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和孩子24小时“腻”在一起,待在家里这个小空间,很多朋友都表示亲子关系非常紧张,孩子被闷得开始故意“找事情”、“搞破坏”、“不听话”等等,尤其是有网课的小朋友,总是不能好好听课做作业,特别令人头疼。
所以大家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些困在家里的“小神兽”消停片刻,意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其实啊,我倒觉得现在这个“封闭状态”,也正是我们给孩子“立规矩、制定规则”,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受约束”、理解规则的好时机。(全民戴口罩、乘坐交通工具测体温、在家隔离不都是遵守规则的体现吗?)
我想大家都非常有感触,一个懂规矩、有教养的孩子,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非常受欢迎,给别人留下很好的印象,同时也让自己在外在规矩约束的环境中专注于自身成长。
之前我也跟大家聊过蛮多关于如何给孩子立规矩、讲规则的话题,尤其在我的书《教养力》里还单独拿出了一个章节来谈,其中还特意讲到做这件事对孩子的好处。
而且现实生活中的很多规则对孩子来说还是蛮重要的,就拿过马路来说吧,在我家两个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每次过马路我都会强调红绿灯规则,讲述这个规则的必要性,直到现在,即使马路上没有什么车辆,孩子也会耐心等待红灯,看到有大人闯红灯还会提醒他们。
所以当规则内化成孩子的一种习惯时,它对孩子来说已经不是一种约束和负担,反而给孩子带来了益处。
不过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一味地说教只会助长孩子的反感情绪,就算孩子最后在暴力镇压下屈服了,实际上合理的规则意识也没有真正内化到孩子心里。
那么,怎样才能用一种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和孩子谈论生活中的所有“不可以”呢?
借助绘本的力量
对于孩子们教养的引导,讲道理通常会被孩子们“漠视”,甚至抵触,而绘本中潜移默化的心灵共鸣,往往会让孩子们悄悄地接纳。
最近我和孩子们再次重温了一套很特别的规矩类绘本,从法国引进的《这是规定》。它用一种非常幽默的方式来为孩子讲述在家、在校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立规矩”。
比起让孩子被迫接受规则的管教,这套书更加注重从孩子的内心出发,顺应孩子的情绪,来让孩子真正理解“为什么这样制定规则”,只有明白这一点,孩子们才会将规则内化,自觉地执行规则。
比如,书中毫不掩饰地提出“我有权利偶尔讨厌我的父母,或是偏爱他们其中的某个。”然后再提出,“但我也有义务一直尊重他们,哪怕他们不像我所希望的那样。”
还有,书中很理解孩子的小叛逆,告诉孩子可以说“不”,比如“不喜欢”“不同意”,但是要用礼貌的方式说“不”。
同时,作者也很了解孩子想要一样东西时的迫切心情,引导孩子要懂得耐心等待:长大,意味着懂得人不能什么都想要,也不能想要什么立刻就能拥有!
而当孩子的想法和心理需求得到了肯定和尊重,他们也会学着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大家不用再强硬地提要求,孩子也会懂得自己应该怎么做。所以这套书真的非常懂孩子,我家哥哥Joshua就在阅读时好几次跟我说:“妈妈,我当时也是这样想的呢。”
而且这套绘本的内容也很丰富,涉及到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从家庭生活到学校集体,从生活习惯到行为规则,让孩子全面了解成长中的行为约束、礼仪教养、情绪管理和与他人相处之道,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情商,提高孩子的涵养素质。
别看这套书的书名这么严肃,其实我和两个孩子一起阅读时,每次都被逗得捧腹大笑。整套书每张插图都造型鲜明、表情夸张,画面和文字都非常幽默有趣,让孩子们在哈哈大笑中理解和体会为人处世之道。
这次朋友推荐给我的是《这是规定》第二辑新书,但这套书的第一辑上线时所引起来的轰动我还是记得很清楚的。当时《这是规定》第一辑在法国出版后,便迅速成为畅销全球的好书,很多爸爸妈妈和孩子阅读过后都惊呼这是“一本令孩子爆笑的教育秘籍”、“在同类讲规则的书籍里难得一见的好书”。
我特别赞同一位儿童教育专家的观点:“规则可以使孩子拥有心理的力量,使孩子拥有安全感,使孩子有序地和环境及他人相处。”
建立规则对孩子来说,也是在为自己的成长创造基本条件,是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开端,也是作为一个人内心修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我们在为孩子建立规则时,一定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实行规则的过程中,也要尊重孩子的身心特点,不能强迫孩子去接受。
而我今天推荐的这套书,就很好地践行了这些理念,把它分享给大家啦,直接戳下面链接还可以看到更多绘本的详情哦:
值得一提的是,绘本中的插画的配色清新柔和,给人一种很舒服的视觉享受,画面的背景采用了大面积的留白,只给主体上色,既突出了重点,又简洁清晰,不会给孩子造成视觉负担。
如此独特的画风和艺术手法给孩子带来艺术的熏陶,让孩子感受一种特别的艺术形式,提高审美情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呢,这颜值更让我坚定入手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