取某一个名牌大学作为孩子学习的目标,也不宜毫无根据地把诸如奥运会夺取金牌等作为孩子“曲线救国”上某一个名牌大学的目标。
7.不要窥视孩子的秘密。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和极端行为大多源自于家长的不当言行。高中生家长不能自以为“都是为了孩子好”,就偷看孩子的日记,强制审核孩子的手机信息和聊天记录,跟踪孩子的社会活动,“迂回包抄”打听孩子的隐私。
8.不要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人根本上依靠精神立身,过度的物质满足会误导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价值观选择。高中生涉世未深,攀比心理较强,家长不宜用较昂贵的物质奖励孩子的学习,不宜用较多的金钱支持孩子没有计划的随意开支,不宜用物质豪华的场面给孩子享受富丽堂皇的错觉。
9.不要给孩子传递与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所谓人生经验。孩子的成长就是完成社会化的过程,拥有社会主流价值观才能真正融入社会。家长的个体经验未必能准确反映社会发展的本质一面,家长尤其不能向孩子传递社会阴暗、否定国家、诋毁政治、人心险恶等的信息。
10.不要当着他人的面诋毁孩子。自信的孩子更有发展前途,自尊的孩子更有内心动力。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信和自尊意识,家长不宜在孩子的同学、老师、以及亲属、邻居等社会关系人面前,指责孩子的错误,抱怨孩子的不争气,宣扬孩子的缺点和问题。
社会
一、《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家庭教育如何走上科学的轨道?
1.增强家庭教育的意识。《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父母及其监护人是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人,教育孩子是家长的法定职责。
2.明确家庭教育的定位。家庭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教育。
3.懂得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是环境熏陶的教育,是在生活当中进行的教育,是相机而教的教育。
4.提高家庭教育的素养。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家庭建设,美好家庭本身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二、《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家长如何做好家校共育工作?
家校共育,家长要做到“五个协同”:
1.在教育理念上协同。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2.在教育方式上协同。做好家庭教育,助力学校教育,匡正社会教育,平等协商、示范引领和启发诱导。
3.在学业安排上协同。让学生在学校做学校里该做的功课,回到家里做家庭教育应该做的功课。
4.在习惯养成上协同。高度重视习惯的养成,懂得激励和沟通,有爱心耐心慧心平常心。
5.在亲子教育上协同。挤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劳动、读书、旅游、运动、看电影、参观博物馆、做公益活动等,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推动亲子共同成长。
三、《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如何建设美好家庭?
积极推进五个家庭建设:
1.建设一个有爱的家庭。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富有爱的家庭。
2.建设一个有道德的家庭。家庭教育最核心的是品德的教育。品德养成靠环境、靠榜样。
3.建设一个安全的家庭。孩子的心理安全需要和谐的、情绪稳定的父母。
4.建设一个热爱学习的家庭。孩子需要一个热爱学习的家庭氛围、一个书声琅琅的家庭氛围。
5.建设自由民主的家庭。不要控制孩子、居高临下地管控孩子,要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与孩子沟通、施教。
四、在“双减”背景下,家长承担哪些教育责任?
国家出台“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而不是“减少教育”!更不是减轻做家长的责任。教育无论如何改革,父母都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双减之后的家长责任清单:
1.养成自律,学会做人;
2.培养习惯,全面发展;
3.精神陪伴,用心沟通;
4.示以规矩,心有敬畏;
5.播种理想,磨练意志;
6.尊重老师,家校共育。
五、“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怎样和老师有效沟通?
讲究方式方法,譬如:
1.你希望老师多鼓励孩子,就说:老师,孩子就听您的,您说一句比我们说十句还管用;
2.希望老师帮助孩子增强信心,就说:老师,孩子在班里被您表扬一次,那段时间他干啥都起劲儿;
3.希望老师帮孩子改正缺点,就说:老师,在教育方面您是专家,我们都听您的,百分之百配合您。
六、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比成绩更重要。在小学阶段,尤其要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孩子放学回家的习惯养成具体操作步骤是:
放下书包换鞋衣;讲究卫生把手洗;
喝点开水吃东西;当天学啥先复习;
完成作业有底气;检查纠错要仔细;
明天学啥先预习;收拾准备皆欢喜。
在“双减”政策下,学生的书面作业量会大幅减少,但复习和预习功课的时间一定要有。家长督导孩子按上述八个步骤养成良好的习惯,他的学习成绩自然就不会差。
七、疫情管控期间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1.统一思想,制定《家庭公约》。建立家庭成员相互约束机制,明确奖惩事项,按约持家自然会矛盾少快乐多。
2.父母做好垂范。 家长率先做好自已每天的时间安排,继而引导孩子制定日常学习安排表。
3.用正确的方式和孩子沟通。父母对孩子多赞美、鼓励、肯定,用积极的鼓励点燃孩子生命和智慧的火把。
4.必要的惩罚不可或缺。惩罚让孩子知敬畏,守规矩。只有说教,是不够的,有些时候还是要通过惩罚的威慑作用,来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
八、如何教育因疫情宅家而沉迷到网络游戏之中的孩子?
