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给我盛这么多面?给你自己盛那么少,给我却盛这么多?”刚看到碗里的面女儿就开始抱怨,冲我发脾气,我正准备指责她没良心,花心思做饭给她吃一点感恩的心都没有还在这里怪我,又把话咽了回去,继续吃饭。
女儿脾气暴躁吗?确实,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她就会生气地指责我,但刚会说话的她可不是这样的,因为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面对孩子“做错”的事,我会指责、说教,慢慢的她就变成了现在这样。
《孟子》中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
检查什么?检查自己的心。
为什么我会觉得女儿脾气暴躁?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一书中说道:我们在别人身上注意到的特质,都是我们自己所具有的。对于我们投影到别人身上的消极特质,我们会感到本能的嫌恶。
同样的情景,换一个人,也许他会觉得这个孩子不会控制情绪,也许他会觉得这个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许他什么也没有觉得,于是心平气和地告诉她为什么。
我们之所以看到孩子脾气暴躁,是因为我们自己脾气暴躁。
我指责孩子的教养方式,也许能够改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但却让孩子变成了这样爱指责的性格。是孩子的错吗?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现在孩子脾气不如大人的意,只是大人自己没有做出好的榜样罢了,孩子是跟着大人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与人沟通的。
《道德经》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不止是少说教,不说话,是心里没有这个念头,没有“教育”这回事。只管做好我们自己,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修行上,去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与孩子的沟通就像与别人的沟通一样。
我们看到朋友、同事做错了会不会上来就指责一番?我们对别人表达不同的意见是高高在上的教育对方吗?
佛说众生平等。如果我们真的平等地看待孩子,不用刻意去教孩子该怎么说话控制脾气,孩子看到我们如何与他沟通的,就会去思考,去模仿,去学习,进而成为孩子自己的表达习惯。
反过来,只要家长还在用指责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就不可能变得平和宽容。
因为情绪是一股流动的能量,他现在做错了,被指责,认了,下次你做错了,他一定会抓住机会指责你。他不是对你做错了生气,而是被指责时压抑的委屈情绪在这一刻要发泄出来。
所以,面对女儿的指责,我什么话也没说,我知道这是我自己之前做错了榜样导致的结果,我想等她说完话,情绪发泄完了,平静下来再告诉她为什么给她盛了“这么多面条”。没想到,女儿爬上椅子坐稳后,便换了一个语气对我说道:“妈妈,我希望你能少给我盛一点,这么多面我担心自己吃不完,如果吃不完你帮我吃好吗?”
“我喜欢你现在这样跟我说话,听着比较舒服。刚出锅的面比较烫,我给你用盘子装这样凉得快一点,其实没有装太多面条,和昨天差不多,你吃不完就剩下吧。”
孩子的脾气真的比我们好太多了。不用我说教,她心里的“怨气”发完了,就能用本来的自己来对待我,把自己的想法平和清楚地表达出来,一点情绪都没有。
如果你还在为孩子发脾气而头疼,不如也试试安静地接纳孩子的“暴脾气”,平时好好和孩子说话,当孩子内心积蓄的“怨气”发泄完了,他也会变得从容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