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可今年32岁,一回忆起跟爸妈共同生活的18年,她脑子充斥的,只有对骂和砸碗的声音。“他们怎么还不离婚,还不离婚”这个念头,在她脑子里也差不多盘旋了18年。
到现在,父母离婚16年了。大可也会期盼有一天,她和爸妈能像别人一样,一起在阳光下散散步,开开玩笑,讲讲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即便是片刻融洽,大可都会极度满足。这样至少能在她的记忆里,添加一丁点儿的光亮。
可她又觉得这点心愿,这辈子恐怕都没法实现。
大可父母,在她高考之后便离了婚。高考离婚,一直被视为父母多年隐忍和自我牺牲后的爆发。 隐忍与牺牲,原因不外乎“为了孩子”。有调查数据显示,大概85%的家长,认同“离婚对孩子有害”的观点,60%的家长甚至认同“即便婚姻不幸,为了孩子也不该离婚”的观念。
可惜,很少有人问问孩子,这样的牺牲他们是否买账。
18岁那年夏天,我的高考成绩刚出来,爸爸就从家里搬了出去。当时我就猜到了,他们一定是要离婚了。意识到这点的那一刻,真的好开心啊,看着俩人打了18年,我真的需要喘口气,过过正常的生活了。
我们家的压抑程度,跟电影《秘密访客》里的情形差不多,即便在饭桌上,大家也不会多说一句话,除了吵架。从我记事起,爸妈就开始争吵打架,家里的电视机、相框、碗等易碎物品,就没见过完整的,我读初中时,俩人还差点闹上了法庭。
我父母的婚姻没有多少感情基础,妈妈当时数学系硕士毕业,本来有机会留校任教,那个年代交通不便,她不想离亲人太远,就回老家做了老师。我爸爸只读到高中,在国企上班。俩人结婚时都将近30岁了,他们的婚姻,更多的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现实考量。
结婚后的矛盾集中在两点——婆媳关系和经济问题。
爸爸是家里唯一的儿子,算是典型的“妈宝男”,奶奶极度重男轻女,非常传统且顽固,我妈独立女性意识很强,婆媳矛盾丛生。我爸如果情商很高,能够在中间调和,日子可能还过的下去,可我爸在婆媳争吵中只会数落老婆。而且一旦吵架,姑姑们和姨妈们也要掺和进来,轻易就演化成了整个家族的骂战。
90年代国企改革以后,爸爸下岗了,他下海卖过鞋,开过饭馆,接过米店,没一样成功,那些年几乎拿不出钱补贴家用。我妈的工资倒是在逐年提高,我妈包了我的生活费、学费,和家里买房的钱,因为这个,俩人当然还要吵。
从小到大,我一直在想“他们怎么还不离婚,还不离婚”。我觉得生活在不幸婚姻里孩子,很多应该都有我这个念头。
每次放学回家,我都不想打开房门,我害怕一开门,俩人就在争吵、肉搏,或者摔锅砸盆。这个时候,我只能把自己关在房里,至少外面声音会小一点。待在家里,就像在灌铅的深海里一样,连呼吸都是压抑的,我好想摆脱那种压抑、战战兢兢的生活,却又没有能力逃出去。
你不知道,生活在这样的家里有多痛苦。那种痛苦没有尽头,像车轮一样反反复复在心里碾压。我是独生女,受家庭环境影响也不太会交朋友,平时没有人可以倾诉,所有的痛苦都只能压在心里自己化解。
他们的婚姻关系,包括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的。我初中就得了很严重的强迫症,高中又查出了抑郁症。
妈妈对婚姻失去希望后,就把全部的重心转移到我身上。从小学开始,我要上七八门兴趣班和奥数班,晚上回家还要做我妈自己出的试卷。其实,他们频繁吵架,好多时候我也学不进去,课堂上状态也很差。笼罩在我妈的“鸡娃”热情下,我压力很大,也很容易焦虑。
习惯了在自己家里谨小慎微,无论是与父母,还是与同龄人相处,多少都有点讨好型人格。读大学之前,我几乎没法与人正常交流,更不懂得任何与异性相处的方式,这跟家庭环境和我妈的教育方式都有关系。
读了初中以后,我妈就不让我跟男生讲话,老师们不是我妈的同事,就是我妈的学生。只要我成绩退步,或者发现我有喜欢的男生,我妈就有办法,立马把男生调离我的视线。我那时几乎没有跟异性相处的能力,喜欢一个男孩,就把自己代入《恶作剧之吻》里的湘琴,照着漫画里的方式,去跟暗恋的男孩接触。当然,这个方式肯定是不行的。
进入大学后,我想要改变的欲望太强了,逼迫自己去参加演讲比赛,逼着自己跟别人社交。后来确实好了很多,但很难完全消除过去的影响 ,比如很容易喜欢上别人,可能对方就给了你一点点关爱,你就陷进去了。即便到了现在,我也很容易像他们一样,易怒,火气上来就会扔东西。
爸妈离婚后都没有再婚,他们的生活在我看来,都算变好了。
爸爸离婚后,跟我和妈妈的联系少了很多。爷爷奶奶去世以后,他就彻底过上了单身男人的潇洒生活,大部分时间待在老年大学里吹拉弹唱。
我妈是个严肃且控制欲比较强的人,而且容易生气,所以没什么朋友。不过我能明显感觉到,她现在生气的次数,比以前可少多了。
我的孩子出生后,为了外孙,爸妈总算可以平和交流了,但话题也仅限于小朋友,而且交流的也非常少。
