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孩子是父母的珍宝,但当孩子不听话、做错事的时候,父母可能就会着急、上火,有些家长一时间管不住焦躁的情绪,甚至会对孩子大吼大叫。
有的孩子脾气暴,直接跟家长顶着干;有的孩子却相反,既不哭也不闹,脸上没有一点表情。任性是孩子的天赋,当他们某一天变得打不哭骂不语,可能是因为他已经对父母失去了信任,而家长却不明白。
暴脾气宝妈总吼孩子,久而久之,活泼的孩子变成这样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温暖效应”,大概意思是:温暖胜于严寒。这个效应被广泛运用到了管理当中,却很少有人知道,教育孩子也应该是这样:温柔比嘶吼的力量更大。
?闺蜜莉莉最近很苦恼,她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失败的母亲。
自从儿子上小学以后,莉莉就变得特别焦躁。她和丈夫都是985大学毕业,希望孩子在爹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有条件还想让孩子去国外名校深造。
谁知这个孩子一点都没继承他俩的学习天赋,在班里的成绩一直处于中下等,每天只知道贪玩。莉莉无法理解,为什么他的孩子连小学知识都无法掌握?
莉莉性子急,脾气一上来就冲孩子大吼大叫,甚至专门买了戒尺,试图给孩子灌输“棍棒教育”。
渐渐地,这个曾经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变了。以前孩子有什么新鲜事儿,都会第一时间跟妈妈分享,现在,面对妈妈的殷切眼神,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莉莉更加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继续对孩子吼叫,被骂了的孩子只会呆呆站在面前,一句话都不说。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似乎陷入了一种死循环。
无独有偶,演员小陶虹曾经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但她的补救非常及时
小陶虹曾经在节目上分享了一段自己的育儿经历:有次她着急带孩子出门,孩子却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小陶虹当场发飙,大声责骂孩子:“你怎么回事?”
小姑娘没被这么严厉对待过,害怕得一句话说不出来。
吼完孩子,小陶虹就知道自己错了。等到下次孩子犯了同样的错,她把手足无措的孩子抱在怀里,细声安慰。
沉默的女儿好像找到了温暖的源泉,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孩子被打骂后不哭不闹,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当心创伤变成“诅咒”
吼孩子,只是一两句话的事情,家长舒坦了,却不知孩子的心寒了。孩子不哭不闹,可能不代表他们自知理亏服软了,而是心理遭受创伤后的一种典型表现。
有些孩子总是被吼,看着父母狰狞的面孔,和耳边传来的吼叫声,他们可能会怀疑: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渐渐地,他不再信任父母,单方面切断了和父母的情感联结。
还有些孩子没这么严重,就是单纯想跟家长冷战。“你不是吼我吗?我用冷暴力回击你。”可能一次两次没什么影响,久而久之,习惯性冷战的后果就显现出来了。
这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习惯用沉默来回避自己受到的伤害。即便不是自己的原因,他们也不敢争辩。这种孩子的性格会被扭曲,变得不自信、没主见,甚至不敢和人社交,更可怕的是本能排斥亲情。
父母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最温暖的避风港,是孩子在外面受到伤害时第一时间寻找的依靠。
但是,如果父母经常用吼的方式斥责他,孩子长时间生活在语言暴力中,还敢信任这位家长吗?
对于父母而言,吼孩子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简单粗暴不浪费时间。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你的大吼大叫会给孩子留下怎样的心理伤害?
教育学家说:童年时期的伤害和阴影,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
作为父母请你记住:原生家庭是塑造孩子性格的根基。如果孩子以后变得沉默、懦弱,甚至有潜在的暴力倾向,请先反思一下,你是不是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
无法控制吼叫的父母,如何避免给娃留下创伤
别再说“打是亲骂是爱”,也别再觉得只有发脾气才能管好孩子。能做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的人,才能当好父母。如果你真的无法控制自己对孩子吼叫,该如何避免给他留下创伤?
1、换个角度思考回应
表演学中有个方法叫做“共情”,简言之就是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作出回应。如果孩子怎么都不想睡觉,父母可以说:“是不是今天睡不着啊?那就躺一会儿,不睡也可以。”既照顾到了孩子的情绪,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2、及时安抚被吼过的孩子
为人父母,肩上承担着厚重的责任,难免会有不顺心的时候。面对孩子的不听话、不理解,吼叫可能是最能宣泄情绪的方法,这都可以理解。不过,作为补救,请家长马上去安慰这个被吼的孩子,告诉他:“对不起,妈妈没有控制好情绪,下一次,一定不这样做。”
3、脾气快要爆发时,与孩子隔绝
面对熊孩子的哭闹,如果你觉得整个人马上就要“炸”了,请赶快离开现场,避免情绪失控。
生活本不易,且行且珍惜。孩子不是父母坏情绪的宣泄口,那些忍不住发脾气的宝爸宝妈们,请给孩子爱和耐心。和风虽温柔,却能润物于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