1.告诉孩子网络游戏的真相:在游戏的世界里只有两种人,就是设计游戏的人和被游戏设计的人。游戏世界的真相就是一拨人在昼夜不停地高速运转,另一拨人在虚拟的世界里虚度光阴,你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却成为别人成功的垫脚石。
2.告诉孩子,游戏带给你的快乐是短暂的,给你的成就是虚幻的,而努力学习会带你真正的成长和社会地位。沉迷游戏学业全废,前途尽毁。
3.商定手机使用规则并严格执行。如每天玩游戏不超过30分钟,手机不在孩子房间过夜等。
九、怎样预防孩子出现抑郁和厌学情绪?
抑郁或厌学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家里什么活都不干,几乎都没有吃苦的经历。吃苦,就是让孩子经历困难和挫折,体验一些不舒适、不快乐的事情,帮助孩子锻炼能力、走向独立。至少家长要舍得让孩子吃这三种苦:
1.学习的“苦”。教育孩子刻苦学习。
2.劳动的“苦”。让孩子在家中参加适当的家务劳动。
3.受挫、失败的“苦”。让孩子在挫折与失败中锤炼意志。
没有不需要吃苦的人生,吃得了“苦”,能在“苦”中品出“甜”的孩子,才更健康更阳光。
十、孩子做作业贪玩,不认真、磨蹭怎么办?
这里面主要有两种情况:
1.孩子自身发展的问题。家长可以通过网络找合适的注意力训练的游戏来训练、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和读书写字速度。
2.孩子行为习惯的问题。家长首先要提高认识,通过制定奖惩办法,引导孩子对专注写作业产生兴趣;第二,明确规范,让孩子对专注写作业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第三,持久训练,让孩子专注写作业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第四,及时反馈,做好了就奖,没做到就罚,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十一、 孩子在家私自拿钱怎么办?
1.家长要控制情绪。切勿滥用“偷”这样的字眼,更不能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
2.要了解孩子用钱的目的。适当地给孩子一定的零用钱,满足孩子的用钱需要。
3.制定家庭公约,建立让孩子自己管住自己的机制:
(1)与孩子商量决定每月有多少钱的零花钱,月初一次性给孩子。
(2)与孩子签订公约,违反公约有相应的惩罚措施。每月的零花钱怎样花由自己决定,家长不干预。到月底零花钱节余1元奖励10元,但奖励的钱怎么花需经父母同意。
当孩子有自主权的时候,就会养成有计划花钱的习惯并学会管理自己的财物,形成理财能力。
十二、如何教育孩子守规矩?
1.要从小制定规矩。应该在孩子3岁前立下规矩。从小给孩子制立矩,会更容易让孩子形成遵守规矩的习惯。
2.违背规矩时,要及时惩罚。当孩子违背规矩时,父母一味讲大道理是无济于事的,唯有适当的惩罚才能让孩子懂得利害。
3.所有的责罚,要以孩子身心健康为前提。责罚不是目的,让孩子汲取教训才是目的。
4.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都做不到的事,永远别要求孩子做到。
总之,有惩戒的爱,才会让孩子收获美好的人生。
十三、怎样让孩子喜欢写作业?
1.接纳孩子的抱怨,让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支持。
2.提供有效建议,帮助解决孩子遇到的困难,让孩子在作业中获得成就感。
3.鼓励、肯定孩子的努力与进步,让孩子写作业更有动力。
4.商订作业协议,让孩子更愿意做作业。可与孩子商量并制订一些能让孩子精神愉悦的奖励。如:做作业时字迹端正得3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得5分……得30分可买一本喜欢的书,得50分能和妈妈去郊游等。通过作业协议让做作业变得有趣,孩子就会爱上写作业。
十四、 如何教育孩子保护孩子视力?
1.树立榜样,着重预防。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带动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尽可能提供良好的居家视觉环境。
2.注意孩子的读、写姿势,监督并随时纠正孩子不良的读写姿势。记住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胸部离课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读写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
3.增加孩子户外活动时间,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
4.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