到现在为止,无论是跟父亲,还是母亲,我都没有机会跟他们好好聊聊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他们不擅于跟孩子沟通,也拒绝交流内心层面的东西。说出来你都不信,离婚的消息,他们俩都没告诉过我,我是工作几年后,从家里的户口本上登记的信息,才算真正知道了这个事实。
我现在30多岁了,跟妈妈吃饭,她还是反对我在饭桌上闲聊。我不明白,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会彼此分享开心或者难过的事情,可我爸妈表现出来的态度就是“我的事情关你什么事,你的事情关我什么事”。
如果说我在心里不怪他们,那不是实话。可有些事情已成既定事实,也只能接受。而且我现在工作、婚姻都不错,也算是被迫与父母和解了吧。假如我生活的不好,可能会归因到他们的婚姻上。
我跟我老公关系很好,他们全家人脾气都特别好,公公婆婆非常开明,不去介入小家庭的事情,小叔子、弟媳妇,和我们的关系也特别融洽。我老公在家的话,我基本是不用干活带孩子的。即便我生气或者摔东西,他也能马上哄我安慰我。
其实我老公也是从父母给我挑的对象里选的。成年以后,我对他俩还是有些讨好型人格,他们说该结婚了,并给我了一堆相亲人选,我就照着做了。我自己唯一的要求,就是对方家庭美满,妈妈要好说话。有一次遇到一个算得上高帅富的男生,对方也很喜欢我,可见过他妈妈后我就放弃了,他妈妈太强势了,我害怕重蹈母亲的过去。
当时相亲的时候,父母离婚这一点还是挺受歧视的,很多相亲对象的家庭一听说这个,就回绝了,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
离婚在我眼里,算是个中性行为。我相信随着时代发展,它不会再是个难以启齿的事情。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再会因为“性格肯定有问题”等刻板印象被人嫌弃。我现在也结婚生子了,如果婚姻真的出现原则问题,或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会立刻抽身,以我的能力也可以养孩子,我有这个底气。
父母熬到高考后再离婚,这种事情在我看来,就是自我感动,有种长辈以为你冷的味道。如果双方的婚姻关系真的走不下去,离婚只是个形式,孩子在乎的,是能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温暖和爱。
说实话,我一直都特别羡慕我老公这样的家庭,每次遇到父母都很温柔,和谐,开明的家庭,我都会想,原来人家过着这样的生活,那么开心,好像空气里都会开出花儿一样。
希望有这么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也像人家一样,可以互相数落,互相开玩笑,可以拉个手搭个肩膀逛街,或者一起散散步,喂喂鱼,讲讲我小时候的事情。只要有这些就够了,不要让我一回忆起来,就是尖锐的对骂,或者砸碗的声音。
小时候我是个很怪,也不太乖的小孩,很爱看书,没什么朋友。可能是自己的原因,也可能是生活环境的原因,那时候我就天然觉得,和睦的家庭才是不正常的少数。
说实话,当时我确实没见过什么美满的家庭,可能父母那一辈,很少是因感情结婚的,我的家庭只能说是个极端例子。甚至更极端的情况我也见过,邻居家的小女孩跟我玩得很好,她爸爸吸毒,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卖了。
我妈是90年代的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已经三十岁了。她跟我爸结婚,主要还是年龄到那里了,无论是长辈还是自个儿,都觉得应该结婚了。我现在回头去看,就觉得他俩就不该结婚。用感情破裂形容他们的婚姻都不准确,因为俩人没啥感情,有的也是长久相处下来的亲情。
妈妈是个很有能力的人,责任心极强,学历和收入都比我爸高。爸爸非常懦弱,怕事,也极其被动。在我们家,妈妈是顶梁柱,父亲承担了辅助角色。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经常听到父亲说的一句话是“那又能怎么办?” 他很少明确地表达过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我觉得他这一点,比他们的婚姻问题,对我的伤害更大。到现在回想一些事情,他当时的表现和这句“那又能怎么办”,还是会让我非常生气。
父亲的这种性格,对身边的亲人来说,好多时候是特别无助和失望的。
从小到大,我妈闹过很多次离婚,都没离成。除了别人劝,也有她自己的原因,在婚姻问题上她太传统了。我记得10岁左右,她带着我去过一次法院,当时好像已经交了一些资料,接待她的女法官劝了她一阵子,她又把那些材料拿了回来。
我妈后来跟我说,她觉得那个法官挺好的,如果换一个人,态度可能就是“离不离管我什么事”。可在我看来,这个法官就不应该干涉别人的决定,但是在二线城市以下的地方,一个人打算离婚,所有人都会来干涉。
