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一个小伙伴在群里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昨天早上,我给童打了一杯豆浆。吃完早餐,我叫她把豆浆喝了。谁知她喝了一口竟给吐了,说不想喝豆浆,要喝王老吉。我说,豆浆是营养食品,先把豆浆喝了才能喝王老吉。而她却坚持不喝豆浆,只喝王老吉。
我们两个因为各自的坚持打上了嘴仗,且斗争逐步升级。我讲话越来越凶,她则开始哭闹起来。
我认为,如果这时妥协于她的哭闹,就会让她认为哭闹有用。所以,我就非常强势地非要她先把豆浆喝了。她听了之后哭得更凶了。
过了一会儿,可能是凶巴巴的妈妈让她害怕了,她突然扑过来求抱抱(小人儿此时该觉得自己是多么无力、无助,只好通过求抱抱确认妈妈爱她)。而正在气头上的妈妈,残忍地拒绝了她的抱抱,把她推开,还批评道: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
可就在这个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偷偷给侄女儿买奶茶的宝宝姐,这让我感到无比羞愧:豆浆不是神仙水,王老吉也不是毒药,我为什么非要强迫一个小人儿违背自己的意愿?难道就为了“听大人的话”吗?“大人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吗?
要孩子听大人的话,不就是要孩子屈服于大人的强权吗?这时候对孩子的尊重在哪里?孩子的“自己”又在哪里?
想到这里,我眼里泛上泪来,赶紧上去抱着她,并且不断地抚摸着她的后背,安抚她。同时向她道歉:对不起!妈妈错了,不应该强迫你喝豆浆。可能今天的豆浆打得不好,可能你今天刚好没胃口喝豆浆,喝豆浆的感觉让你想吐,所以你不想喝。原谅妈妈好吗?等你不哭了,我们就喝王老吉,好吗?
重新被“看见”的童,委屈地点点头,并且很快就平静下来,愉快地喝起王老吉。
她一边喝着自己喜欢的饮料,一边伸出小手摸了一下妈妈的脸,说:
妈妈,生气的时候,宝贝也是爱你的。
泪目……
看完了这个小伙伴的分享,我立刻在心里给了她一个大大的赞。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规则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要学会变通。只要不涉及到大是大非和道德品质问题,我们可以给孩子多一个选择。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孩子推向绝境,更不是置孩子于死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引导他们找到更好的自己。
另外,如果想让孩子“听话”,也是要讲究方法的。
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小故事:
弟弟是一个非常爱运动的人,他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今年14岁。
暑假到了,弟弟特别希望两个小姑娘每天早上能跟他一起跑步。为此,他特别组建了一个微信群,里面包括他和我,还有两个侄女。
从跑步小分队成立那天起,我们4个人每天早上都会组团去跑步。可是,每天跑步的过程却并不顺利。原因是,两个小姑娘在跑步的过程中,总是会跟爸爸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一会累了要休息,一会儿渴了要喝水,一会儿又说跑不动了,要回去……
总之,各种各样花样百出的借口,让弟弟有点不胜其烦。
一天晚上,弟弟告诉我们,因为第二天早上他要去医院做检查,所以就不能和我们一起跑步了,明天由姑姑带队。一个小姑娘听说爸爸明天不能跑步了,立刻就对我说,明天她也不想去跑了。
结果如何呢?第二天早上,我不但带着两个小姑娘按时出了门,而且非常顺利地跑完了全程。
这让弟弟和弟妹两人很吃惊,一连声地问我用了什么办法。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简直就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我想了一下,有六点:
第一,尽管头天晚上当弟弟说第二天不能去跑步的时候,立刻有一个小姑娘也凑热闹说她也不跑了,但是我并没有理会她。而是在睡觉前若无其事地跟她们约好,第二天早上会如常去找她们。
我之所以没有理会她,不是因为我没有听到她的诉求,而是因为我知道,很多时候其实孩子心里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她们之所以提出要求,只是想试探一下我们——不甘心老老实实就范,总要争取一下吧,万一实现了呢?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反驳她们,跟她们纠缠,或者是给她们机会谈条件,那就是上了她们的当了。
所以,有时候用斩荆截铁的态度,直接忽略她们的无理要求,就是最好的对策。“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反复几次,她们慢慢就会明白了:此路不通。
