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沈阳一名9岁的小男孩儿离家出走牵动了很多人的心,经过多方寻找两天后,找到了孩子的尸体,判断为溺水身亡。据说孩子在学校和同学起争执,老师批评了他,又把家长请到学校。妈妈回家责备他在学校惹事儿,不努力学习以后只能捡垃圾,永远在社会底层生活。孩子听了母亲的话,表示捡垃圾就捡,于是负气离家。
因为被学校或父母管教,孩子轻生的例子不在少数,不得不说现在的父母非常不易,孩子不管不行,管教力度把握不好更不行。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中曾经对一些中小学生轻生的案例做过总结,显示:孩子轻生大多因素是因为家庭矛盾、学习压力。人们看到的表面现象是孩子因为被父母、老师批评、责骂,学习压力太大以至于绝望走极端,其实背后真实原因,或许是家长或老师没有真正了解孩子。
心理专家、青少年儿童咨询专家陈默,通过近20年,经历过8000多个家庭有关孩子教育问题的案例,总结出: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是原来的孩子,而家长却仍然止步不前。
陈老师指出1993年起中国的粮票被取缔,这意味着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了。需求也会变得不同,孩子需求也有所变化,家长对孩子的需求也变了。不为物质发愁,会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父母不会理解几岁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孩子会感到孤独,不明白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想得多痛苦就多。
不管学校还是家长,教育孩子要先了解孩子,否则起不到本质作用。陈默老师从6个方面,客观剖析了现在的孩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难管。
01、多重情感压力
现在一个家庭中孩子有父母还有爷爷奶奶辈照顾和关爱,相当于6对1,不仅在物质上,在精神上都对孩子呵护备至。看起来孩子非常幸福,其实他内心对这样的爱有压力,因为亲人的爱要的回报是他以后更优秀,但是大多数孩子还是成为普通人,不可能人人都上名牌大学。
成人重视成绩产生焦虑,孩子在感觉自己的回报与亲人的情感付出不对等时,觉得不能给家人带来幸福,内心会焦虑,学习压力更大。
成人对孩子的期望要符合预期,不施加压力,要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会负责别人的幸福,幸福是自己的感受。
02、孩子要求话语权
之前孩子受到的教育是“成年人讲话,孩子不能插话”,现在的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多则两个,从出生就受家庭重视,并且有自我意识。在他们看来更需要平等和被尊重,如果师长还用老式方法训斥或者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已经没有作用了。
因为他们对话语权有很高的要求,认为自己的看法理所应当要讲出来。
03、现在孩子懂得更多
之前的孩子接触面窄,家中的课外书甚至都没有几本,那时老师和家长在他们心里就是权威。
现在网络发达,孩子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了解到各种知识,并且生活条件提高,在假期父母会带着出去见世面。对他们来说,知识面更广,懂得也多,所以想以权威压制孩子,未必能让他心服口服。
04、两代人道德水准有别
善良是人的本性,现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物质丰厚的环境,与生活经历丰富的父母一代善良有区别。在马路上看到乞讨,孩子第一反应就是同情要帮助他,现在的孩子道德水准提升,父母要做的就是不辜负孩子同情弱小,不忽视他的爱心。
05、现在的孩子缺乏现实感
现在每个家庭都重视教育尤其是学习,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只负责学习,其它生活方面都代替安排,以至于孩子缺乏现实感。加上网络的发达,孩子们网络就可以联系朋友,有心事在网上虚拟的空间和朋友或陌生人诉说也不会爸爸妈妈讲。
陈默老师讲了一个案例,某高中学校请了一位战争年代的老军人给孩子们演讲,这位爷爷讲了战争年代的艰苦,说现在年轻人每天琢磨穿名牌。一位学生反驳:爷爷,老一辈革命不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一代穿好吃好吗?
陈默老师称从这个案例来看,教育不是给灌输思想,而是把孩子教育成健全的人,让他有现实感,否则孩子不懂得存在的意义。
06、如今孩子要求个性
现在的孩子从小在爱的环境中成长,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追求个性。如果师长的教育方式不变,忽视或打压他的个性,叛逆是必然的。
最好的做法是让他的个性充分发挥,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他才会信任父母和老师。
07、第三只“笼子”的约束
陈默老师举了一个老鼠的例子,一只关在笼子里的老鼠,如果它踩到笼子的门,会有食物,那它看到这个规律后,为了得到食物会一直踩门。
如果在第二只笼子里,踩一下门就会遭受电击,那老鼠肯定害怕再触碰门。第三只笼子,踩第一脚是食物,第二脚被电击,此时老鼠会非常不安,不知该踩还是不该踩。孩子就如同第三只笼子的老鼠,家长对他们的关爱就如同食物,施加压力要求成绩如同老鼠被电击。
对孩子有高期望,但只关注结果,并没有培养孩子取得结果的能力和品质。没有培养他战胜困难、应对失败的能力,也没有训练自制力,孩子就如同第三只笼子中的老鼠。
每位父母对孩子都会有期望,甚至很高,但如果以这个期望约束孩子,他会觉得难以实现,带来的只是纠结和压力。
碎碎念: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并且动态的过程,在成长中他的思想和行为意识随着年龄不同都在变化,并且同一时期孩子的情绪也会多变。他们天真也任性,依赖父母也渴望独立,渴望成长也希望得到认可和尊重。成长也是善变的过程,父母引导教育方式很重要,一旦疏忽也许就酿成大错,只有了解他们用才能用对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