所以,高考后他们离婚,我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我觉得对我妈来说,越早离婚对她越好。从孩子的角度,如果父母离婚后,抚养小孩的人有责任心也有经济能力,对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好。我妈在体制内工作,经济能力比我爸爸更好,所以我觉得她的牺牲是没必要的。
一直以来我的性格都比较独立,跟父母能各自安好,又能彼此关心,是我比较向往的关系模式。他们离婚后,我也很希望他们能找到自己的新生活。
但是我觉得妈妈并没有过得更好,我读大学后,她也试图去找过对象,不过一直没有合适的。我觉得她自己性格的因素,可能也限制了她寻找新生活。
她问过我不止一次,“我组建新家庭你能接受吗?” 以我对她的了解,她问这个问题,有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心里过不了这个坎。在我妈的观念里,离婚对女性来说,算得上是人生很大的一个坎坷。当我越长大, 越能体察到女性的处境时,我审视她,经常会有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
对我爸来说,结婚是百害无一利的事情,他是完全能活在自己小世界的人,没有婚姻他也能自娱自乐。我爸爸学历不高,不过一直坚持读书看报,也喜欢跟人聊聊天,他现在的生活,就是三四线城市里中老年男性的典型生活。
这两三年,我也能理解我爸的很多行为了,他怕事,唯唯诺诺,跟他那个时代的环境是有关系的。尤其现在,我的婚姻观和其他观念,跟我爸讲起来,他心里可能未必认同,但不会试图去改变我的想法,我想这也是他性格里好的一面。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认识的同龄人中,父母离婚后基本上都是被妈妈抚养长大的,爸爸管的很少,我自己也是这样。我会觉得婚姻对女性是一种牺牲,尤其是在她生下孩子之后。
读大学的时候,我对婚姻的态度是完全拒绝的。而且我在很多问题上,总是过于理智,这其实不利于进入一段亲密关系。经历了考研,读研究生,工作等很多事情以后,我的想法也在慢慢改变,逐渐也接受了婚姻。 我现在唯一明确的就是,我不会迫于家庭、亲人或者社会的压力去结婚,以及选择某个结婚对象。
导致我爸妈离婚的分歧,是我高考后俩人到哪里定居的问题。在此之前,他们关系一直不错,小时候还经常在我面前搂搂抱抱,我又是家里的独生女,一直被家庭呵护的很好。
我们当时生活在清远,爸爸的打算是,我读大学后,他们回乡下陪奶奶,过过田园生活。我妈妈当年从河北嫁到了广东,回老家的次数很少,一直遗憾自己没能好好尽孝,按10年前的交通状况,如果跟我爸住在乡下,经常回河北照顾父母不太可能,所以她想找一个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生活。
双方的决定里,都在考虑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的父母。为了这个事情,俩人一直从我高考结束拉扯到大一下学期。一开始我是完全没法接受离婚这个事的,后来看着他们拉锯拉得太辛苦,就劝他们早点离婚。
于是,俩人把清远我们住的房子,过户到我名下后,就办理了离婚手续。这些年我爸爸在三线小城市过上了他向往的田园生活,我妈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河北老家。
爸爸的经济能力比较强,后面的日子算是越来越好,爷爷奶奶走后,他赚的所有的钱,都是他自己花。他买了房子车子,又有了第二段婚姻。
妈妈这些年过的稍微苦一点,她在我读高中后就成了家庭主妇,离婚后自己做些小生意,赚的钱不算多,但是也有退休金,还算比较稳定。
其实,妈妈原本有机会开始新感情的,但那会儿她想等我结了婚,帮我带大孩子再步入婚姻。可在深圳,你结婚的年龄,总比父母期望的晚了很多。妈妈的机会也就这么耽误了。在对子女的关注程度上,妈妈跟爸爸还是不太一样。
对我来说,父母离婚这件事,对整个家庭而言,没有赢家。2018年遇到我男友后,才算是心平气和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在此以前,我一直觉得父母离婚是一种痛,况且妈妈一直过得不好,我迫切地想赚钱买房,接她到深圳生活。给她一个家这个目标,也给了我不小的压力。
但离婚这个事情还是因人而异,我身边已经离婚的朋友、同事,过的还是挺开心的。 我也劝过一个朋友离婚,我跟他讲,我很后悔妈妈那个年纪才离婚。如果能早一点离婚,她那么年轻那么漂亮,婚姻和工作都有机会重新开始。
家庭关系的变动,以及妈妈的经历,教给我一个很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无论男女,经济独立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我现在就成了一个热爱搞钱的深圳女孩。有时候我甚至想,如果当年父母经济条件更好一点,有能力把双方老人都接到身边来照顾,他们又怎么会离婚呢。