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尽管各地的风俗、各代的制度不同,但婆媳关系表现出的不和谐是别无二致的。由于婆媳间不存在血缘关系,因而她们的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为敏感、复杂的部分,极易引发家庭冲突与矛盾。
那么,当外国人进入中国后,是如何观察和看待中国这一传统现象呢?近代来华外人有不少留下了文章或著作等史料,可以让我们一探究竟。
在西方人眼中,媳妇通常受到婆婆管制,她们就像是家庭的仆人。因而学会做饭、缝纫之类家务活的女子是媳妇的首选。没有与婆婆商量,她不能做任何决定,以至于婴儿诞生后,也得听从婆婆的意见抚养孩子。
较高阶层家庭中妻子的地位虽高于小妾和侍女,但大事小事与婆婆商量,婆婆站着她绝不敢坐着,凡事要先想到婆婆的愿望,吃饭时要请婆婆第一个入座。不仅如此,不少媳妇还会受到婆婆的虐待,频繁的责骂、残酷的体罚屡见不鲜。
“新妇黎明既起,涤翁姑溺器,打扫庭院,入厨生火毕,然后洗脸梳……”这些都反映了传统观念对于合格媳妇的要求。侍奉公婆是传统社会里媳妇的职责所在,“不事姑舅”是会作为七出之一,被丈夫休弃的。
当然,和谐的婆媳关系在当时数量较少,但不代表这种情形不存在。有些媳妇在丈夫去世后继续孝养公婆,为其养老送终。此外,姑表亲结下的婆媳关系也相处得较为融洽。也有个别媳妇虐待婆婆的现象,公婆年事己高没有能力当家作主时,赡养义务通常由儿子承担,若丈夫没能约束妻子,虐待公婆的现象就很有可能发生。从整体来看,仍应该是婆婆处于主导地位,媳妇受制于婆婆。
西方人还指出中国式婆媳产生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婆媳地位不平等。媳妇对婆婆的尊重不是出于做子女的尊敬和感情,而是由于她的地位所致。在中国,婆婆在家中通常被奉为至高无上的权威。
其次,是婆媳身份转换的恶性循环。婆婆曾经是媳妇,如今多年媳妇熬成婆,她会将自己遭受的磨难重新转嫁给儿媳。再次,还包括法律对婆婆恶行的“袒护”。尽管按照法律规定,父母杀死孩子有罪,但若凶手换成了婆婆,这条法律条款却是无效的,凶手只要付一笔钱就能开脱。
凡此种种,导致了全社会对于媳妇不幸遭遇的冷漠。婆媳关系还关乎个人性格。若婆婆天生就是好脾气,那家庭生活通常和谐而幸福;若婆婆刁钻蛮横,媳妇受到压迫是在所难免的。
事实上,中国传统式婆媳存在的原因大致包括以下五点:其一,婆媳关系中婆婆对权威、对家庭、对儿子的占有欲望受到媳妇挑战所爆发的冲突;其二,“多年媳妇熬成婆”后,为了补偿当年作为“受气”儿媳的委屈,将不满情绪转嫁到儿媳身上;其三,传统家庭中一个屋檐下住着父母和几对己婚的儿子,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某些父母没有在子女中间一碗水端平便极易引发矛盾;其四,儒家思想一直强调的孝道和妇道观念影响着大众的行为;其五,法律对婆媳间不平等关系的规定。
关于第二点,这里稍作延伸。很多国人是认同西方人上述观点的,“多年媳妇熬成婆”后,婆婆会把年轻时受的气转嫁于儿媳。事实上,这种说法值得商榷,也有一些婆婆因为在做媳妇时尝到了苦头,便不愿这种事情在媳妇身上重演,和善地与儿媳相处。
从内在层次讲,这与婆婆的个人教养和道德情操有很大关系。西方人批判社会上对媳妇处境的冷漠,但事实上,就婆媳双方来看也并未觉得这种模式有何不妥:婆婆当年做媳妇时也是被管制,媳妇安于管教,为的就是成为贤妻,在忍耐中等待出头之日。
何天爵等人观察到生子是改善婆媳关系的主要途径。若媳妇幸得一子,在家庭里便会获得一定的自由和尊严。相反,无子的儿媳会遭到婆婆、邻居的白眼与非议。此外,能干的媳妇是不会被婆婆看轻的。自然经济影响着家庭的分工,一个熟练掌握女红的儿媳更易被婆家接纳。
生育儿子之后,妻子的家庭地位会有所提高,这种形式同样适用于婆媳之间。在重视传宗接代的中国人看来,没有什么比“生儿子”还重要的事情。同理,母亲因为儿子的出生才能在婆家站稳脚跟。
