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合肥没有这么多高楼大厦,走亲访友,邻里往来实属正常。
我在合肥只有一个表哥,平时上班,周日休息要忙家务,只能逢年过节才能去看望。至于邻里,见面点个头,打声招呼,很少到人家里,不是自视清高,也不是懒,而是不敢。
我见过太多的人,用现在的话说:闺蜜,原来好到可以同穿一条裤子,最后因利益冲突而老死不相往来。
我家左、右两家邻居,一户是广东人,一户是上海人,一个在单位医务室,一个是搞科研的。广东人很热心。曾经有段时间,社会上风行鸡血疗法,买一只鸡,舍不得吃,去抽鸡血往身上打。我也打过,是广东人抽血,打了两次,想想有点悚,就把鸡杀了吃肉喝汤,开心快哉。
鸡血疗法促成了广东人和上海人成了好朋友。今天烧一样菜送给对方吃,明天对方也送一碟菜过来。最后两家吃饭干脆搬到一张桌上,笑声哈哈,羡煞旁人。
最后不知是为了什么事,突然在饭桌上争了起来,开始小声争论,最后渐渐大了起来,弄得楼里各自在家吃饭的人纷纷跑出来一探究竟。见这么多人围观,情绪一激动,话风一转,指着对方说:你有没有说过某某人贪小便宜,就这样两个原本好得似一个人的好朋友互揭老底,害得旁观者愤怒不平:你们两个就这样在一起说人坏话啊,大可气了。
从此两家不在一张桌上吃饭了,从此两人见面互瞪一眼。一直到改革开放,有一家男主人调走了,搬离合肥。
人与人相处太好时,说话是不经过大脑的,想到就说出口,听者也没脑,随口接话。女人家,家长里短,本是常事,但如果牵涉到旁人的短处,就种下了因,结果可想而知。
我不喜欢这种相处模式。交友须谨慎,这是基本常识。我们夫妻俩性格相通,很少往人家里凑,少生是非,过好自己日子。
我住在大院里五十多年,很少有特别好的邻居,但也没有和别人起过口舌。人这一生,何必与自己过不去呢。为生活奔波,为孩子忙碌,为父母尽孝,这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和人吵架,揭人老底,自己也不痛快。不远不近,不亲不疏,就行了。
当然,我也有好朋友。交友,缘分很重要。能对上眼:文化、性格、人品,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文化不对等,没有共同语言,只能是家长里短;性格不投缘,没有交往的可能;而人品最重要,人品不好,你再有文化,再投缘,也没有交往的必要。
我这一生,三、五知己。
知己往来,谈谈工作,谈谈各人最近趣事好运,谈谈各自的孩子父母。我们很少谈别人,要谈,也只是问问近况,如果别人有好事,也为他高兴。
好友一起,最忌谈别人的隐私,八卦。未经考证的事免谈,这是交友的基本。
知己,好友,说难听点,是为了替自己解忧,解愁,解闷。现在有手机,一条信息,一通电话,互相嘿嘿,互相嗯嗯,一切忧愁烦恼孤独,一扫而空。
人到暮年,好友也少有往来。在视频上给好友点个赞,节假日互致问候,有喜庆事道个贺。
人生百年,有三、五知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