第二,那天早上,我过去找她们之前,就先跟她们打了招呼,并且跟弟弟配合好,用红包调动她们的情绪和积极性——她们可以假装看不见我的留言,但是,她们一定经受不住红包的诱惑。
果不其然,在我进门之前,领了红包的她们,就已经洗漱完毕,在吃早餐了。
然后,在我规定的时间内吃完早餐,稍作休息之后,我便带着她们出门了。
每个孩子都会有点儿自己的小心思,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我们完全可以投其所好,利用一些小恩小惠,使用一些小手段,这没什么。
第三,在跑的过程中,适当满足一下她们的小要求。比如,跑到一半,做完拉伸动作之后,她们想要多休息一会儿,那就让她们多休息一下好了。
她们这个时候提出的这个小小的要求,并不是因为她们真的有多累。而是因为在满足了大人的要求之后,她们也想让我们满足一下她们的小小要求。这样会让她们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自己付出努力之后的小要求,是会得到回应的。
相反,如果我们简单粗暴地拒绝她们,那以后,恐怕大家就很难再一起愉快地玩耍了。
第四,我一直都在强调:我们要以无条件的爱,去赢得孩子的信任,然后,再以有条件的爱,去管教她们。
我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如果你想要管教一个孩子,那么你必须要事先在他身上做感情投资。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
不能认为你是孩子的父母,就有权力对他们指手画脚。
我读者群里的很多小伙伴都知道,我回到北京的这段时间,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偷偷给两个小侄女每人买一杯她们喜欢的果汁饮品。
为什么会偷偷买呢?因为弟弟不喜欢喝那种饮料,他认为那是垃圾,他只喜欢可乐。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首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孩子也一样。你不喜欢的,并不等于就是不好的。再者,在繁重的学习之后,满足孩子一个小小的要求,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一个小秘密,却恰恰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被宠溺和信任。那会成为我们和他们之间情感的纽带,当然,也是砝码。
第五,不把她们两个做横向比较,而是做纵向比较。换言之,就是不在她们两个之间做比较,而是把她们的今天和昨天做比较,找出进步,并且将其放大。
举个例子,总是有家长喜欢对孩子说:你看谁谁家的孩子多棒,你看看你。或者是:你看看哥哥(姐姐)怎么那么优秀,你怎么就做不到?
这是教育的大忌,其中的道理我就不讲了,大家一定要切记。
第六,大弟缺席的那天,当我发现两个小姑娘有松懈苗头的时候,就会对她们说:今天爸爸不在,你们替爸爸在前面给姑姑带路吧,不然以姑姑的体力,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跑完全程。跟在你们后边跑,姑姑还能跑得快一点。
两个小姑娘听了,立刻打起了精神。
我们做父母的,要学会在孩子面前适当地示弱,这样做,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保护欲。
当然,我并不能通过这一次跑步,就能让她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因为,她们14岁了,已经错过了最佳年龄。况且,培养孩子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这世界上不存在两个一模一样的家庭,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孩子,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也没有一把钥匙是万能的。
因此,没有人能通过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就掌握到教育孩子的精髓。
我之所以把我和侄女跑步这件事抽丝剥茧地讲给大家听,是希望小伙伴们能从中得到启发,以便在遇到相似的问题时,能多一条思路和参考。
几乎所有认识我的人,都感叹我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可是,却没有人真正知道,在陪伴女儿成长的路上,我读了多少书、写了多少笔记,做了多少思考。
教育孩子是一个大工程,想要把孩子培养成才,不是件容易事。但是,我们别无选择。
我从来不标榜自己的亲子教育文章有多么的了不起,我也从来不炫耀自己在亲子教育上多么有发言权,我只是实事求是地,把我作为一名老师、一个妈妈的经验分享出来。只因为,我见过太多束手无策、走投无路的父母。
我希望,这样的父母能少一点、再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