卫礼贤发现,婆媳关系影响夫妻关系。因为劳动分工的缘故,婆媳间的联系多于夫妻。同时,儿媳是在公婆主持下选择的,儿子在其中极少或没有发言权,由此婆婆之于儿媳有更大的权威。婆媳间的矛盾爆发时,丈夫也难于插手,否则就是“不孝”。
西方人眼中的婆媳关系比较紧密,大概是看到男人们大多时间都在田间劳作,婆婆通常终日呆在家里监督儿媳做家务,因而婆媳待在一起的时间并不比夫妻短所得出的结论。婆媳矛盾爆发时,在夫权观念和孝道观念的影响下,儿子通常选择无条件地站在母亲一边,压制甚至替婆婆打媳妇。
因为在传统社会中,儿子帮助媳妇一起对付父母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谁都不想背负“娶了媳妇忘了娘”的骂名。有时夹在婆媳之间的儿子是摇摆不定的,就有个别丈夫冒着舆论的压力偏向妻子,当事情“败露”时,也会尽力狡辩。如果婆媳关系闹得很僵,婆婆便能以“不事姑舅”之说要求儿子休弃妻子,即使这样做是违背儿子意愿的,身为人子也只能照办。
西方人提到,对于这种不平等的婆媳关系,媳妇们的抗争是无力的,自杀是她们摆脱虐待的主要途径。有权势的娘家有时也会通过法律、规劝甚至暴力进行干预。通常娘家人对女儿的遭遇无能为力。“一位母亲这样责备自己那位己经出嫁、试图自杀却被救了过来的女儿:‘你连死都不会吗?’还有什么话能比这样的责备更让人心酸呢?”
媳妇嫁到婆家不仅得不到关心,还处处受到婆婆的压制。难以忍受的媳妇为寻求解脱,往往选择轻生。而娘家人对于婆家事务也是很难插手的。除此之外,有的媳妇努力说服丈夫站在她这一边,由此便导致了分家。
明恩溥另辟蹊径,指出了婆婆这一角色的重要作用。婆婆掌管着全部的家务事,是家庭的得力助手,因而中国的媳妇们宁愿有个坏婆婆也不愿意没婆婆。
“男主外,女主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男女分工,很多婆媳之间的事情,公公是不便插手的。能干的媳妇没有了婆婆的管制照样可以做的井井有条,而资质一般的媳妇则不然。此外,传统社会中的妇女生育多个子女,没有婆婆的帮忙照顾,想必也是一团糟。因而,家庭的内部分工是适应当时实际情况的。
良好的婆媳关系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这是贯通古今的常识。但婆媳毕竟没有血缘关系,较小的摩擦便易引发较大的矛盾,因而才有了传统社会中错综复杂的婆媳关系。此外,由于妻子在家庭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因而在西方人眼中她们也是影响家庭安宁的主要因素。
夫妻、兄弟、女由嫂间的不睦都是妻子引起的,她们总是向丈夫隐瞒从娘家带来的财产,用尖刻的语言和坏脾气表达自我。而这种情况在西方人看来是可以避免的:一是等到儿女思想成熟后再缔结婚姻;二是婚前进行财产分割。
确实,妻子在家庭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她可以是妻子、母亲、儿媳、姑嫂,因而在协调家庭矛盾时发挥着重要作用。请得起仆人的家庭毕竟是少数,所以妻子也是家庭中最辛苦的角色,为了上养公婆、下抚幼子,她必须每日为柴米油盐操劳,每天不停地洗衣、做饭、缝纫。
即使为家庭付出了很大的辛苦,媳妇还是会被看作是“外人”,这种情况会在其生子后有所改善。为了避免媳妇偏向娘家,丈夫和婆家往往不愿媳妇和母家有过多的接触,就算是实力雄厚的家庭对嫁出去女儿的照顾也不能无所顾忌。
再者,新媳妇进门后便与其他家庭成员处于一种竞争关系,女由嫂关系的好坏是大家庭得以存在的关键因素,但她嫂间友好、和睦的事例实在是太少了,她们最容易因为生活琐碎引发矛盾进而影响兄弟情感、家庭关系。婆媳、母子、夫妻间和谐与否是相互影响的。
此外,家庭的离心力还由成年兄不再完全依赖父亲产生独立的念头、父母在儿子们中间有所偏袒等原因导致。以上种种都是由于传统的家庭模式所导致的,正如明恩溥所说如果及早分家,这种不安宁就不会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